中國商報/中國商網(記者 陳晴)脫貧助農,抗疫助農,拼多多始終在努力。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全國的商業流通系統遭受到了巨大的衝擊。農曆春節本是中國農產品的銷售旺季,但受疫情影響,從中國最南端湛江市的紅薯到黑土遍布的長白山余脈林地種植的板栗,無一倖免,均遭遇銷售困境。電商的營銷模式相比傳統商品流通方式,優勢一下子突顯出來。讓隔離的世界聯通起來,架起供需兩端的橋樑,拼多多「拼」了。
助農專區:有形和無形中的力量
這個春節最流行的詞叫「戰疫」,還有一句流行語叫「脫貧攻堅戰」。拼多多在大戰之時,都「拼」在最前線。
新冠肺炎疫情,直接影響著中國部分農貨產地的農民收入穩定,而好多優質農產品產地,恰恰也是扶貧攻堅的重點地區。
「湛江市的紅薯,以天然沙地種植優勢,讓植物吸收海水,海水含有的天然鹽分,口感香甜粉糯,精挑細選,都是大自然的饋贈。」農戶盧大姐說,這麼好的紅薯,由於年初遇到了疫情的爆發,導致種植的一百多畝紅薯無商戶上門來收購。
「春節前,雲南突如其來的一場大雪已經讓我們當地蔬菜種植戶損失慘重,緊接著全國疫情暴發,更是雪上加霜。各地方相繼停市,封路、封村,儲存蔬菜的冷庫也不能正常開工,外地客商也過不來。現在我們的萵筍根本沒有銷路,但到了時間不採割的話萵筍就會爛在地里。」手捧萵筍的菜農張大哥在專區分享著自己的經歷。
如何幫助貧困地區和部分農產區解農產品滯銷問題?拼多多2月10日率先上線「抗疫開拼,愛心助農」活動,並給予大流量傾斜,讓農產品有一個輸出口,讓更多的消費者看到商品。據拼多多介紹,助農專區,已覆蓋全國近400個農產區,230多個國家級貧困縣。從中國最南端湛江市的紅薯到黑土遍布的長白山余脈林地種植的板栗,只要農戶申請扶持,平台將不遺餘力幫助商家上線。
銷量的增加,消費者的好評,除有充足的流量支撐外,拼多多還設置了5億元的專項農產品補貼,以及每單2元的快遞補貼,鼓勵物流企業履約。
目前,為儘快解決部分產區的待銷農產品「出村難」問題,讓更多農民看見幫扶計劃。拼多多緊急開闢了「農產品滯銷信息反饋通道」,向全社會徵集相關信息。同時,平台技術團隊還專門開發了小程序及H5應用工具「快團團」,以幫助沒有上行能力的農戶快速入門,在產地就能實現信息申報、農貨出村。據悉,自2月15日開通「滯銷農貨反饋通道」以來,拼多多已收到超過上500多條滯銷信息反饋,涉及23個省及直轄市近百種農產品。拼多多抗疫助農小組正聯合平台商家全力對接幫扶,目前已有超過20%通過平台順利實現線上銷售。
直播賣貨:造血式輸出
直播間的現場連麥,能讓消費者直觀地看到蔬果來自原產地的品質和新鮮,產地直供、線上銷售的助農新模式,讓農戶減少了疫情期間的損失,也讓更多農戶找到了新的市場空間。
受疫情影響,原本在春節前後進入「暢銷季」的建水紫皮洋蔥也遭受重創。農戶王耀忠在拼多多平台的幫扶下做起了直播。直播間很簡陋。既沒開美顏燈,也沒專門的直播台。雖然有些業餘,但並沒有影響網友們助農的熱情,直播間裡頻繁跳出拼團成功的提示。
店鋪內做了兩小時直播,就賣出了一萬斤洋蔥。王耀忠說,螢幕中只有一張並不帥氣的臉和洋蔥,但網友購買熱情不減,他們希望幫我的產品快些脫銷。
除了普通農戶,浙江衢州市市長湯飛帆、廣東徐聞縣縣長吳康秀親自參與助農直播,幫農戶賣貨。
湯飛帆出現在鏡頭前,給53萬網友做了一回「客服」。「自古以來,衢州就盛產柑橘,椪柑是其中的代表……」現年48歲的市長湯飛帆,手上拿著半個剝開的椪柑,從衢州柑橘種植史開始講起。
「以前買過衢州的椪柑,三四塊錢一斤,沒想到現在不到20塊能買10斤。」手機螢幕上,不斷飄過全國各地網友的評論。2月19日一天,衢州椪柑就賣出了3萬件。
徐聞縣縣長吳康秀當起了臨時的「吃貨主播」,現場向廣大網友介紹起更多菠蘿的吃法:除了直接吃,還可以做菜——菠蘿咕咾肉、菠蘿雞片、菠蘿飯、菠蘿酸奶冰糕、鳳梨酥,甚至還包括了網絡流行吃法「蘸醬油」。
截至2月19日24時,廣東徐聞菠蘿累計訂單量4.6萬單,總銷量近25萬斤。
據徐聞縣政府相關人士透露,此次選擇與拼多多合作,是希望利用「直播+拼團購物」的新電商模式,帶領當地果農探索網際網路農貨上行的新路徑,「縣長直播出鏡,能夠助力當地農戶的經營思維,打通我們菠蘿產業的網絡上行」。
從普通農人到市長、縣長再到網紅明星,都在為農產品賣力賺吆喝。直播作為農產品輸出信息的普惠工具,賦能鄉村農人,推動社交電商、信息推廣,系統性激發農產品地區銷售的內生動力,實現「造血式助農」,讓每一個農產品都能被看見。
拼多多,更「拼小圈」
「拼小圈」,就是拼多多。一個人口基數14億的大國,拼出個「小圈」,就已經是個龐大的系統了。
電商平台的助農計劃,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農戶的損失。而在需求端的消費者在購買之前仍會心存顧忌。農產品是標準的非標準化產品,很多消費者在沒有親身體驗之前,很難投下信任票,甚至會認為好評是刷出來的。
在這種時刻,拼多多認為,傳統電商平台的「好評差評」陌生人評價體系在特殊需求暴發時,或者面對農產品這樣非標準的商品時,這種評價體系也存在「信息失靈」的情況。
經過總結論證,拼多多平台推出「拼小圈」,一個基於朋友之間的評價分享、熟人社交圈中被看見的真實評論,正在將信任危機一步步挽回,也讓人們更樂意將愛心在這裡傳遞。
「廣西的百香果,在家自製果茶,19.9元5斤超合算」「這個紅薯是喝過海水的,吃起來就是不一樣,快去下單。」「新鮮的無花果,物流速度超快」……
「真實評價的好處,是好的商品會經過用戶的真實口碑得到最佳流量,而質量一般的商品,則會被淘汰」,一位拼多多用戶在親身體驗後表示,原本對於平台的農產品還有一些將信將疑,但在看到朋友的真實購物評價後,自己也下單,並且推薦了更多朋友,「一份草莓,我已經推薦給了十幾個好朋友一起來買,分享好的商品,其實也是增進我們感情的方式」。
據悉,拼小圈為消費者提供了向好友共享自己真實購物體驗的功能。拼多多表示,拼小圈有助於從消費側完成「去偽存真」的鑑別環節,降低用戶的決策成本,「跟著好友的真實評價再下單,就能減少決策失誤」。
網友張先生表示,拼小圈上線後,從不給商家做評論的他也忍不住將自己買到的優質農產品分享到拼小圈。「首先商品是真的好,其次也希望通過自己的力量讓農戶多賣一斤,也是在做公益。」張先生說。
「消費者之間的信息互助,也是很重要的社會互助形式」,拼多多大數據研究院副院長陳秋解釋稱,有數據顯示,拼多多獨有的拼單分享等社交模式,在此次疫情期間發揮了重要的「信息互助」功能,「當消費者發現一家靠譜的口罩商品,就會選擇分享給親朋好友共同拼單購買,既傳遞了情感關懷,又相當於是一次雪中送炭」。
目前農產品的電商上行之路還在初始階段。多多大學負責人表示,未來一年間,拼多多將對全國主要農產品地區進行全範圍「檢索」,深入農產品當地,手把手教學開網店,讓更多農民和農產品上網,增加銷售渠道,系統性幫助優質農產品上行。
疫情帶來的危機,還將不斷改變商品流通模式。拼多多繼續在獨有的「拼」模式上發力,京東、快手等也在努力。此次疫情中加速助農的新電商平台們,也都在為其今後的運營和獲客奠定堅實的基礎。如何找到新的突破機會?如何更好地利用電商平台服務社會?各家電商平台如何突破同質化的營銷技術?本報記者將會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