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3月16日),新華每日電訊頭版刊發題為《向「零」而行,江蘇戰「疫」靠什麼》的文章。一起來看!
冬已盡,春可期。連續20多天新發確診病例零增長,631例確診病例全部治癒,全程零死亡,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復工面達99%……連日來,江蘇省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
作為一個常住人口超8000萬、流動人口超2000萬的經濟大省,江蘇見事早、研判准、行動快,盡銳出戰、向「零」而行,盡顯「蘇大強」本色。
見事早行動快,戰「疫」曙光在前
「躺在負壓救護車上,看著穿防護服的醫護人員,心態突然崩了。」江蘇首例新冠肺炎確診患者朱其(化名)回憶剛入院那幾天,未知的恐懼到達頂點,甚至想「該立遺囑了。」春節前,朱其從武漢返蘇後開始發熱,後轉至蘇州市第五人民醫院隔離治療,1月22日被確診。
經過全力救治,朱其很快治癒出院。20多天後,他再次走進醫院,向一名重症病患捐獻血漿,「如果說治癒者的血漿是抗體的種子,我願意把它播撒出去。」
從萬念俱灰到播撒希望,像朱其一樣跨越生死的治癒者,江蘇已有631人。進入3月,新發確診病例持續零增長,確診病例全治癒、零死亡,好消息越來越多,意味著江蘇「外防輸入、內防擴散」取得階段性成效,疫情防控應急響應級別由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調整為二級響應。
「關鍵還是一個早字。」江蘇省衛健委副主任李少冬說,江蘇關注到湖北方面疫情,結合氣候變化分析,有關部門初步研判,情況與2003年非典流行時高度吻合,從2019年12月下旬開始,全省部署啟動發熱門診。
1月20日,收到第一例疑似病例報告,江蘇立即部署應急安排,組織動員各方力量;
1月21日,隔離收治一名乘坐高鐵從武漢來揚州的發熱患者同時,追蹤查明患者同一車廂的所有人員,果斷採取監測隔離措施;
1月22日,江蘇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成立,修訂並下發執行《江蘇省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啟動全省聯防聯控機制……
在全國率先停發武漢方向客車;率先建立大數據研判專班,開展往來湖北地區人員數據分析和核查管控;存在交叉感染風險的公眾聚集性活動、非必需公共場所,一律取消和關停……沿著時間軸回溯,江蘇見事早、行動快,牢牢把握住防疫主動權。
「病患不是數字,是鮮活的生命。任何一個生化指標的改變,都可能影響病人,必須時刻關注。」南京市第二醫院副院長殷國平連續工作近30天。每天一早,他和醫護人員一起進入隔離區,交辦、查房、研討治療方案。病人叫什麼名字、多大年齡、病情如何、哪裡來的,他都瞭然於心。
生命至上,源自對人民群眾高度負責的初心使命。江蘇調集呼吸、重症、傳染等300餘名專家組成的省市兩級專家組,對確診病例實行「一人一方案」「一人一小組」,落實專家組巡診、會診制度,防止輕症向重症發展。
重點病人「一人一方」,中醫藥在預防和治療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截至目前,江蘇全省確診病例631例,中醫治療參與率達96%,兩例95歲以上的高齡患者採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均已治癒。
與病毒擴散賽跑,關鍵是一個「快」字。1月23日企業提出申請,25日江蘇省藥監局完成審批,當天投產,蘇州市奧健醫衛用品有限公司迅速恢復產能,每天生產8萬隻醫用口罩、200件醫用防護服。為了讓具備防疫物資生產資質的企業「火力全開」,全省各部門「一路綠燈」。
越是防疫形勢好轉,越要杜絕麻痹思想、鬆勁心態。「我們將慎終如始、再接再厲,把依法科學精準措施再抓實再抓細,不斷鞏固和拓展來之不易的防控成果。」江蘇省省長吳政隆說。
網格鐵軍聯手數據新軍,防「疫」如虎添翼
「你們在家情況怎麼樣?量體溫了嗎?沒有發熱就好!」「菜到了,老規矩放在門口了,垃圾我幫你帶走了。」……常州市新北區龍虎塘街道的李女士一家四口從湖北隨州回來後,開始居家觀察,自此,她家採購食物和扔垃圾的活就被社區網格員包了。
防疫關鍵在細節,防疫措施關鍵要落到「最後一米」。「網格是城鄉社區服務管理的基本單元。」江蘇省委政法委副書記朱光遠說,「省委省政府自2017年開始,就把網格化作為創新基層治理的有效抓手,政法委牽頭推進,形成了廣覆蓋、全要素、高智能、大聯動的網格化治理江蘇模式。」在這次疫情防控中,江蘇網格化治理髮揮了關鍵作用,經受了實戰考驗。全省12萬個網格、30萬名網格員挨家挨戶上門核實,通過「大數據+網格化+鐵腳板」鑄就外防輸入、內防擴散的堅固防線。
「如果沒什麼事,你們是生人,早點離開吧。」1月30日下午3點左右,南京市江寧區湯山街道葛巷村,村口站崗老黨員攔下省委書記婁勤儉的視頻迅速登上熱搜。網友紛紛留言「看到你們這樣嚴格,我們就放心了。」
一個多月以來,全省網格員共排查走訪5656.3萬戶(次)、1.5億人次,核查信息76.6萬條,排查重點地區返鄉人員68.4萬人次,發現疫情防控線索21.1萬條。
在鐵腳板、大喇叭之外,江蘇還活躍著一支「數據新軍」。晚上8點半,南京市揚州路1號,省公安廳大數據局辦公室,陳昕仍在緊張忙碌。疫情暴發初期,局裡抽調12名精幹力量組建「戰時數據戰隊」。他們每天忙三件事:把來自幾十個渠道的數據「歸倉」,給五花八門的數據統一格式、補全信息,藉助大數據給幾百萬重點人群畫像——人從哪兒來?坐車還是坐飛機?同一車廂還有誰?有沒有到社區登記?……
網際網路醫院「雲問診」降低交叉感染風險。2月4日,江蘇省人民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王茜通過「雲問診」發現一位新冠肺炎高度疑似患者。該患者一家與確診患者曾進行家庭聚會,發現自己有呼吸道症狀後,通過網際網路醫院問診。醫院應急辦當即與社區、疾控部門聯繫,及時對病人進行檢查,並對病人所在小區進行排查和消毒。「暴露越少,風險就越小。」王茜說。
利用科技手段分析摸排涉疫重點人群,是江蘇遏制疫情輸入和傳播的「殺手鐧」。江蘇省公安廳副廳長程建東說,之所以能及早發現631名確診病例患者、12633名密切接觸者,「數據新軍」的定嚮導航功不可沒。
一次次快速反應,是大數據「跑」起來的結果。1月23日起,省委政法委牽頭召開聯合研判會,確定公安、通管、衛健組成「鐵三角」,把分散在各部門的信息庫打通共享,對往來江蘇人員進行精準研判,按風險等級排出紅黃藍三色進行標識,分級分類進行防控。
互聯互通的數據交叉認定,讓定位「潛在病患」變得方便快捷。3月8日下午,崑山市公安局巴城派出所民警馬春雨收到一條「蘇城碼」紅碼核查指令。經核查,市民王某1月11日回老家過年,3月6日返回巴城,由於來自高風險地區,王某的「蘇城碼」顯示為紅色。根據規定,他立即安排王某居家觀察。「蘇州846萬外來人口,有540萬返鄉過年,絕大多數都要返回蘇州。這麼龐大的群體,靠傳統的人找人,難度大、效率低。大數據多指路,我們才能少跑路。」馬春雨說。
「人防」變「智防」,防線更堅固。近日,無錫市梁溪區部分社區採用了「電子封條」。居家觀察的居民一旦把門打開,街道指揮中心後台就會發送信息到網格員手機並形成工單,網格員隨即通過電話或面訪了解居民相關情況、需求,並回復指揮中心。
「這大大緩解了社區管控人員人手緊張的現狀。」梁溪區廣益街道金和社區黨總支書記陳瑤深有感觸地說,「信息+網格」不僅幫助基層幹部少跑冤枉路,更發揮出1+1>2的戰鬥力。
居安思危補短板,大戰大考見擔當
時隔多日,記者再次走進被稱作南京版「火神山」的南京市公共衛生醫療中心,正趕上最後一批病人出院。雖然隔著口罩,仍能從患者胡勇(化名)彎彎的眼睛中感受到喜悅。截至目前,這裡收治的93例確診病例,全部治癒出院。
這是一座城市的「居安思危」。2015年,南京市公共衛生醫療中心落成,集防治、救援、應急功能為一體。大年初三,南京在此基礎上又擴容72間應急隔離病房、32間醫護人員隔離用房,為防疫收治能力加上「雙保險」,必要時可為全省救治傳染病提供「擴容倉」。
提升應急能力,關鍵在於層層錨得緊,環環扣得實。1月20日,江蘇省委省政府的大院裡就忙碌起來。信息、數據、分析、預測,八面來風,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挂帥成立疫情工作領導小組,通管、公安、交通、衛健、商務等各部門有序協作、層層推進。「網格+警格」「網格+卡點」「網格+黨建服務站」……網格化機制迅速升級,為防控措施落細落小落實提供堅實載體。
「儘可能杜絕防控盲區,以防控的『用心指數』增加群眾的『安全係數』。」江蘇省衛健委主任譚穎表示,發現疫情以來,省衛健委制定並下發了185個文件,從醫療衛生機構到全社會,圍繞增強防控意識、減少恐慌情緒、提升全民自救互救素養等方面,提供了可操作的規範、指南和標準。
主力軍聞令而動,社會力量同向而行。「回家後第一件事是洗手」「出門戴口罩,沒事不亂逛」……在南京小衛街社區,由市民朱蘭珍牽頭的80多名「敲門大姐」自發承擔起社區疫情防控工作。泰州雨露愛心協會組織慈善捐助,徐州開展心理防疫聯合行動,揚州機電裝備維修服務協會為抗疫物資生產企業義務維修……全省各類行業協會、產業聯盟、志願者組織等各顯其能。
防控重大疫情,以大機率思維應對小機率風險。近日,南京端出807.5億元投資、411項任務的城建「超級大盤」,著力提升防災減災綜合承載力,推進韌性城市建設。「南京將加大應急管理、防災避難等城市安全基礎設施的規劃建設力度,努力實現平戰結合、應急與永備兼顧。」江蘇省委常委、南京市委書記張敬華說。
吃一塹,長一智。應對1998年南通豬鏈球菌疫情以來,江蘇重點加強應急隊伍建設,已成立23支、10個門類、近400人的省級衛生應急隊伍,還擁有4支衛生應急「國家隊」,為疫情防控提供重要支撐。
近期,江蘇省疾控中心對全省核酸檢測病例標本進行復檢,「復檢一致率近100%」背後是全省基層衛生部門應急處置能力的顯著提升。「基層強,有效避免了患者『向上擠兌』。」江蘇省預防醫學會會長汪華表示,以核酸檢測為例,全省大部分三甲醫院、13個地級市疾控中心與部分縣級疾控中心都具備檢測能力。
防疫「戰場」成各級黨員幹部作風「考場」。2月26日,沛縣敬安鎮鎮長羅啟培突發疾病,倒在戰「疫」一線,年僅42歲。從大年三十開始,羅啟培就沒回過家,白天開會、調研,晚上值守。全鎮130多個卡口,每一個他都反覆檢查,微信日行步數常常超過3萬。
「我願意去!」「我報名!」「我是黨員我先上!」……江蘇把群眾路線教育、主題教育等活動中形成的一整套密切聯繫群眾的機制和做法,充分運用到這場戰「疫」中,激發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在疫情防控阻擊戰一線考察、識別、使用幹部。
進入2月,常住人口超8000萬、流動人口超2000萬的製造業大省江蘇,再一次切換功能模式,積極應對統籌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的新一輪「壓力測試」。
「從防疫期的大數據『找人』,到復工期的大數據決策,都是江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體現。」數字經濟智庫執行院長黃日涵表示,江蘇圍繞「大融合、大共享、大應用」,先後出台一系列舉措加快推進智慧江蘇建設,為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能力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
備豫不虞,為國常道。
「疫情衝擊是短期的,總體上是可控的。但我們要放眼長遠,總結經驗教訓,加快補齊短板。」江蘇省委書記婁勤儉表示,將繼續毫不放鬆抓好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樹立「全周期管理」意識,在完善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健全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推進區域聯防聯控等方面持續發力,努力把各方面的工作做得更主動一些、更前瞻一些。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記者:劉亢、凌軍輝、蔣芳、邱冰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