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黃金麥克風一樣好!Menley Neo-Classic 300B RC前級/耳放

2019-08-20     視聽發燒網

與黃金麥克風一樣好!Menley Neo-Classic 300B RC前級/耳放

作者:賴英智

摘 要: 無論如何,錄音室如果能擁有一隻支Dirk Brauner或Manley的Stereo型號真空管麥克風,走路都可以搖擺生風了。

我們欣賞唱片,除了部分電子音樂直接由合成樂器產生,絕大部分仍然要透過麥克風拾取聲音再錄製。音響發燒友都喜歡神話,某某錄音是由某某珍貴的真空管麥克風錄製,那幾乎就是好聲的保證。古董的Neumann U47或AKG C12麥克風的確相當貴,但這些公司近年來都推出復刻型號,Neuman稱為M149,AKG稱為C12VR,如果是我一定買復刻新品,而不會選沒有保障的古董。事實上,目前最昂貴的麥克風選擇中,新的英雄榜包括Manley Gold Reference(與同廠的麥克風前級捆綁銷售,號稱擁有真空管麥克風中最好的透明度與分解析、高音延伸性,併兼顧速度感)、SONY C800G(有獨特的散熱系統避免真空管過熱產生底噪與震動)、Neumann Solution D(特色內建了A/D轉換,直接AES輸出,還可連接時鐘)。另外有些麥克風的單價不算非常高,例如DPA 4011C電容麥克風,看到很多古典音樂演出時電視轉播舞台上擺上數十隻,加起來就不得了。

單以真空管麥克風來說,最貴的前二名分別美國Manley的Gold Reference與德國Dirk Brauner的VM1,二者都不常見,除價位太高之外,Manley更有名的是真空管前級、壓縮器等產品;而Brauner則是缺少品牌歷史沉澱。無論如何,錄音室如果能擁有一隻支Dirk Brauner或Manley的Stereo型號真空管麥克風,走路都可以搖擺生風了。其他真空管麥克風如Rode Classic (II)、Soundelux、Neumann M147或Lawson L47、CAD Vx2等等,售價在2000美元左右,比很多家用音響的電源線還便宜。由於個人錄音室興起,現在也出現Audio-Technica 4060、AKG Solid Tube、Rode NTV、Groove Tube的MD及AM系列等低價的真空管麥克風,AKG Solid Tube甚至被稱為窮人的C12,其餘的聲音質量不一。在數字錄音當道的時代,這些值得收藏又略有古意的模擬藝術,雖然不一定是好聲保證,但的確有必要重新去衡量其價值。

Manley工廠巡禮,可以看到錄音室設備與真空管是所有產品的核心

Manley的麥克風有Reference Cardioid和Gold Reference等幾個型號,全球使用Manley麥克風來錄音的大牌明星和唱片不計其數,Manley的話放、混音用通道條插件和母帶處理設備,也都是世界頂極的產品,李小沛過去在央視的後期製作使用的就是Manley產品。好萊塢有位製作人說,手工打造的Gold Reference黃金版,每個歌手來了都會為之震驚,最佳音質和歌手的終極崇拜雙豐收所帶來的喜悅遠遠大於它的售價,它是屬於可遇不可求的設備之一!Gold Reference應用了Manley設計的大尺寸拾音頭(1.2吋的外形尺寸,1吋的6微米黃金鍍層振膜),放大是二隻12AT7雙三極體(2011年前使用12AX7及6072),通過變壓器耦合輸出。很多製作人都說,Manley的Gold Reference代表了用金錢所能買到,追求真正精確音樂錄音極致的麥克風。

這篇文章是要評測Menley Neo-Classic 300B RC前級/耳放,結果一開始先吹捧了下Manley的黃金麥克風。我的意思是,現階段音響圈極少有公司從錄音一開始就參與其中,製作金光閃閃的麥克風、不可思議的電子管話放、功能繁多的電子管均衡器,反正錄音室需要的設備除了調音台與錄音機之外,Manley幾乎什麼都做,而且都是頂級產品。他們懂錄音,懂後期製作的所有細節,當然也懂得如何把聲音很好的還原出來。目前Manley的負責人EveAnna看似女漢子,卻是真正在音響與音樂圈子長大的,父親擁有著名吉他功放Ampeg,EveAnna小時候的玩具就是電子管;哥倫比亞大學主修音樂,討厭紐約陰冷潮濕天氣的她決定到南加州找機會。EveAnna沒有在好萊塢發展,她聽說兩個瘋狂的南非人在Chino經營一家小型膽機廠,於是去VTL見David和他的大兒子Luke Manley。EveAnna從最底層工作干起,裝配、測試、原型製作、工程、採購、銷售、服務和公關輪著轉了一圈,所以她什麼都會!1993年,Luke接管了VTL,EveAnna作為David的第五任妻子共同創建了Manley Lab,開始錄音器材的設計製造,產品含括麥克風放大器、電子管均衡器、動態處理器、解碼器和專門的Master設備等等。1999年EveAnna正式接任Manley總裁,她延續Manley的設計哲學:用大而厚的地銅箔、讓訊號遠離印刷電路板、給予電源供應巨大的能量的方法,但不要過於複雜。少就是多、品質與超等級的零組件、讓它易於生產、讓它性能可靠、用上好的焊錫等等這些事。把所有上述堅持都做好,得到的整體效果就是一流的。

在老先生David Manley去世後,目前由個性爽朗熱情的最後一任夫人EveAnna Manley負責,她有「美國熱電子發射女神」的綽號,生意做得比以前更風生水起

半年前試聽過Manley Stingray II合併功放,對那部魔鬼魚造型的小膽機實在愛不釋手,要不是輸出功率只有32瓦(超線性)/18瓦(三極)/5 Ohms,真想把它留下來。眼前這部Neo-Classic 300B RC前級/耳放,既可以作為前級,也是一部超級的300B耳放。先說說前級吧。以300B直熱管製作後級或合併功放不稀奇,300B的前級成品卻非常罕見,我自己只聽過Audio Space WE-300L和美星的MC300-PRE兩部機器,原因大概是噪音控制比較複雜,而且前級用不這麼大輸出。Manley這部純膽前級使用了輸入2 x 6SL7(Sovtek),整流2 x 5AR4(Ruby),穩壓2 x OD3,放大2 x 300B(Electro-Harmonix)等幾隻管,總增益12dB,不算特別高。Manley老先生還在世時,就說他有一些關於300B的創意,所以SE/PP 300B單聲道功放可以變換出多種聲音風格。Manley採用直流燈絲供電,噪音的控制不錯,用耳機聽依然安靜,而整流與穩壓都用上電子管,在確保極低失真的同時最大保留了直熱式三極體的華麗韻味。

Manley著名的VOXBOX真空管話放,還配備了Opto壓縮器、Pultec均衡器、De-esser、峰值限幅器,把所有功能集成於一部機器中

在頂板上有個撥杆可切換直通、輸出變壓器,是的,Neo-Classic 300B RC前級有兩個廠方秘制的輸出變壓器,如同SE/PP 300B後級的負反饋選擇,可以帶來音色變化。我的經驗是直熱式三極體負反饋逐次增加時,可以聽出來聲音越來越穩,增益隨之越來越小,舞台往後退,高頻變差,空間感虛假,到最大值時象是一個被綁住雙手雙腳的巨人,聲音會變得呆呆笨笨的,一點生氣活力都沒有。這部前級只用局部負反饋,施加了很小的8.5dB,其他廠牌壓根不會告訴你這些技術資料,說明Manley還是很有自信的。但Manley用了輸出變壓器來增添色彩美感,三極體的失真是偶次諧波失真,聽感上是悅耳和諧的,加上輸出變壓器的化妝,味道會更加有魅力。

另一部電子管的被動均衡器,大量使用無源源件減少對聲音的染色,這是錄音室夢寐以求的設備

在家裡試聽時,主要搭配NSR Vibrato的NMT數播、NSR的NS160後級,參考的前級為NSR NDP(帶解碼)。作為罕見的300B前級,Manley的優點主要集中在三個地方:聲音的甜美通透、活生感,以及驅動力。不可否認的,300B還是300B,在同樣一套組合中,它就是能妝點上更多的甜美氣息。透過它的暈染,弦樂好像塗上了一層特殊的漆,稍有光線它就會散發閃閃動人的光澤。人聲彷佛口中含蜜,唱出來的歌詞與呼吸之間飄送著香純的魅力。木管則在按鍵上施了魔法,一點點的情感變化就會化作翩然音符靈巧的傳達出來。這種聽了很舒服的質感是麗質天生的,並不是刻意調聲的結果,Manley基本上還是有美式的不拘小節個性,沒有特別的細膩華貴,Manley老頭子的初衷大概是不想添油加醋吧。

Manley的活生感又可以分幾方面來看。Vibrato的音場是比較後退的,有著中距離的舞台規模,而Manley卻是近場的,舞台幾乎從左右兩邊包圍了過來,臨場的效果格外強烈。你也可以說,是Manley的細節實在太多了,所以很明顯就能看到錄音中的點點滴滴,聽感上似乎距離拉近了。但其實上它一點都沒有侵略性,有很好的立體感,樂團在舞台上分布自然。此外,M300B RC前級的高頻延伸非常漂亮,連帶的透明感強烈但不刺激,對空間的描繪能力超高,充足的光線照亮了每一個角落,這樣的音樂聽起來也很具象。另一方面,300B RC有著飛快的速度感,當它播放小提琴獨奏時弓弦碰擊的細節,打擊樂器清晰的瞬時變化,或者銅管氣流噴洒時的狠勁,流暢快速使得音樂不再拖泥帶水,而是活蹦亂跳的從音箱裡傳出來。

但Neo-Classic 300B RC前級的本質卻是柔和的,它不會帶來高度的緊張刺激,某些很活生的功放能在短時間內吸引人,聽久了卻累耳朵。300B RC有著與電子管溫度相似的熱情,中頻平滑不突出,細節豐富有層次感,鋼琴這類音符如洪水傾泄的樂器,它照樣提供飽滿的共鳴聲。與輸出功率受限的300B後級不同,300B前級的輸出力道強勁,需要大動態時它輕鬆應對,需要蠻橫的勁道時它力道無限,需要鋪底的極低頻時它也臉不紅氣不喘。大輸出並不會使300B RC音質的甜美受影響,或者高頻的顆粒感增加,音場仍然具有良好包圍感,透明度與空間感俱佳,細微的音樂表情清楚可見,銅管的火熱激情毫不壓抑。反而它讓低頻控制力增加,參考機有更凝聚通透的低頻,Manley以彈性略勝一籌。其次,它的實體感更明確,人聲飽滿,中氣十足的平衡度很討人喜歡的。

接著看看Neo-Classic 300B RC作為耳放的表現。很多人認為Manley與森海塞爾HD800是絕配,我另外搭配了Focal Utopia與Hi-Fiman Susvara二隻耳機,前者是低阻高效動圈設計,後者是低阻低效平板設計。從推力上來說,三隻耳機全部順利過關,參考的Vibrato推動Susvara平板耳機時有點勉強,高低頻延伸會受壓抑,Manley來者不拒完美應對。用300B三極體製作的耳放也不多,有的背景不夠安靜(某國產品牌),有的力道太過柔美(如美國Cary),有的音質不夠細緻(另一個國產品牌),似乎這種設計吃力不討好。以個人意見,Manley與HD800仍不夠完美,和Focal Utopia反而門當戶對,尤其是售價部分。HD800最大的優點是開闊的空間感和立體3D效果,用Manley推動變得比較近場貼面,舞台規模會有所縮小,開揚的聽感也會受限。當然Manley帶來比較飽滿寬厚的低頻,賦予更多華美精緻的質感,中高頻部分通透自然,保持了極高的密度和結實,用晶體耳放推動時的生硬感完全消失。Manley對HD800最大的幫助是讓高頻部分有種潤澤光輝感覺,同時中頻輕鬆,低頻寬大,不是特別凌厲快速的反應很適合欣賞古典音樂。

搭配Susvara平板耳機時更能呈現Neo-Classic 300B RC作為耳放的真面目。它推力強大,但氣勢不是特別澎湃;它低頻豐滿,但爆棚不是非常爽快,它質感精細優美,很又不是很柔很軟。我們可以說,300B RC是一部凝氣成劍的耳放,它表現的各種樂器形體不龐大,但很凝聚,質感很好,人聲不特別濃厚,但是歌唱的用氣大小與轉折聽得非常清楚。播放小提琴獨奏,線條並不大,音色也不暗,擦弦細節卻非常明確,小提琴手指柔弦與琴弓拉弦的不同力度都聽得清清楚楚。鋼琴的琴音同樣凝聚晶瑩,在寬大的低頻基礎上,鋼琴所產生的泛音清晰無比。比較吃虧的是聽一些打擊樂器如鈸,因為速度關係少了一點驚艷刺激,但敲擊剎那清脆的質感非常傑出,感覺上就是真正敲在銅摻銀的鈸上面。

或許是因為長年設計錄音室器材的關係,Manley連這部專為家用市場而製造的前級都有著直接少修飾的個性,就個人的喜好來說,我覺得它很好聽。當然另一個誘人的因素是售價,在美國全手工生產的Neo-Classic 300B RC,不但是值得收藏的耳放,更是少有的300B前級,售價卻比國產品貴不了多少。和Manley的黃金麥克風一樣,最佳音質和發燒友之間的終極崇拜雙豐收所帶來的喜悅,遠遠大於它的售價,它是屬於可遇不可求的設備之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l96I02wBJleJMoPMpQK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