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金寨81歲老篾匠,76年的編織人生!正在消失的手藝…

2019-09-25     視覺金寨

在我們金寨有這樣一群老年人,他們靠著從父輩傳下來的手藝,賺著微薄的收入,補貼著家用,他們有著共同的名字——老篾匠。



這位老人叫劉必喜,今年81歲了,每天早上六點多就在安置三區的馬路旁,開始了他一天忙碌的生活。他告訴我,他五歲就開始編竹筐、竹簍了。小的時候看見父親編,就跟著學,這一編就是76年。提起往事,他停下手中的活跟我攀談起來,大爺的耳朵不太好,更多的時候是他在訴說著往事,我不便打擾,靜靜聆聽了這位大爺的故事。




「從小學會編竹筐就補貼家用,那時候窮啊,經常吃不上飯,只能編一些手工品拿去換糧食。等成家後家裡有六個孩子,僅僅靠著編竹簍養活不了家人,於是我白天在當地的窯廠上工,晚上在家編竹簍,就這樣把6個孩子拉扯大。有一次在窯廠幹活的時候,被機器砸傷了腿,賠了三萬塊錢,然後就一直在家編著竹簍。」劉大爺這樣回憶道。




老人還告訴我說,以前紅石村還有被開發前,一直用竹子編,老家有很多竹子,編的都是竹簍、竹筐。現在老家被開發,搬到了安置三區,這裡沒有竹子,只能用這些塑料編,這些塑料編制的簍子更耐用、更結實。這些塑料都是大爺去工地上撿的,有一部分是工地上的工人,知道大爺不容易,專門送給他的。一根根篾條在老人手裡來回穿梭,猶如一個個美妙的音符,在指尖跳躍。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人的視力和手都不靈活了,五六天才能編一個這樣的筐子,「以前的時候一天能編一個呢」老人頗為自豪的說。老人花費近六天的時間編制的一個簍子,只要25元。



交談的過程中我留意到了劉大爺的手,10個手指布滿了老繭,因為常年和竹子、塑料打交道,手上有很多疤痕,都是這些鋒利的篾子劃傷的,而且指甲異常厚……就是這雙粗糙的手,幾十年來編出數千個精美的竹筐。



編簍子的時候老人很專注,有人來欣賞他的技藝讓老人備感驕傲。採訪結束時,老人失落地說:「我六個孩子都不願意學這門手藝,是啊,現在這個手藝確實不掙錢啊,但我老是想,今年80多了,我要是死了,這個手藝不能到我這裡就斷了吧?!」

是啊,是否就這樣斷了傳統手藝了呢?除了篾匠這種手工藝,我們還有很多流傳了百年的手藝,一詞一曲、一絲一線、一工一匠……在現代文明的衝擊和洗刷下,人們漸漸忘卻了對傳統的繼承與沿襲。

更多金寨資訊趣事請關注頭條號(視覺金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kwc2Zm0BJleJMoPM31g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