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藥桶再次燃爆 伊朗基地現場畫面十分血腥 俄警告以軍大禍臨頭

2019-08-03     張殿成軍情觀察

近期,伊朗和美以之間的對抗不斷升級。伊朗威脅稱「如果美國膽敢進攻伊朗、那麼伊朗將在一個半小時內徹底摧毀以色列。而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則提醒伊朗稱,以軍的F-35戰機可以打到中東任何地方,當然也包括伊朗。以色列向來言出必行,中東火藥桶再次燃爆。據悉,以色列出動最先進的F-35戰機向伊拉克北部地區的伊朗軍事基地發射多枚飛彈,並精準的命中目標。以色列這次空襲伊拉克,直接原因是伊朗在伊拉克境內部署有軍事基地,並向此運輸了大量的飛彈和火箭彈。



眾所周知,伊朗與以色列最近的直線距離有1800千米,而伊朗要打擊以色列有價值的目標就必須要使用射程2000千米中程彈道飛彈,但中程飛彈的成本要比短程彈道飛彈大許多,估計1枚中程彈道飛彈造價就需要幾百萬美元。鑒於伊朗的經濟形勢,其很難承受這樣的戰爭消耗。此外,美軍在伊朗周邊部署有多套先進的「愛國者」防空飛彈系統,德黑蘭很難對以色列本土實施有效威懾和打擊。因此,伊朗不斷將軍事力量前推到伊拉克和敘利亞。如此一來,便可以使用短程彈道飛彈打擊以色列,並縮短美軍防空系統的預警時間,進而增強飛彈的突防能力。以色列極為擔心伊朗將敘利亞和伊拉克打造成對抗以色列的前沿陣地,並頻繁出動戰機空襲,甚至還將最新型的F-35戰機用於實戰。



今年2月,F-35戰機就空襲了大馬士革附近的軍事基地。當時,敘軍的值班警戒雷達不停地「東張西望」,敘利亞雷達兵目不轉睛地盯著監視屏,突然敘軍雷達兵看見螢幕上出現幾個亮點,隨即拉響戰鬥警報。而神經緊繃的敘軍立刻開火,但監視屏的亮點卻又在頃刻消失。而此時以軍戰機發射的飛彈則呼嘯著向敘軍的地面雷達撲面而來,儘管敘軍發射了100多枚飛彈,但都沒有擊中目標,敘軍陣地上的JY-27等雷達紛紛中彈。遭受這麼大的損失,敘軍痛心疾首之餘命令空軍立即起飛攔截,想乘機打個冷不防,撈回一點顏面。但此時以軍已在F-35首戰大捷的歡呼聲中揚長而去。



不過,以軍並未公開宣稱派遣過F-35戰機執行實戰行動,這令很多人都感到困惑。對此,以色列官員表示以軍不派遣隱身戰鬥機執行實戰任務有「難言之隱」—美國「不鼓勵」以色列在中東戰場頻繁動用F-35戰機。根據公開信息顯示,以色列為F-35研製的專用精確制導炸彈尚未完成彈艙內掛載整合,只能在翼下的掛架掛載。顯然,炸彈在翼下掛載後,F-35的隱身性能會大打折扣。因此,美國建議以軍不要頻繁出動F-35戰機也在情理之中。而考慮到俄羅斯不僅在敘利亞沿岸地中海的軍事基地部署有先進的S-400防空飛彈系統,而且敘利亞也部署了S-300防空飛彈。因此,以軍空襲敘利亞境內的伊朗軍事目標愈發艱難和兇險。於是以色列決定開闢第二條戰線,打擊伊朗在中東地區的勢力擴張。



分析認為,以色列F-35戰機進入伊拉克領空有兩條最佳的路線。一路是穿過敘利亞南部的約旦北部邊境線,進入伊拉克首都東北部的阿什拉夫營地的附近空域。第二條路線就是靠近約旦南部的沙烏地阿拉伯邊境線上飛行,穿越伊拉克沙漠直到巴格達東北部的目標空域。第二條路線對以軍來說非常熟悉,當年空襲伊拉克核設施走的就是這條路線。目前尚未有信息披露以軍這次的出擊路線,但有一點是可以確定,選擇其中任何一條進攻路線都要遠比於從土敘邊境進入伊拉克要安全得多。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以軍的空襲,還有無人機參戰。這些無人機極有可能就是駐伊美軍使用的是,並為以軍提供情報偵察和目標指引等援助。大家都知道,伊朗的飛彈是以色列的眼中釘,肉中刺,早就欲處之而後快。因此,以色列請求美國撕毀伊核協議,就是為了增加限制伊朗飛彈發展的新條款。不過,伊朗軟硬不吃,執意向周邊國家地區部署彈道飛彈。為此,以色列派出戰機實施了快速突擊,並利用空中力量的絕對優勢,對伊朗的在伊拉克的飛彈基地進行精準打擊。以軍摧毀了伊朗的大量飛彈,並引發劇烈的爆炸,這導致三十多名伊朗武裝人員和伊拉克什葉派民兵被炸得血肉模糊,現場畫面十分血腥。



綜合分析,這次以軍能夠成功實施空襲,除了制定了詳細的攻擊計劃外,還得到了駐伊美軍的支援。而歷次中東戰爭的歷史也證明,只要有美軍的全力支持,以色列就會立於不敗之地。當然,伊朗處於下風,也不是說就毫無還手之力。伊朗裝備的1000多枚中程彈道飛彈均可覆蓋以色列本土。若爆發戰爭,伊朗只需進行一次飽和性飛彈攻擊,以色列可能就會遭受滅頂之災。俄羅斯媒體就發出警告稱,以軍在伊拉克的空襲行動,將導致中東局勢更為動盪,其將大禍臨頭。因為伊朗向來睚眥必報,肯定不會就此善罷甘休。以色列看似占據上風,但這不僅不會為以色列贏得安全,反而令其遭到軍事打擊的風險大增。退一步來說,即便伊朗不直接攻擊以色列,但其暗中支持的哈馬斯武裝和黎巴嫩真主黨手中的火箭彈,也足以讓以色列防不勝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kwH8WGwBUcHTFCnfDv4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