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於Chicology公眾號,歡迎關注我們。
5月25日,一名白人警察鎖喉致死黑人George Floyd,即使在他多次表示不適的情況下,白人警察都沒有抬起自己的膝蓋。這件事,再次點燃人們關於種族問題的怒火。這一聲積怨已久的怒吼,迅速響徹全美,這周全球都已加入。2011年夏天,剛剛到倫敦生活,同樣的事情,幾乎一樣的情況:一位白人警察殺死了一個黑人男青年。全倫敦黑人也選擇走到街上發泄不滿,當時住在Camberwell的宿舍里。每天上學經過的馬路已經淪陷,只能乖乖待在房間裡,心裡有點害怕,有點不理解,有點覺得「怎麼這麼亂」。近十年之後,理解了「亂」的目的,對於「不公正」這件事有了更多的思考。根深蒂固的種族主義,想要改變,就要付出血的代價。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和誤解,膚色和膚色之間的刻板印象,還需要多久和多少的流血才能有真正的改變?!
如果沒有黑人文化,我們的生活將會失去很多美妙的旋律,甚至不會有現在席捲全球的嘻哈街頭潮流。黑人文化,對於我們的影響已經遠比想像當中還要深刻。
——
這場全球性的憤怒,似乎並沒有亞洲人的立場,我們對白人有一種天然的好感,而對黑人也有一種天然的反感。而在白人的世界中,黑人可能是會在街角向未成年人販售致幻藥物的小混混,那黃皮膚的亞洲人應該就是身上帶著餐廳油煙味的只會算數的學霸。更不要說中國人在西方白人心目中的形象,我們自己以為這年頭已經很開放了,但其實還有人很多人以為我們國家全部都是留著小辮子的男人。我們其實一直生活在這種隔閡里,不管多麼努力解釋,都有種無力感。但奇怪的是,即使隔閡一直存在,但生活在地球村的我們,無論膚色和種族,還是在彼此影響,彼此融合。
源自非洲大地的黑人文化,也是在這種融合中,越來越豐富迷人,並且影響全球。
01
爵士樂,是黑人靈魂中的音樂天分送給全世界的第一個禮物。
這種音樂改變了我們聽音樂的方式,看待音樂的態度,直到今天都還有著旺盛的生命力。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的美國,工業得到空前的發展。爵士樂,就在這樣的大環境之下誕生,用自己全新的音樂表達方式,代表和定義了咆哮的20年代。
剛剛開始的時候,爵士樂,只是生活在美國紐奧良的黑人樂手,在閒暇時候一種自娛自樂的消遣。爵士融合了藍調與散拍,最初與之息息相關的是貧窮而無聊的鄉村生活、是戰後浮華背後得到解放卻依然飢腸轆轆的黑人奴隸。
爵士傳奇音樂家 Louis Armstrong
JAZZ,這四個英文字母,最初的意思也與社會中下階層的性愛玩笑有關。
—
當時的爵士樂手都是黑人,而自是上等的白人最初非常不屑於這種「不雅的」音樂。它自由散漫的節拍,因為太過於迷人而讓人害怕,所以爵士從誕生到走到更大更遠的地方,還是經歷過一番掙扎的。但這個過程非常短暫,因為誰能拒絕美妙的音樂?
Duke Ellington
1917年,世界上第一張爵士唱片在紐約錄製完畢。
—
至此以後,爵士樂散漫拖沓的浪漫音符,迴蕩在紐約每一個時髦的沙龍和俱樂部里,無數人沉醉在這種音樂里,跳著屬於自己的舞步。伴隨著爵士樂,穿著短裙,流蘇搖擺的輕盈女孩(Flapper Girl),讓紐約的棉花糖俱樂部錦上添花。
02
說到黑人文化,不得不提拉斯特法里教。拉斯特法里運動,興起在上個世紀30年代,從牙買加開始,很快席捲全球的黑人。
拉斯特法里教認為,衣索比亞皇帝Haile Selassie是上帝在現代的轉世,之所叫Ras Tafari,也是跟他的名字有關。
拉斯特法里教履行者語義學的基本功能,來拆分和解讀《聖經》,他們將「巴比倫」視為對於自生最大的威脅。而所謂「巴比倫」大多數時候指代「白人的殖民權利」,所以拉斯特法里的誕生跟奴隸制度、殖民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拉斯特法里旗幟
Haile Selassie被拉斯特法里視為上帝在現代的轉世
拉斯特法里發展至今,從來沒有被當做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宗教,很多它的追隨者,一直將拉斯特法里看作一種文化或者一種生活方式。
—
在這種文化中,訴說著對於想像中「非洲」的嚮往,抗拒資本主義社會,他們把貧窮和流放轉化成了「莊嚴的符號」。這成為信徒身上自尊的標記,「甚至變成了一張張車票,在巴比倫被推翻後能帶他返回非洲和錫安山」。
對於「非洲」故土的鄉愁是拉斯特法里中最為重要的一種情緒,於是「紅、綠、金」三種「泛非洲色彩」成為了拉斯特法里的標誌。
—
另外一個除了大麻之外的風格標誌,就是雷鬼頭,它在最早的時候是想要在線某些東非部落的「種族」外貌,之後演變成一種「意味深長」的差異。
雷鬼教父,Bob Marly
大麻也是拉斯特法里不可或缺的部分
年輕的黑人,他們信奉拉斯特法裡,他們頂著雷鬼頭,說著殖民時期形成的一種像是英語的語言(可能是的今天黑人說唱的基礎),他們穿著卡其迷彩服。這一切的一切,不管有如何龐大的群眾基礎,一直都徘徊在社會底層。在文化的各種演變成,從來都是地下的一部分,而這種文化的核心也永遠是對抗和抗爭。
梳著雷鬼頭的黑人少女站在黑人警察面前
拉斯特法里的泛非洲色彩
03
回到Hip Hop最最開始的地方,是70年代一貧如洗的紐約Bronx,非洲後裔和拉丁美洲後裔聚居的地方,對抗和抗爭無處不在。
那個時候的紐約市在所有人的眼裡宛如天堂,似乎紐約人都坐著加長版的豪車,戴著珠寶鑽石,在夜幕降臨的時候出入54俱樂部,跟著愉快的節奏跳的士高。
可事實上,在紐約最北面的Bronx,幾乎民不聊生,失業率高得嚇人,黑幫橫行和街頭搶劫是Bronx的日常。就在這樣的地方,這樣最糟糕的時間,一個叫做Kool Herc的DJ在自己的公寓里舉行了一場音樂排隊。那就是如今風靡全球Hip Hop文化的開端。
1975年廢墟中的Bronx
Kool Herc
一首The Massage紅遍美國,來自Grandmaster Flash and Furious Five。
—
這張唱片真的讓他們這些窮小子賺了不少錢。這群來自社會最底層的小男孩,在毒品和犯罪的包圍之下長大,音樂在某種程度是對自我的救贖,但也可能是另外一個深淵。以一首The Massage,終於變得有錢的他們,每一場演出都穿得非常誇張,好多的皮草、好多華麗的裝飾。Grandmaster Flash and Furious Five依然被Disco風格所影響,認為在舞台上就應該穿得非常炫酷,直到他們看到Run DMC。
Grandmaster Flash and Furious Five
Run DMC,80年代初最紅的嘻哈說唱組合。
—
他們完全拋棄了Grandmaster Flash一隊人浮誇的時裝造型。Run DMC只是穿著這些街頭小混混的日常服裝,就出現在各種表演場所和自己的MV里,還因此大受歡迎。大金鍊子,第一次出現在了Hip Hop的時裝文化中。這些個浮誇不著調的配飾在之後很久很久,都是Hip Hop文化中的標誌,始於Run DMC,由Big Daddy Kane發揚光大。
Run DMC
說唱歌手Nick Cannon為George Floyd走上街頭
黑人文化,
用音樂串聯歷史和世界,
通過音樂形成屬於自己的文化,
並且輸出這種文化。
這些音樂都是叛逆的、鬥爭的,是對於苦難的控訴,也是對於更好生活的嚮往。不管是爵士、還是雷鬼、還是嘻哈,對於世界文化的影響都是深刻的,甚至是顛覆性的。
𝘽𝙡𝙖𝙘𝙠 𝙇𝙞𝙫𝙚𝙨 𝙈𝙖𝙩𝙩𝙚𝙧
𝘽𝙡𝙖𝙘𝙠 𝘾𝙪𝙡𝙩𝙪𝙧𝙚 𝙈𝙖𝙩𝙩𝙚𝙧
text :盧笛
graphic:Doreen
produced by Chicology
圖片來源:網絡
未經允許請勿擅轉至他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