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四件作品獲「五個一工程」獎 省委宣傳部獲組織工作獎

2019-08-19     浙江在線

浙江在線杭州8月19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張藝萌)8月19日上午,全國第十五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

據悉,本屆「五個一工程」共73部作品獲獎,其中特別獎13部、優秀作品60部。在本屆評選中,浙江共有4部作品入選,分別是圖書《心無百姓莫為官——精準脫貧的下姜模式》,電視劇《可愛的中國》、《麥香》,歌劇《呦呦鹿鳴》。其中《心無百姓莫為官——精準脫貧的下姜模式》和《可愛的中國》獲特別獎。浙江省委宣傳部獲得組織工作獎。

這些作品為什麼能勝出?一起來認識它們。

《心無百姓莫為官——精準脫貧的下姜模式》 浙江人民出版社

獲獎作品 圖書《心無百姓莫為官——精準脫貧的下姜模式》

該書為今年5月出版的新書。一出版就登上了6月浙版好書榜。它講述了作為五任省委書記聯繫點的下姜村,通過踐行「兩山」理念,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最終脫貧致富並帶動周邊村莊走向共同富裕的生動實踐。

它是國內首部展現大國小村脫貧,並帶動周邊村莊走向共同富裕的報告文學作品。展現的是各級領導幹部常思富民之策、常思利民之事、常思為民之舉的作風與情懷,也為廣大黨員幹部樹立了學習的榜樣,被列入中宣部2018年重點主題出版物選題目錄。

浙江人民出版社社長葉國斌第一時間向記者表示:獲獎對浙江出版業意義重大。「充分利用『三地』優勢,挖掘文化資源、服務中心工作是浙江出版人的『天職』。入選中宣部優秀理論讀物的《紅船精神問答》,中宣部優秀現實題材文藝作品的《東方啟動點》以及此次獲第十五屆精神文明建設特別獎的《心無百姓莫為官》等,都是浙江出版零的突破!」葉國斌說。

在談到《心無百姓莫為官》時,葉國斌說:「這本書不僅記錄了一個普通山村風雷激盪的歷史性變革,也為我們打開了一個觀察當今中國的窗口——從下姜看到鄉土發展瓶頸,展望未來光明前程。」

精準脫貧是作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打好的三大攻堅戰之一。找到切口表現很重要,浙江省淳安縣下姜村是五任省委書記的扶貧聯繫點,在短短几十年里實現了從「窮髒差」到「綠富美」的轉變,它折射出一個普通鄉村脫貧致富的歷程,形成了精準脫貧的下姜模式,具有全國性示範意義。《心無百姓莫為官》,就是一部回應社會現實、觸摸時代律動,解答時代之惑、現實之惑的作品。

該書作者勞罕長期在浙江工作,既是頗有名氣的作家,又是研究「三農」問題的專家型記者。在葉國斌眼中,勞罕對下姜村情有獨鍾,為寫《心無百姓莫為官——精準脫貧的下姜模式》這本書,從前年開始幾乎每個節假日他都在下姜村度過。

「這確實是一部沉甸甸的書。」葉國斌說。正如勞罕在書中所述,下姜村「折射出的是一個中國普通鄉村求生存、求發展、求振興的艱辛奮鬥歷程。」下姜村資源稟賦較差,自然災害頻仍,不具備發展市場經濟的區位要素,生產方式粗放……多年來,受制於種種「先天不足」,下姜村一直走不出貧困的循環,人民生活水平一直處於溫飽線以下。下姜村舊貌不正是全國貧困村的縮影嗎?因此,勞罕解剖下姜村這隻「麻雀」,就有了普遍意義。《心無百姓莫為官》全書十三章,環環相扣,形成一個完整體系,系統透視「精準脫貧的下姜模式」,寫就的是一部新時代的「山鄉風雲錄」。

在葉國斌看來,一部好的報告文學作品,一定是很具可讀性的文學性文本,作者寥寥幾筆就把一個栩栩如生的人物、事件呈送到讀者面前,講述倔強的老支書姜銀祥,為建一座橋,二話不說就跳進寒冷刺骨的河裡;為了活命,農婦從門窗、牆角處掃來帶灰塵的麵粉做成「土面」……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勞罕真正「沉下去」,訪民情、看實情,讓作品有了真情和「溫度」。這也讓該書成為了新聞出版戰線踐行「四力」教育的樣本。

電視劇《可愛的中國》(報送單位:江西省委宣傳部、浙江省委宣傳部、福建省委宣傳部)

獲獎作品 電視劇《可愛的中國》

今年7月,電視劇《可愛的中國》在央視一套黃金時段播出。該劇講述了中國共產黨早期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傑出的農民運動領袖、土地革命戰爭時期贛東北和閩浙贛革命根據地及紅十軍的創建人方誌敏同志,在大革命失敗後組織發動農民暴動,組建紅軍,創建革命根據地,建設「蘇維埃模範省」,在危難面前忠誠於黨,為掩護中央紅軍戰略轉移向敵人統治腹地進軍;不幸被俘後,又以堅定的革命意志開展獄中抗爭,並寫下《可愛的中國》等不朽篇章,最終從容就義的光輝一生。該劇先後被列入中國當代文學藝術創作工程重點項目、中央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資助項目、國家廣電總局2018——2022年「百部重點電視劇」。

浙江影視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楊揚告訴記者,電視劇《可愛的中國》由江西、浙江和福建三地宣傳部共同出品,是三地宣傳主管部門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集結力量、形成聯動的成功案例。方誌敏的革命事跡與浙江關聯緊密,許多生動的故事就發生在浙江。

「『三地』賦予了浙江極其豐富的創作資源,給予了我們無窮無盡的創作靈感,讓我們在打造『不忘初心』系列標杆作品上具備優勢。」楊揚表示,《可愛的中國》所表現的主題思想充分體現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時代精神,與浙江廣電和浙江影視在創作上的理念和藝術上的追求高度吻合。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著名文藝評論家仲呈祥稱讚該劇寫意浪漫的表現手法「既有生動豐富審美細節的藝術化表現,又有深刻的思想發現和哲學觀照。」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名譽主席、著名文藝評論家李准評價該劇「用藝術把握世界的方式,對方誌敏和方誌敏精神進行了一次新的發現。在追求新的精神高度、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上做出了新的探索,創造了一個新的高度。」

電視劇《麥香》 浙江睿宸影視製作有限公司

獲獎作品 電視劇《麥香》

今年5月,電視劇《麥香》在央視一套黃金檔熱播。該劇以女主人公麥香對軍人、軍屬榮譽的執著捍衛為主線,講述她克服重重困難,帶領父老鄉親建設家鄉的感人故事。而在該劇熱播期間,有眾多熱心網友在劇中發現了許多「麗水元素」。雙蔭亭、河陽文化禮堂、河陽「廉讓之間」宅、松陽大木山茶園、松陽禹王宮……有網友甚至專門製作了「麗水旅遊打卡攻略」將劇中場景和麗水風景地一一對應。

《麥香》的總製片人劉志江表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麥香》全部選擇在麗水取景,也因為這裡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都跟劇情很契合。

在劉志江眼中,女主人公「麥香」出生在麗水,她身上兼具了女性的溫柔和堅韌,就像麗水這個地方一樣:「在很多人心中,江南風光婉約,風景迷人,山清水秀,人傑地靈。生在江南的女子,外表柔弱卻有著將生活的風風雨雨一肩挑起的勇氣。就跟電視劇主角麥香一樣。平凡而偉大,能為軍人榮譽付出了自己的全部熱情。」

作為國家廣電總局扶持項目和浙江省文化精品工程項目,劉志江表示,《麥香》得以順利完成拍攝,離不開浙江省委宣傳部和浙江省廣電局的指導,以及麗水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該劇力圖以山環水抱、景色秀麗的典型江南特色,鋪陳出長達30年的中國鄉村改革史。其中,「堅守」和「鄉村振興」就是該劇的兩大關鍵詞。

劉志江表示,麗水是「兩山理論」的發源地,《麥香》的故事橫跨了1980年到2008年,這正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村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時期:「部隊與軍人的文化和地方上的文化還是有一定差異的,畢竟參過軍的人見識比鄉親們廣一些,因而軍人要發揮帶頭作用、改變鄉村面貌。」

劉志江說,影視作為文藝創作的重要一支,除了遵循創作規律、堅守創新路線,還要保有一些精神內核的表達,把培根鑄魂作為至高的責任和使命。例如,當前社會有的人對榮譽既不看重,也不珍惜。他們忘記了,榮譽遠不是物質和金錢可以代替的。因此在《麥香》立項之初,主創團隊就確定了創作宗旨:向觀眾傳遞軍人「退役不退志」的信念,展現軍屬敢於面對生活困難、全力以赴奔向美好新生活的勇氣。

在劉志江看來,影視作品能夠觀照社會、傳達力量,帶給觀眾不同的感受與思考。因此,影視創作應該堅持主流價值導向,不能一味迎合市場,也不能追求短平快,這樣既不會有社會效益,長久下去也會被市場拋棄。因此從業以來,劉志江一直認為,創作要堅持原創精品路線,避免「跟風」「同質化」「走老路」,要注重慢工出細活、貴精不貴多,堅持精品創作。因此,劉志江和他的團隊沒有給自己劃定某種類型框架,只要作品能有效滿足和引導人們的文藝需求,形成一種向上向美向善的審美情趣,有足夠的創新精神,並符合市場環境,都會去嘗試。劉志江說,「任何行業都有內在規律,堅持原創一定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底線,多花點時間打磨劇本,多把投資用在創作製作上,踏踏實實做項目。從結果來看,一部精品比十部跟風之作都要有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歌劇《呦呦鹿鳴》 寧波市演藝集團、寧波交響樂團

獲獎作品 歌劇《呦呦鹿鳴》

民族歌劇《呦呦鹿鳴》由寧波市演藝集團、寧波交響樂團共同創排。講述的是中國中醫藥科學家,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發現青蒿素的故事。

屠呦呦少年時身患肺病,被中草藥挽救性命後,對中醫藥產生濃厚興趣,經過不懈努力,她成為中醫藥科學家並發明青蒿素。該劇由孟衛東作曲,詠之、郭雪編劇,自2017年5月首演以來,已登陸過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國歌劇節和國家大劇院歌劇節等。其中青年歌唱家呂薇出演屠呦呦。

寧波市演藝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鄒建紅說,《呦呦鹿鳴》是繼舞劇《十里紅妝·女兒夢》,音樂劇《告訴海》,歌劇《紅幫裁縫》之後,寧波第四次獲得全國「五個一工程」獎。「今天我可以自豪地說,我們已經把寧波演藝事業打造成寧波城市的品牌形象窗口。」

談起此次獲獎的原因,鄒建紅表示,首先最主要的原因是寧波有這麼一個偉大的科學家屠呦呦。2015年作為屠呦呦家鄉人,鄒建紅和寧波媒體代表團受邀前往位於斯德哥爾摩的諾貝爾獎頒獎現場。讓鄒建紅印象極為深刻的是,屠呦呦的演講全程說的都是青蒿素,而背後190次失敗的痛苦她隻字未提,以身試藥落下病根她也沒有說。她甚至不太講自己,而是強調榮譽屬於團隊。這種姿態深深打動了鄒建紅,也讓他下定了要將屠呦呦的故事搬上舞台的決心。

而另一個原因,則是整部劇的主創和演藝團隊:「這是一支想幹事,能幹事,可以干成事的隊伍。」鄒建紅說。在這支隊伍里的不單單是演藝集團的三百五十多位員工,更多的是通過集團平台整合到了來自全國的藝術家,他們在寧波創作,為寧波的文藝事業注入了新的活力。《呦呦鹿鳴》的作曲孟衛東是《新聞聯播》片頭曲、《同一首歌》的創作者;編劇詠之曾創作話劇《飛啊飛》、歌劇《星海》、舞劇《紅高粱》等作品;導演廖向紅是中央戲劇學院研究生院院長,指揮朱曼被譽為當今中國最具活力的青年指揮家。為了不把科學家的故事寫成流水帳,編劇詠之和郭雪把劇本前前後後改了17稿,整整磨了大半年。為提高整支隊伍的表演水平,導演廖向紅45天沒有離開寧波,手把手地教演員們表演;而為了增強演員和樂隊之間的默契度,指揮朱曼常常關掉大燈,讓演員們在黑暗中更敏感地去捕捉聲音。

鄒建紅表示,正是所有人的全情投入,讓《呦呦鹿鳴》獲得了「清流」的讚譽。該劇被列入中國文聯「中國精神·中國夢」主題文藝創作工程,同時獲得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和中國文學藝術發展專項基金資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knxSrmwBvvf6VcSZi1A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