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近海防禦到對岸為主,紅色馬漢戈爾什科夫讓蘇聯海軍成為遠洋艦隊

2020-08-16     榮華之武器堂

原標題:從近海防禦到對岸為主,紅色馬漢戈爾什科夫讓蘇聯海軍成為遠洋艦隊

接上文 國土海軍、近岸防禦,冷戰初期蘇聯海軍依然只是國土防衛

蘇聯海軍的「近海防禦」思想發生重大改變是在上世紀60年代初的赫魯雪夫時期(1953~1964年)。當時,蘇聯有兩種意見深刻地影響了海軍的發展。其一,「隨著核武器的出現,海軍已喪失作為一個軍種存在的價值」。其二,「海軍與陸軍協同作戰是重要的,但在沿岸作戰中,海軍和地面部隊的協同則是完全不必要的,因為陸軍已擁有核武器,能夠依靠自身的力量抗擊海上入侵的敵人,而無須海軍的支援」。於是,蘇聯確立的海軍發展方針是:海軍大型水面艦艇「已經過時」,巡洋艦隻適合「國事訪問」,只須擁有一支由潛艇、航空兵和輕型水面艦艇組成的小規模的艦隊即可。至於航空母艦,因其所需經費巨大,無須建造。根據這一方針,蘇聯在史達林去世(1953年)後的第二年便決定,把以舊式水面艦艇為主的海軍改造成以潛艇為主的海軍。1955年,蘇聯陸海空軍減員64萬人,並向中國交還了旅順港。此後,蘇聯近400艘艦船退出現役,海軍的2000架飛機移交國土防空軍,轉而發展遠程航空兵。赫魯雪夫重視裝備飛彈武器、飛彈核潛艇、大噸位水面艦艇,但他確立的海軍發展方針也遭到一些人反對,海軍總司令戈爾什科夫就認為,為了保障海軍完成主要作戰任務,蘇聯既需要飛彈航空兵,也需要一支以巡洋艦為骨幹的大型遠洋艦隊。現在他已經成為俄羅斯海軍官兵最為懷念的將領,但他的認識當時並不占主流。

1955年9月,在蘇共二十大上,根據蘇共中央的決定,蘇聯海軍新的奮鬥目標是「大規模地建設強大的遠洋飛彈核艦隊」。它反映了蘇聯對於海軍的新認識,實質上徹底擺脫了長期以來把海軍束縛在沿岸海區的概念;同時也標誌著新的海軍將以飛彈為主要武器,傳統的魚雷、火炮、炸彈將退居次要地位。最後,要實現這一質的變化,需要:向建設核潛水艦隊過渡;採用飛彈核武器,建立海上戰略飛彈核武庫;以遠程航空兵裝備海軍;裝備艦載飛行器;改進探明水下情況的反潛兵力、兵器的質量;採用各種無線電電子設備、武器和技術兵器的自動控制設備等。

戈爾什科夫

同時,戈爾什科夫提出了均衡發展海軍概念。這個概念具體表現在:

優先發展潛艇,最短時間對廣大海區造成威脅。彈道飛彈核潛艇的出現,可以擴大海軍在大洋上的活動範圍,擴大海軍打擊範圍,對對方領土縱深構成威脅,因而可以完成戰略任務。

大力發展海軍航空兵。主要攻擊目標是海上目標;同時還可以攻擊各種潛艇;能夠克服對方防空火力的抗擊,在不進入對方防空武器有效火力範圍內實施攻擊;向專業化發展,區分出反潛、飛彈、偵察、殲擊轟炸航空兵等。具體做法:主要發展岸基飛機,大力發展反潛飛機;著重發展載有空艦飛彈的飛機;逐步發展艦載飛機。總體來看,依然以岸基飛機為主,艦載飛機尚不能形成強大的突擊力。

相應發展水面艦艇。與海軍突擊力量-潛艇部隊緊密相連。賦予潛艇戰鬥堅持力並使潛艇得到全面保障。十分重視發展航空母艦,大量發展飛彈巡洋艦和飛彈驅逐艦;注意發展登陸艦艇;相應發展輔助艦船

控制海軍步兵與海岸火箭炮兵部隊規模。

1970年4月10日海洋-70演習中627А型К-8號核潛艇在比斯開灣

到了70年代中期,蘇聯政府宣稱已經建成一支進攻性的遠洋飛彈核艦隊。此時的蘇聯海軍從近海防禦轉變為能實施遠洋作戰的海軍,真正實現了幾個世紀所追求的目標;蘇聯海軍的武器裝備從常規武器轉變為以核武器為主,使戰鬥威力大大增加;海軍任務執行程度從戰役戰術上升為戰略;也做到了能與美國海軍相抗衡。

然而,細細探究,這個遠洋海軍還是存在不少弱點

-制空制海能力不強。艦隊在岸基火箭航空兵作戰半徑之外會失去空中掩護,海上編隊防空主要靠編隊艦艇所在艦載防空飛彈與防空火炮解決。艦隊的作戰距離、突擊威力、持續作戰能力都受到一定限制,合同突擊威力大大降低。

-遠距離登陸輸送能力較弱。登陸艦艇數量偏少,能夠執行遠距離輸送任務的登陸艦數量只能夠保障1個加強師的登陸。戰時雖可徵用商船,但性能較差且無專用登陸設備,勢必影響登陸方式和效果。

蘇聯海軍1174型「伊萬-羅戈夫」級登陸艦

-自然地理條件不利。國土位於較高緯度,氣候嚴寒,不凍港很少,限制了港口的使用、兵力的部署和艦艇的機動,對艦艇建造和勤務保障都提出了許多特殊要求,對海軍發展建設和作戰互活動不利。

4個艦隊分別部署在4個互不相連的海區,不利於彼此的互相支援。巴倫支海、波羅的海、黑海和日本海在地理位置上相距數千海里,彼此的海上聯繫需要經過漫長的海上航線。地理上的分割造成4個艦隊兵力機動十分困難,這在戰略上是一個很大的弱點,必然形成各個艦隊孤軍作戰。

而且,各艦隊都處於封閉或半封閉海區。北方艦隊要前出到大西洋,必須通過格陵蘭、冰島與英國之間的海上通道;波羅的海必須通過狹窄的丹麥海峽才能進入大西洋;黑海艦隊只有通過土耳其海峽才能進入地中海;太平洋艦隊要進入太平洋也要經過宗谷海峽、津輕海峽和朝鮮(或對馬)海峽。上述通道和海峽都比較狹窄,且控制全都在西方,戰時易被封鎖,使艦隊困於局部水域,不能自由進入大洋。

蘇聯海軍航空兵的圖-22M轟炸機

「對岸為主」海軍戰略使用方針,即潛射飛彈的對岸核突擊,也包括登陸和艦炮對岸射擊這些傳統的對岸作戰樣式,還包括艦載航空兵的對岸攻擊。使用部署在蘇聯近海和平時提前展開在重要海域的彈道飛彈核潛艇,對敵方深遠縱深內的岸上目標、港口、兵力集結地實施突擊。

在戈氏離任之際,蘇聯海軍已經發展到50萬人,擁有艦船2100多艘,總排水量420餘萬噸,海軍航空兵有飛機1400餘架,潛射核飛彈近1000枚,成為了一支能夠獨立的或與其他軍種相協同的在所有大洋和海上戰區遂行戰略任務的遠洋海軍。

明斯克號航空母艦上的雅克-38機群

未完待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kcAp-HMBURTf-Dn5nBL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