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5隻保險股表現不俗,截至7月30日,中國平安、新華保險、中國人壽、中國太保、中國人保的漲幅分別為66.48%、37.4%、50%、44.08%、69.39%。
昨日,新華保險、中國人壽曾接連發布中報業績預告,新華保險預計在2019年半年度實現歸母凈利潤預增46.39億元左右,同比增加80%左右;扣非凈利潤預增26.24億元左右,同比增加45%左右。
中國人壽則預計2019年中期歸母凈利潤預增188.86億元到221.71億元,增幅約為115%到 135%;扣非凈利潤預增140.59億元到173.67億元,增幅約為85%到105%。
受業績利好影響,保險股今日走強,新華保險高開2.73%,中國人壽高開1.24%,中國太平、中國平安小幅高開。
為什麼保險公司中報業績大爆發?
關注過保險公司的投資者應該都知道,今年一季度的小牛市使得保險公司的投資收益劇增,難道保險公司二季度的持倉公允價值又創新高?
我們以中國人壽為例看一下投資收益,根據2018年半年報數據,中國人壽總投資收益為488億,而2019年一季報中披露的總投資收益就已經達到了508億。
中國人壽2019年一季度報告
2018年一季報中雖然沒有披露總投資投資的具體金額,但根據利潤表中的三個科目:投資收益 + 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 資產減值損失,可以算出總投資收益大致為284億。所以中國人壽在2019年一季度總投資收益同比增長大致為79.2%。
也就是說,在今年上半年行情最好的一季度,中國人壽的總投資收益的增速也只有79.2%,還未達到其中報預告中歸母凈利潤增長115%的下限,那為何中報預告的業績增速還要比一季報增速還高出35.8%呢?
首先我們可以看到,在保費端,隨著轉型持續深入,今年上半年上市險企推動保障型業務,為未來利潤增長帶來後勁。具體來看,滬港兩地十家上市險企上半年共實現保費收入約15984億元,同比增長8.48%。
其次,中國人壽在中報預告中表示,報告期內公司的公開市場權益類投資收益同比大幅增加是業績上升的一部分原因;而另一主要原因則在於二季度執行的《關於保險企業手續費及佣金支出稅前扣除政策的公告》,受益於該政策,公司2018年度應交企業所得稅減少約51.54億元,相應減少報告期所得稅費用。
來源:財政部
該公告於2019年5月發布,其規定將保險企業手續費及佣金支出稅前扣除的限額,提高到不超過當年保費的18%(此前壽險為10%、財險為15%),自2019年1月1日起執行。此外,還明確2018年度所得稅彙算清繳按照該公告來執行。
而在保險企業中,壽險的保費占保險公司總保費的比重非常大,並且保險行業是25%的所得稅稅率,所以這個政策的變化對所得稅的影響可以說相當大。
再按照文件中"2018年的所得稅彙算清繳也按該文件規定來執行"的規定,可以說為險企帶來了雙重紅利,一是會導致今年的所得稅費用減少,二是會導致2018年有一筆所得稅可以調整,這就使得2019年多了一筆非經常性收益。而由於文件是今年5月才下發,於是便帶來了二季度的業績大爆發。
從新華保險和中國人壽的公告來看,這一政策對保險公司的減稅效果明顯。成為中國人壽及新華保險業績超預期的主要原因。
另經機構測算,稅收新政下2018年中國平安、中國太保、中國人壽、新華保險所得稅將分別減少109億、43億、52億、18億,如這部分利好全部在中報釋放,對於上半年利潤增長的貢獻分別為19%、52%、32%、31%。
板塊低估仍有空間
市場投資方目前普遍看好保險板塊。
根據此前公布的2019年二季度公募前十大重倉股數據顯示,非銀板塊基金重倉持股占比為7.42%,僅次於大消費板塊,其中保險行業基金重倉持股占比為6.30%。中國平安則成為了公募基金第一大重倉股,排後的依次是新華保險、中國人保、中國太保和中國人壽,持倉市值分別為408.18億元、40.37億元、27.21億元、34.62億元、4.77億元。
關於保險板塊後續的表現,從上文可以看出,保費、投資和政策是推動險企業績增長的三大因素。而基於這些,近期已有包括光大證券、天風證券、國信證券、廣發證券在內的十家券商發布策略堅定看好保險行業下半年的表現。
機構研究者認為,當前時點保險股相比消費股更具性價比,第一是因為保險板塊具備與消費板塊相同的長期確定性,且成長性更好,而從估值角度來說,消費股中食品飲料板塊當前的估值已接近歷史頂部,保險板塊當前估值還處於歷史偏低位置。
當前即將進入中報季,在權益市場同比大幅改善以及稅收新政下,保險公司中報業績會十分靚麗。
同時,在準備金利率預期方面,短期內無下行壓力,在今年年末才會釋放。
總結
保險行業整體凈利潤的提升主要在於投資環境改善下的投資收益改善,以及相關政策為保險公司帶來的減稅利好。
當前上市險企估值整體不高,加之上半年的利好會延續至下半年,且保險股具有非常明顯的中長期投資價值,尤其是龍頭險企,值得投資者關注。
免責聲明:頁面內容不代表本平台觀點,僅供您參考與學習觀摩,您應自主投資決策,自行承擔投資風險與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