屢屢走出國門步入世界舞台 濟南呂劇正創造「地方戲的奇蹟」

2019-12-06     無線濟南

作為泉城濟南的本土特色劇種,呂劇已經有了百餘年的歷史。近些年來,濟南市呂劇院屢屢走出國門,在世界範圍內搭起了一座座友誼的橋樑,也讓海外友人們進一步見識到了中國、見識到了濟南的傳統文化魅力,這對於一個地方戲院團來說,如同一個奇蹟。

25歲年輕演員「無奈」擔大角

如今的呂劇院重新煥發新春

2012年,年僅25歲的曾凡亮登上了大舞台,出演山東省優秀保留劇目呂劇《逼婚記》中的「縣官」一角兒。

《逼婚記》故事就紮根於濟南。故事的背景是千佛山廟會,講述了明朝末年濟南府國舅洪彥龍強搶民女蘭金貴,歷城知縣不畏強權,機智斷案,還促成蘭中玉與洪美蓉的美滿姻緣的故事,該劇1959年首演,60年來,該劇經久不衰。

出演如此經典的劇目,而且是扮演「男主角」,這對於年輕的呂劇演員曾凡亮來說,是職業生涯中的一個大事件。在之後的表演中,曾凡亮也獲得了觀眾以及專業人士的肯定。據濟南市呂劇院院長張玲介紹,由如此年輕的演員出演如此重要的角色,這在之前的呂劇中是從沒有過的。

然而,這在當時是一個不得不做出的無奈選擇。

據微信公眾號「呂劇」介紹,在呂劇歷史上曾有諸多民間職業戲班,存在時間最長的義和班是其中的代表。解放後,新文藝工作者在義和班演出本的基礎上整理學習了《小姑賢》等劇目,由此拉開了呂劇走向全國的序幕。1956年,義和班(魯聲呂劇團)在公私合營中正式收歸國有,更名為濟南市呂劇團,這便是濟南市呂劇院的前身。

2006年,張玲來到了濟南市呂劇院,開始擔任劇院黨支部書記、院長。回想起當時呂劇院的境況,張玲仍然歷歷在目。

張玲告訴天下泉城客戶端記者,彼時的呂劇正值低谷期,濟南市呂劇院也面臨著「一籮筐」問題。劇院沒有演員,演出市場也同樣不景氣,傳統藝術面臨流行文化的洶湧之勢,有些敗下陣來的意味。

更讓張玲感到難過的是,在2006年之前,濟南市呂劇院的演員很少進劇場。讓張玲印象深刻的是,上任之後她曾帶著劇院演員到北洋大戲院進行了一場演出,台下的張玲都能看見演員的衣服都「綃」了,鞋甚至都露出腳趾。「心裡感覺到非常的難過,當時就想著一定要還演職人員的尊嚴。」張玲說。

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濟南市呂劇院剛剛結束了一場外地演出,劇院外幾輛大型演出用車靜靜停在那裡,很明顯,如今的濟南市呂劇院已經不復當年的窘境。經過十多年來的發展,濟南市呂劇院已經完全改頭換面,重新煥發生機。「濟南市呂劇院發展到今天,真的是一天比一天好。」張玲說。

對於曾經呂劇老藝人的種種不易,張玲時刻銘記在心。張玲說:「老一輩兒人那麼不易,我們有義務有責任將呂劇這門傳統藝術發揚光大。」

1小時就能完成舞台搭建

呂劇院人才隊伍日漸成熟

如今,站在新時代的呂劇已經重新開始勃興,濟南市呂劇院也已經煥發新春。大量優秀的呂劇劇目被恢復,劇院的演員隊伍、幹部隊伍也開始充實起來,對於濟南市呂劇院的現狀,張玲頗為自豪。

在2017-2018年度的國家藝術基金評選中,濟南市呂劇院四個項目入圍。2017年秋,作為國家藝術基金傳播交流推廣項目,《逼婚記》開啟了東北三省的巡演。距離山東千里之遙的黑土地上,有很多當年「穿關東」的山東人,他們渴望看到家鄉的戲,聽到家鄉音,這次巡演就是為了慰藉那些遊子的思鄉之愁。

在巡演前,張玲院長組織召開了多次會議,部署《逼婚記》巡演的方案和各項工作,落實到每一個細節里,用張玲的話說,就是要「畫出作戰圖,確保每一根線都有人負責」。為每一位參與巡演的演職人員都購買了保險,也讓演員住進舒服的酒店,確保巡演萬無一失。更重要的是,張玲想讓這些手下的演員,找回屬於演員的尊嚴,「腰杆兒挺直了去演出」。

最終,《逼婚記》東北三省的巡演順利完成,讓東北的觀眾大呼過癮。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濟南市呂劇院的整體專業素質也給東北朋友留下了深刻印象。「巡演的時候,一個小時能完成舞台搭建,四十分鐘就能完成舞台拆卸,這讓他們感覺到不可思議。」張玲說。更重要的是,這都是靠著濟南市呂劇院自己的隊伍。

據張玲介紹,濟南市呂劇院近些年來格外注重隊伍的建設,劇院的樂手們都是來自各高等院校,均具備很高的藝術水準。「我們就是要培養自己的人,讓主創隊伍齊全起來,一大批年輕的演員也已經成長起來。」張玲說。除了主創隊伍,張玲同樣注重幹部隊伍的建設。張玲覺得,沒有幹部隊伍,什麼也推動不了。

記者了解到,濟南市呂劇院現有演職人員79人。近些年來,除了復排《逼婚記》等經典劇目,濟南市呂劇院還推出了《龍泉夢》《我的兄弟姐妹》《生命日記》《陽光大姐》等一批具有時代精神的現實題材劇目。

聚焦現實題材

「小小」地方戲頻頻走出國門

呂劇有著很強的草根屬性,在早期,呂劇就是關注「村頭田間、家長里短」。進入新時代,呂劇也開始轉變視角,聚焦於現實題材,以期為社會帶來正能量。

2008年,《龍泉夢》《我的兄弟姐妹》兩齣劇目登上舞台,這是濟南市近幾十年來首次把殘疾人作為主角的戲曲作品。2009年,濟南市呂劇院又創作了以「陽光大姐」卓長立事跡為原型題材的《陽光大姐》,展示了基層家政服務產業嶄新氣象,據張玲介紹,在觀看這一劇目時,原型卓長立自己也是潸然淚下。

2017年11月11日,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濟南甸柳一居社區黨委書記陳葉翠因病不幸去世,從事社區工作近30年,寫下69本工作日記,陳葉翠的事跡經過傳播後影響了很大一批人。濟南市呂劇院在後來創作的劇目《生命日記》就以此為原型,將陳葉翠的故事搬上舞台,再次好評如潮。

《生命日記》現場片段

張玲院長認為,走入新時代的呂劇就應該有一種社會信念,回應民眾呼聲,創作社會所需要的正能量題材劇目。

與雜技、舞蹈等藝術項目相比,戲曲走出國門有著不小的難度。因為,即使有著語言與文化的隔閡,但是雜技與舞蹈足夠直觀。然而,戲曲不同,作為語言的藝術,在跨文化的傳播中面臨著很多客觀因素的限制。讓人意想不到的是,近幾年來,濟南市呂劇院出國巡演已經成為常態,在世界範圍內用呂劇搭建起了一座座友誼的橋樑。

「中阿絲綢之路文化之旅」是由文化部、外交部等部門於2013年共同啟動,對阿拉伯國家聯盟22個國家開展的大型系列文化交流活動,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對阿拉伯國家開展的規模最大的文化交流品牌活動。2017年,作為此次「中阿絲綢之路文化之旅」的一部分,濟南市呂劇院以「中國濟南民樂團」名義遠赴約旦進行演出,廣受好評。

濟南市呂劇院赴約旦演出

2019年,為更好地踐行濟南走進「一帶一路」,融入中國—中東歐國家「16+1」合作機制,受濟南市人民政府派遣,28月16日—24日,濟南市呂劇院一行16人演出團隊以「中國濟南市文化藝術交流團」的名義,赴俄羅斯、烏克蘭交流演出。

據了解,濟南市呂劇院精心編排了演出節目,既有充滿俄羅斯風情的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和《喀秋莎》,也有極具濟南傳統民族文化特色的呂劇《逼婚記》和《桃李梅》經典選段。此外,還有戲曲獨有的長綢舞表演《梨花頌》、水袖組合《茉莉花》以及戲曲服飾、頭飾秀等節目,精彩的民樂表演,如《中國樂曲聯奏》,墜琴獨奏《夸山東》等,可謂多方面展示了中國傳統戲曲的魅力。

濟南呂劇院赴俄演出

濟南呂劇院赴保加利亞演出

回望這一次次出訪巡演,張玲由衷感到自豪,因為濟南市呂劇院將中國的傳統文化帶到了國際視野內,張玲說:「演出結束的時候,許多國外觀眾都把手放在胸口,看得出來,很多外國人對呂劇真是發自內心的喜愛。」而張玲又一邊感慨,這對於一個小小的地方劇種來說,這在以往是不可想像的,著實是一個了不起的成績。

濟南市呂劇院黨支部書記、院長張玲

如今,濟南市呂劇院除了向全國走,向世界走,也注重紮根本地,不斷的走進校園、走進各區縣、走進軍營以及其他組織。張玲告訴記者,很快自己就要退休了,希望濟南呂劇人能夠進一步砥礪奮進,讓濟南呂劇能夠更進一步發揚光大,為濟南打造「戲曲大碼頭」,重現往日「曲山藝海」風采貢獻力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kUyP2W4BMH2_cNUgAHZ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