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三四歲的孩子玩過家家,他們摘些草葉、樹葉當「食材」做飯,小麗很想摘較高處的樹葉,她覺得那裡的「食材」更新鮮,做飯更好吃,可惜她比較矮,夠不到高處的樹葉,就使勁地向上跳,媽媽看到後,想過來幫她摘,小麗急得直跺腳,「我不要你摘,我自己來,自己來。」她努力了半天,還是摘不到,便大喊大叫起來,卻依然拒絕媽媽幫助。
彤彤比小麗乖多了,她只想摘小草的葉子做「食材」,可她卻不願意動手,「媽媽,你幫我摘。」「小草就在你腳底下,你自己摘呀!」被媽媽拒絕後,彤彤辯解說:「我摘不了,你幫我嘛!」「你這孩子連試都沒有試一下,怎麼就摘不到呀?」媽媽生氣地訓斥女兒。
「這孩子真煩,我家小麗要和彤彤平均一下就好了,小麗是什麼事情都要自己做,彤彤是自己不願意做事,要別人幫忙。」小麗的媽媽苦惱地搖著頭,「誰說不是啊!現在的孩子真煩人,太難帶了。」彤彤的媽媽隨聲附和。
小麗和彤彤都是父母眼中「煩人的孩子」,但兩個孩子的「煩人」之處不同,不過,在大人眼中都是一樣的,都是不乖、不聽話的孩子,實際上兩者是有著明顯區別的。
孩子煩人是在發展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即一個人對自身存在的體驗。它包括一個人通過經驗、反省和他人的反饋,逐步加深對自身的了解。那麼,如何理解這個概念呢?
我們都知道孩子到了兩歲,就進入了令家長恐懼的「Terrible Two」時期了,孩子總會和我們唱反調,而且你越是制止,他越要去做。比如,他用筷子不停地敲打碗碟,但你告訴他不可以時,他會對你不理不睬,或者一邊偷看你,一邊用筷子繼續敲碗碟。
孩子的這個行為,我們大人理解為不聽話,但對孩子來說,他只是想通過自己的行為來了解「我是誰」,我能「做什麼」。當他發現自己用筷子敲碗碟的這個行為,會讓媽媽很生氣,就使他自己的行為與外部建立起了連結,發現原來我可以使媽媽生氣的,他感覺到了自己是可以掌控別人的,感受到了自己的內在力量,所以,他會反覆自己的行為,而他自己是不會在意別人怎麼看待自己的行為,自己做的對不對的。
每個孩子生下來,都在努力地成為獨特的自己,掌控自己的「命運」,所以,他們會非常渴望自己去做事情,有的孩子從十個月開始,就和大人搶碗筷,要自己吃飯,大一點,會要求自己穿鞋、穿衣服等等。所以,孩子煩人是好事,這代表著他要努力長大。
家長如何幫助孩子發展自我概念
孩子看待自己「是有能力,或者沒有能力的」,都是對自我概念的認識,自我概念強的孩子,抗挫能力強,更加自信,自我概念弱的孩子,遇事沒自信,自覺沒有能力,容易輕易放棄。因此,我們要從小就幫助孩子發展自我概念。
1.給孩子有選擇性的嘗試
因為怕麻煩,或者擔心孩子做不好,亦或者對孩子過於溺愛,家長往往剝奪了孩子自我概念發展的機會,比如,孩子到了兩三歲,家長還追著孩子喂飯,「他自己吃飯要吃一個小時,我喂吃得快」「孩子吃飯弄得哪裡都是,還得我收拾」「孩子自己吃飯,邊吃邊玩」……
總之,我們有很多理由拒絕孩子自我成長,漸漸地孩子就會「習得性無助」,如文章開頭的彤彤,什麼事情都做不了,什麼事情都找父母幫忙。所以,不管孩子做得好不好,孩子到了一定年齡,都應該給孩子嘗試他力所能及的事情。
可能有人會說了,如果我的孩子要摸插座、自己乘坐電梯,也要讓他做嗎?當然不是,我們要給孩子選擇性的嘗試,對於孩子不能做的事情,堅決不能讓他去做,要讓孩子明白什麼事情是能做的,什麼事情是不能做的。
2.孩子面對挫折的處理
孩子在發展自我概念過程中,會遭遇很多挫折,比如,孩子在搭積木時,總做不好,搭到一定高度,積木就會掉下來,孩子會很著急,大哭大鬧。做家長的該怎麼辦呢?
首先我們要明白孩子遇到挫折並不是壞事情,每一次挫折都是孩子的一次成長機會。可能不少家長一看到孩子哭就火了,會訓斥他,這是不對的,這會讓孩子誤以為「我有情緒」是不對的。
我們要先接納孩子的情緒,然後一起和他想辦法,「寶貝,你搭不好積木是不是很著急呀?來,媽媽和你一起想辦法。」我們可以握著寶寶的手,一點點地把積木搭好,當然,我們不能忘記表揚和鼓勵孩子,「寶貝,這次好有耐心,你搭的比上次好多了。」在這個過程中,能夠讓他重新感受到自己是有能力的,從而收穫自信。
孩子就如一顆種子,要想長成參天大樹,只要依靠他自己的力量,父母充當的是園林工人的角色,幫助孩子修建枝葉而已,而非越俎代庖,代替孩子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