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孩子走路早,有的卻晚?弄清這些原因,再正確引導學步

2019-11-18     幼教咖

前幾天帶孩子出去曬太陽,看到一個十個月左右的寶寶在練習走路。周邊人都在說,讓十個月的寶寶練習走路也太早了,可別以後成了羅圈腿吧。

這時孩子奶奶說,這個不算早了,這孩子的姐姐也是十個月就會走了,這會兒訓練孩子走路一點也不早。這時旁邊的一個媽媽說每個孩子都有差異,比如她家女兒也是十個月就學會走路了,可她家兒子卻到一歲半才學會走路,所以不能強迫讓孩子練習走路。

影響孩子走路早晚的因素

那麼,到底她說的對不對呢?為什麼有的寶寶十個月就會走路,而有的寶寶要到一歲半才學會走路呢?影響孩子走路早晚的因素都有哪些呢?下面我們一一總結一下。

1.體質差異導致孩子走路有早有晚

有的孩子從出生以來就體弱多病,而有的孩子則體質強健,這除了和先天遺傳有關外,也會和後天環境有關,比如足月兒體質往往比早產兒體質好,能吃能睡的孩子往往比睡眠、飲食不佳的孩子體質好,活潑好動的孩子也往往比安靜慵懶的孩子體質更好。

孩子的體質也和父母有關,比如父母的身體狀況、父母的年齡、母親在懷孕時的身體狀況,這些都會影響孩子的體質。父母要想訓練孩子走路,就必須正視孩子的體質差異,對於體質差的孩子應先注重其飲食和運動,待其體質好了,身體素質變好了,走路也自然就學會了。

2.孩子本身運動能力影響其走路早晚

人們常說「三翻六坐七爬」,說的就是孩子的大動作發展規律,通常來說孩子在三個月時學會翻身,六個月時學會坐,而七八個月時學會爬,但每個孩子的運動能力是不同的,比如有的孩子會直接繞過爬直接學會走。

也有些孩子因多種因素存在運動發育落後現象,直到一歲半還不會走路或者走路姿勢異常,這些都需要父母警惕並及早干預。孩子要想學好走路,既腿部力量的支撐,也需要全身肌肉、神經系統的配合,所以孩子本身的運動能力對其走路的早晚影響很大,父母應根據孩子的實際狀況來進行鍛鍊。

3.生長環境不同也會影響孩子走路早晚

每個家庭的經濟狀況不一樣,父母的育兒觀念也不同,比如有的父母對孩子過分保護,總是怕孩子磕了碰了,這就使缺乏運動探索能力,久而久之影響了孩子的運動積極性,導致運動能力發展緩慢。父母對孩子過分保護,使孩子缺乏適量運動或被太多衣服束縛住,導致孩子運動機能發育緩慢,走路也會晚些。有些父母則認為適當的運動對孩子身體發育有好處,所以堅持帶孩子去戶外活動,這也使得孩子運動機能相對好些,走路也更早些。

父母怎麼做,才能引導孩子學好走路呢?

之前看孩子在練習走路時,很多媽媽會給孩子腰上綁一根圍巾,為的是防止寶寶摔跤,也有的媽媽會給孩子用學步車,讓他能自由活動,那這些都有用嗎?父母要想訓練孩子自己走路,需做到以下四步:

  • 一是不能用手扶著孩子的胳膊走,大人受累,且不利於孩子獨立走路;
  • 二是多鼓勵,遵循循序漸進原則,讓孩子從五步到十步再到二十步;
  • 三是讓他摔倒了自己爬起來,以此變得學會藉助其他物體並變得獨立堅強;
  • 四是不要依賴學步車和學步背包,這些都不利於孩子自主練習。父母只要掌握了以上這些,能根據孩子自身的身體情況來練習走路,就能促進孩子正常學會走路了。

話題:你寶寶是什麼開始學習走路的?

我是幼教咖,幼兒園園長、早教師,傳播更好育兒乾貨。歡迎關注,您的點贊、轉發,是對們我最好的認可。

(圖片全部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kMzfgG4BMH2_cNUgBTY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