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我們總是時不時看到一些熟悉的自媒體標題:
或是「廣州,一線城市的衰弱之殤!」,又或是「一線城市之爭:是廣州太慢?還是杭州太快?」,甚至還有這樣帶著恨鐵不成鋼語氣的——「廣州,你為什麼在落後?」……
彷佛在時代洪流面前,廣州這個曾經的天之驕子,早已經掉下神壇日漸暗淡,正被後起之浪拍在沙灘上。
而支撐這些文章的核心觀點之一就是廣州的科技創新能力已經日薄西山。
但是,就像謠言不攻自破一樣,一些誤解廣州創新力和創造力的自媒體們,也終將被清楚的現實「打臉」。
有沒有最直接的證據呢?
有!
最重要也是最明顯的證據之一就是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尤其進入了質變飛躍期的量變。
雖然廣州在經過幾十年甚至更長時間的快速發展之後會有適當的減速,但是科技創新基因已經融入到其城市精神當中,也將支撐其走向更遠方。
正如2017年《財富》雜誌的刊登題為「Guangzhou: a blessed city for entrepreneurs」專刊文章中介紹的那樣,廣州作為廣東的「創新之都」,現在以及將來都會是創新進取企業家的福地之城。
人們都說,過去在跟北上廣的企業家,甚至普通人在聊天的時候,慢慢地你會把三地的談判乃至閒聊的風格區分得很清晰。廣州的風格是拼勁足、方法多、低調、務實、精明——可能這就是我們對於廣州,以及廣州企業的印象,他們為自己的事業和人生埋頭,卻從沒想過要當「名片」。我們不去討論爭當「名片」的優缺,我們只知道,不是他們不強,而是我們不知道他們而已。
事實上,我們細想一下,廣州真的很少足以為豪的企業和事情嗎?從還沒進入網際網路時代就一直屹立不倒的廣汽、廣藥、雪松控股、珠江啤酒、立白、歐派家居等等,到我們如今熟知的微信、網易、歡聚時代、UC、唯品會、名創優品、尚品宅配、小鵬汽車等,再到近期發展勢如破竹的雲從科技、燃石醫學、極飛科技、Pony.ai等,他們的實力都足以代表中國與很多國際品牌們媲美。而你平常更加感受不到也根本無意識去留意的:廣州地鐵、"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數字廣東......但是他們卻每天都在為你的生活帶來便利。
回到本文的角度,據了解,在2015年至2018年,廣州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增速為147.91%。廣州市科技局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廣州市高新技術企業總數超1.1萬家,僅次於擁有2.5萬家高企的北京和擁有1.44萬家高企的深圳,位居全國第三位。有分析報告稱,廣州的高企數量相當於2個蘇州、2.8個杭州、3.6個成都。
何為高新技術企業?
根據《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規定,「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是指在《國家重點支持的高新技術領域》內,持續進行研究開發與技術成果轉化,形成企業核心自主智慧財產權,並以此為基礎開展經營活動,在中國境內(不包括港、澳、台地區)註冊一年以上的居民企業。」
一個個企業就是一座城市中的一個個經濟細胞,而高新技術企業則是推動城市經濟發展的核心細胞,其創新水平也直接體現了城市的核心競爭力。
證據二,除了不斷攀升的高新技術企業數量之外,能夠直接體現廣州創新力的還有日漸濃厚的科研氛圍和國際化的創新合作網絡。
2018年廣州市有21項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占全省獲獎項目的47%,其中7項(全省共9項)由廣州市單位或個人牽頭完成;新增國家級創新平台15家、省級平台80家,設立新型研發機構達50家,居全省第一。
此外,廣州市的國際創新合作網絡也在不斷拓展,先後引進史丹福國際研究院、美國冷泉港實驗室等創新平台,成立駐美國矽谷、波士頓、以色列特拉維夫辦事處等。
美國冷泉港實驗室在黃埔區簽約落戶[圖源:經濟日報]
因此,從總體上看,廣州創新動能非但沒有退步反而呈現大幅上升的態勢。
只是,在滾滾而來的信息科技時代車輪下,創新疊代不斷加速,廣州稍不留神,就將會面臨被彎道超越的困境。
正如法國文學家羅曼·羅蘭曾經說過的這麼一句話:
「大部分人在二三十歲上就死去了,因為過了這個年齡,他們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後的餘生則是在模仿自己中度過。日復一日,更機械,更裝腔作勢地重複他們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所愛所恨......」。
不創新就死亡,一個人如此,一座城市亦如此。在這個大時代下,改革創新永不停,是廣州的使命。而高新技術企業則是推動廣州經濟發展的核心細胞,其創新水平也直接體現了廣州這座城市的核心競爭力。
雖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只是一個量而非質的概念,但是沒有量變何來質變?為了從廣州整整超萬家高新技術企業當中尋找到具有標杆意義和示範效應的高新技術企業,《快公司》攜手合作夥伴開展(2019)廣州市高新技術企業深化及調研項目暨(2019)廣州最佳高新技術企業35強評選。
歷經三個多月,我們尋找到代表著廣州市最好的一批高新技術企業,更衝破廣州優秀企業們的「低調務實」,與企業家們探討、聊天,梳理著他們乃至廣州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低調的他們當然有夢,對於實現夢想,他們沒有停步過。
哪35家企業能站出來代表著廣州的創新和未來?廣州能否靠著他們的帶領成功「逆轉」,走出廣州特色創新之路?
站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全新起點上,我們一起見證廣州創新揚帆遠航。
文 | 牧心
編輯 | Irene
圖片 | 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