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推崇的超前教育,也只不過是別人的失敗品

2019-07-25   每天好習慣

經常能在朋友圈看到,2歲孩子認識多少字,會多少拼音,父母驕傲的神情,孩子疲憊的眼神。

越來越多的家長推崇超前教育,感覺不讓孩子早點接受知識,就會落後別人一樣。

但接受了超前教育的孩子,也沒見得多聰明;相反,他們失去了童年時光,更失去了學習樂趣。

記得牛蛙外公曾在改造孫兒失敗後,釋然地說過這樣一段話:

孩子,你會在田野上長大,在河流中奔跑,我站在遠遠的地方給你揮手,直到你看不到我為止。

繁華的大上海,你給我一片星辰大海,都不如給我一個能慢點長大的孩子。


什麼是超前教育?

超前教育是指不符合年齡段的教育,我們可以引申出多種概念。

第一、過早地讓孩子拋棄玩耍,接觸知識;例如兩歲的孩子開始學認字,學算數,背詩詞等,沒有時間玩耍,更不允許玩耍。

第二、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還記得網上瘋傳的5歲小朋友的逆天簡歷嗎?還記得那個3歲就能認3000多字的神童嗎?這一個個天才神童的故事給了父母們一個信號:

孩子要從小抓起,不然會被別人甩得遠遠的。

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他們進行超前教育,殊不知,真正的起跑線是父母。

第三、超前教育的背後是父母的功利心;你敢說,假如你的孩子從小就認識很多字,你不會向親朋好友炫耀,發個朋友圈?

說的好聽點,是為了孩子好,能比別人快走一步;難聽點,滿足的是父母的功利心,我家孩子就是比別人優秀,你們羨慕我吧。

所以,教育孩子過程中,有的家長的教育理念已經逐漸變形了。

超前教育就是競爭社會中的產物,存在不一定合理。

超前教育有好處,但絕對不多

經過超前教育的孩子,他的認字、拼音、數學都要優於別人,比別人懂得多一點。

而且還多才多藝,更早地挖掘出孩子的潛力,即使孩子當時不理解的知識,經過老師講解後,能夠有更深的理解。

還有很強的優越感。

這是我能所想到的一切好處,但不代表它就能實行。

因為所有進行過超前教育的孩子,在他們幾年後出現了學習上的倦怠,心理上的壓力,人格不健全,挫折力太差等各種問題。

而這正是社會更缺乏的能力。

就拿幼兒教育很出色的日本和德國來說,他們從來不贏在起跑線上,甚至是輸在起跑線上。

他們的孩子在幼兒園時期「玩」多過「學」,他們尊重孩子的發展規律,更知道,一座大廈只有地基打得好,才能更加穩固。

而超前教育無疑是地基還沒打好,就想著建高樓,早晚有倒塌的一天。

但適齡教育不代表不教育,而是教育的方法不同,在孩子沒有接受知識的能力時,是「玩」為主,等孩子有接受知識的能力了,那自然是「學」為主。

所以,超前教育的關鍵在於父母能否真正認識到孩子的發展特點。

超前教育,讓孩子失去學習興趣

武漢有一位媽媽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5年內花了12萬給孩子傑瑞報了17個培訓班。

所以5歲的傑瑞提早學完了二年級的所有課程,比別人快的不止一步,而且小托福考試還獲得了全國第三名的好成績。

等傑瑞上一年級後,他能輕鬆地應付考試和課程,甚至覺得老師講的很簡單。

而問題就在二年級時暴露出來了,漸漸地,傑瑞成績下滑,上課走神,不寫作業不聽講等。

這就是超前教育的危害之一,過早地讓孩子接觸知識,反而會讓孩子因課程容易失去了探索的慾望。

等二年級後,「老本」吃完了,慾望也沒有,自然就會厭學,跟不上,越來越糟糕,陷入惡性循環。

著名教育家盧梭曾說過:誤用光陰比虛擲光陰損失更大,教育錯了的兒童比未受教育的兒童離智慧更遠。

超前教育就是誤用了時光。

超前教育,不利於孩子的全面發展

當你陷入了超前教育的怪圈後,就會只看重學習,其他的都不顧了。

1995年出生的張炘煬,兩歲時就認識兩千多個字,小學六年的課程,只在兩年內就學完了。

他不僅是天才,更是比別人贏在了起跑線上。

初一和初二隻讀了半年,然後參加高考,順利考進了市裡最好的高級中學。

高一高二沒有讀,就直接參加了高考,那時他才10歲,以505分被天津工程師範學院錄取,成為了全國年齡最小的大學生。

之後又在北京工業大學讀碩士生,16歲成為博士生。

但是,心理問題漸漸暴露出來,他曾在微博上說過一句話:有錢不一定有素質,但沒錢一定沒素質。這種看法引起了網友的紛紛不滿。

家裡條件不好的他,要求父母給他在北京買房,不然就放棄答辯棄考博士,他認為父母應該為他的天才智商買單。

而他的父親曾經出過一本叫《神奇的學習》,書中只講學習,不講做人。只要成績好,孩子就是爹。

很明顯,他的父母只關注他的學習,只要他在學習上一直往前沖,其他的不要管;以前小,問題沒有暴露,等幾年後,問題就暴露出來了,再挽救也難了。

張炘煬學習上幾乎沒人能比,但是心理健康方面,卻被別人完全碾壓,這同樣能跌落神壇。

有一種優秀叫大器晚成;有一種才能叫是金子,早晚都會發光。

孩子就像一棵正在成長的樹,我們不能只盼望這棵樹早點開花結果,要多看看孩子這棵樹的樹幹、樹枝和樹葉。

揠苗助長的孩子,早晚會在半路夭折。

適應孩子的發展規律

對於年幼的孩子而言,玩耍比學習重要;體驗比思考重要;戶外比室內重要;示範比說教重要;家庭比學校重要。

龍應台在《孩子,你慢慢來》里描述到:

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
望著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
專心地做一件事,
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
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
用他五歲的手指。
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

如果我們只一味地督促孩子開花結果,卻忽略了他的枝葉和營養,那果實也是苦澀的。

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

教育孩子的路還很長,我們不急,慢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