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我上青雲》沒找到屬於它的那陣「好風」

2019-08-20     讀娛

文 | 零壹​

女性情慾?原生家庭?職場困境?中年危機?這些都是《送我上青雲》有所涉及的主題,但很難從中獲取一個簡單明了的傳播點。而女性電影困於文藝題材中,是需要市場和觀眾都有所成長才能解決的問題。

《送我上青雲》片名出自曹雪芹《紅樓夢》中薛寶釵所作之詩,「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電影中借袁弘飾演的劉光明一角道出。兩張海報——其中一張是滿溢的紅色,中間是被風吹亂頭髮,一臉笑容的姚晨;另一張暗色調中展現了電影中姚晨自瀆的畫面。

這樣的片名加上兩張設計頗具國際藝術片風格的海報,《送我上青雲》絕對是這個檔期一眼看去氣質就最為特殊的電影。

但其市場表現卻有些冷淡。從平台得分來看,《送我上青雲》上映後豆瓣評分從6.9分上升到7.4分,在偏文藝的受眾里口碑穩中有升,但淘票票得分8.4、貓眼電影8.5,以購票平台的得分情況來看是比較低的,與前段時間豆瓣5.4分的《鼠膽英雄》購票平台得分基本持平。

據燈塔數據,周末三天過去其票房僅有840.7萬,排片占比分別為2.3%、1.5%、1.7%,在新片中首日排片居末,三天票房占比都只有1%左右。這寥寥可數的排片還大量被院線安排在了冷門時間段和各種VIP廳,更無形中提高了看到這部電影的門檻。

在這個檔期中,《送我上青雲》顯然沒有找到屬於它的那陣「好風」。

文藝電影賣不動?叫好不賣座的內外因

《送我上青雲》的故事中,姚晨飾演的大齡女記者盛男查出身患卵巢癌需要進行手術,她的企業家父親出軌廠子接近破產,母親過50歲了還幼稚的像個小孩,家庭給不了她支持,她不得不接受一份為一個土豪的老爹寫自傳的工作籌手術費。生死未定,她還面臨著手術後失去性生活快感的現實問題。

電影中的男性同樣陷於精神困頓。在帶著母親去工作的途中,盛男遇到了文藝青年劉光明(袁弘飾),一開始劉光明人如其名,仿佛是上天給盛男的光。但隨著劇情進展劉光明的形象也迅速崩塌,原來也是一個為了金錢娶了土豪女兒的男人,飯局中被岳父要求當眾表演背圓周率,是個掙扎於現實偏偏又心比天高的半吊子文青。盛男的好友兼同事四毛為了金錢和權利用盡全力往上爬,土豪企業家李平用排場、金錢追求他人的服從……

這部電影的確有獨立特性的氣質。作為女性導演滕叢叢的首部作品,《送我上青雲》選題大膽,探討情慾、父母、人生、尊嚴種種嚴肅的問題,但劇情里又不失高級的幽默,電影畫面時常在山地的雲霧繚繞中,也頗具視覺美感。

更為稀缺的是《送我上青雲》是少有的完全站在女性視角去觀察、呈現社會與人生觀的電影,看完之後觀眾或許有迷惘,有感悟,但也是一種新鮮。

整體來看,這部電影既有多數小眾文藝片在情感和主題上的劍走偏鋒,又帶有一種不同於大眾認知「文藝片」的晦澀和形式上的沉悶——《送我上青雲》的畫面表現和台詞是「輕快」的,但內在的情感實則更加沉重。電影中幾乎所有人都被慾望所困,它徒勞地用一個女性視角展現出了生活中的困境,但並未得出一個完整的答案,開放式的結尾更像是無可奈何的模糊化處理。

《送我上青雲》顯然不算一部有很大市場空間的電影,但三天過去僅有幾百萬票房還是有些出人意料。這部電影並非是一部沉悶、純為炫技的文藝電影,相反它其實有許多潛在可以引發廣泛討論的話題,只是頗隱晦、沒有露骨、吶喊式的表達;電影的喜劇因素也很特別,不像國產喜劇那樣鬧騰、瘋魔,而是一些讓人發笑又暗含哀傷的情節隱藏在台詞和劇情中。從這些角度來看,《送我上青雲》並沒有太多商業上的迎合,更像是導演頗具自由度的創作結果。

並且整部電影所著力的點許多,並沒有形成一個強烈的情緒出口或者可以一言蔽之的主題。結果就是,即使你喜歡這部電影,也很難用一句話簡單地向其他人推薦它。這是《送我上青雲》在營銷傳播上的最大困境。

女性情慾?原生家庭?職場困境?中年危機?這些都是《送我上青雲》有所涉及的主題,但很難從中獲取一個簡單明了的傳播點。被放到海報上的女性情慾問題固然有噱頭,但情慾主題的大膽表現並不適合大規模宣傳,而其他幾個點基本都是構成《送我上青雲》整體風格的配料,也很難迅速抓住觀眾購票一刻的好奇心。

中國商業電影中女性視角的缺失

在微博上,導演滕叢叢坦言自己是「幸運的」。幸運首先是製片人、姚晨、袁弘看到劇本後對她果斷的支持,她在家裡寫了3年劇本,製片人頓河把劇本遞給姚晨被後者一眼看中,姚晨主演的同時還擔任了電影的監製。

但滕叢叢也表示票房大賣不現實,意義更多在於女性角色在中國電影中的豐滿:「這部電影創作的伊始,我們沒人期待要票房大賣。我最大的願望,是想讓那些真實而鮮活的女性角色不要再缺席中國電影,不再被標籤化物化。真實的、聰慧的、不成功的、依然努力渴望著被認可和尊重的女人,也配在電影類型中擁有姓名。」

導演提到了男性視角電影的成熟和女性視角的缺失。「這個世界不只一種看待方式,電影市場也不該只有一種性別視角。」

商業電影對性別視角有強大的偏好。國產爆款電影要麼是工業化成熟的好萊塢大片,或是帶動全民話題的社會問題引爆觀影熱潮,又或是全家合歡的喜劇,也可能是民族情緒、XX崛起之類的國產光環。年初吳京、沈騰等人先後成為百億影帝,中國電影票房數據攀升,但在票房排行榜前列中,確實沒有突出的女性視角電影。影視劇中常見的女性要麼是追求「少女感」,要麼是焦慮的「孩子媽」或者老太太。

這讓人想起海清在第13屆FIRST青年電影展上的發言。「市場、題材常常讓我們遠離,甚至從一開始就被隔離在外。」海清說,「姚晨不得不親自做監製,才有《送我上青雲》的機會。宋佳至今不結婚,還讓大家叫她小花。梁靜一邊投資,一邊問老公有沒有好角色。」

海清的話固然直白、不好聽,但也確實揭示了一個難堪的現象:資本根據市場需求而動,但我們的電影,似乎沒有培育出太多接受女性視角電影的受眾。

因此,小成本的文藝片似乎成了接納這部分訴求的全部出口。女性導演作品除了這部《送我上青雲》外,張艾嘉《相愛相親》、文晏《嘉年華》、楊明明的《柔情史》、白雪《過春天》或更早李玉的《觀音山》等,題材多集中於女性現實的不如意和精神層面的困境,基本無一例外是叫好不叫座的文藝片。

市場是否需要一個「女戰狼」或者《生化危機》里米拉那樣的角色出現才能有所變化?但如果真是那樣,所謂的女性視角又該如何定義呢?這或許是創作者和觀眾都有所迷茫的問題吧。「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的「好風」可能只需要是一次精準的營銷,也可能需要時間讓觀眾逐漸認同以及創作者們進行更多的思考。

*原創文章,轉載需註明出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k3lZrGwBvvf6VcSZJY8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