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 是 自 駕 地 理 的 第355篇 原 創 主 文-
「八百里加急,快快閃開!」此時是天寶年間的某一天,一個人騎著一匹飛奔的快馬朝著路上的行人大喊。
在另一邊,不大的空間裡充斥著緊張的氣氛。官差們坐立不安地在驛站等待著,他們之中有的不時朝遠方張望,有的則反覆檢查著身邊馬匹背上的馬鞍。
突然,遠方傳來響亮的馬蹄聲,驛站里每個人瞬間動了起來,他們像迎接皇親國戚一般,共同舉目望向道路盡頭。驛馬來了!
(郵票上的主圖為甘肅省嘉峪關魏晉時期的墓室壁畫「驛使圖」。驛使,是古代驛站傳遞公文、書信的使者,相當於現代的郵差)
驛馬緊急停駐揚起的飛塵還沒有落下,一名吃飽喝足的驛使連忙紮緊褲腰帶,上前伸出雙手接住包裹得嚴實的竹筒,在一旁的驛卒麻利地幫他系在背後。帶子還沒有完全綁緊,官差就在驛長的催促下,抓緊韁繩急跨上身邊的馬兒,揚鞭長馳朝長安奔去。
這是一個發生在1000多年前的故事,官差們心急火燎傳遞的不是前線戰報,而是楊貴妃想吃的荔枝!
一、一騎紅塵妃子笑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杜牧《過華清宮絕句三首》」
詩人杜牧從長安「回望」林木蔥蘢、花草繁茂的驪山,平日裡那一座座緊閉著的雄偉壯觀的行宮宮門,忽然一道接著一道緩緩地打開了。宮外,一名騎著驛馬的專使風馳電掣般疾奔而來,身後揚起一團團紅塵;宮內,嬌羞的妃子嫣然地笑了起來。
驪山華清宮;攝影@一佳ONE/圖蟲創意
美人愛吃荔枝——荔枝,在唐代號稱「百果之中無一比」,作為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楊玉環,出生在四川涪州(今重慶涪陵),自打小就喜歡吃荔枝。當成為玄宗皇帝的貴妃後,她就實現了「荔枝自由」。
到了後來,楊貴妃發現嶺南地區的荔枝口味更好。由於深得唐玄宗的萬千寵愛,朝廷每年會專門安排從嶺南進貢上好的荔枝供貴妃享用,以滿足她的偏好。
這是一個自古流傳、讓萬千少女嚮往的愛情故事。
現實很骨感——關於荔枝在古代的物流問題,自古眾說紛紜,流傳最廣的當屬上文的「嶺南貢」。
中國荔枝產地分布示意圖,製圖@《中國自駕地理》
只不過在唐代,可沒有什麼高超的保鮮技術。要知道,新鮮的荔枝在連枝砍下不加保鮮的情況下,只靠驛卒快馬傳遞,存放一兩天就已經不新鮮了;要是放個三四天,味道就已經變了;若要是再存五六天,基本上都爛了,有的還化成酒。
對此,我們來算一筆帳,從地圖上看,當時從盛產荔枝的南海郡(廣州)到長安(西安),直線距離是1320公里,實際的路程是加上了高山和曲線距離,起碼有2500公里。
這段路,今天我們開車走完要34個小時,坐高鐵需要接近9個小時,坐飛機的話只要2個多小時,來不及打個盹便已經平安落地。
而按唐代的標準,快馬每天要跑180里,再快些則要求日行300里,最緊要的通訊要求日馳500里。
西安鐘樓,攝影@VIP會員·大雄
以300里/天為例,唐代的快遞小哥,快馬加鞭,萬人接力,日夜兼程運送,最起碼也要10多天,這還是沒算路上遇到突髮狀況所耗費的時間。
按照這個邏輯推理,當快遞小哥騎著快馬,翻越南嶺、秦嶺,跨過北江、長江,跨越千山萬水,日行千里,送到貴妃手中的卻是爛荔枝,你覺得她會笑嗎?
二、荔枝從這裡來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宋·蘇軾《惠州一絕/食荔枝》」
要想在短時間內將新鮮的荔枝運到長安,那肯定就要求荔枝的場地足夠近。那麼,長安的周圍哪裡有種荔枝?
荔枝應該從這裡來——長安的南邊,翻越秦嶺、大巴山就是氣候溫潤的四川盆地,這一片區域適合大面積種植荔枝。巴州、涪州一帶的荔枝雖然不如嶺南荔枝出名,但味道一樣不差,重要的是距離京師近,在兩地之間還有多條開通已久的蜀道,交通極其方便。
秦嶺中的蜀道,製圖@《中國自駕地理》
從四川盆地運來的荔枝要進長安,應該走哪條道呢?
經專家學者和民間愛好者實地踏勘,確定的基本路線為:涪陵(妃子園)—墊江—梁平—大竹—達川—宣漢(大成鎮瓦窯村折入三橋社區、隘口鄉、馬渡關鎮)—平昌岩口鄉—萬源—通江—再入萬源—鎮巴—西鄉,最後接入子午道,到達西安,全程1000多公里。
這條道有一個非常好聽的名字——荔枝道,相傳既為楊貴妃運送荔枝而得名,也是蜀道中唯一以植物命名的道路。
荔枝道示意圖,製圖@《中國自駕地理》
吃荔枝,一定要吃新鮮,普通人都懂得這個道理,更何況高高在上的皇帝、貴妃了。所以,就有人認為,楊玉環含笑吃下的荔枝,應該就來自於四川盆地。
畢竟,嶺南的荔枝雖然甜的讓蘇軾願做嶺南人,但是,距離京師太遠,在與四川盆地的荔枝的競爭中很難占據上風。
三、荔枝道的今生
然而,世事風譎雲詭,安史之亂中楊貴妃被縊死在馬嵬坡,荔枝道也因此停運荔枝,但是這條道並沒有就此退出風雲變幻的歷史舞台。
曾經的羊腸小道變成土路、青石板,再到後來的碎石路、水泥路、柏油路,它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依然是「北出秦壤、南達綏定」的主要通道。
(荔枝道還有個別名:子午道。子午峪口邊的南豆角村就是關中進入子午道的最後一個村子,以前南來北往的旅客,都會選擇在這裡落腳。攝影@雲遊四方)
發揮重大作用——明清以來,荔枝道成為川陝商賈的負販之路,《三省邊防記》稱為「川陝要道」。明清兩代鹽茶官營,商販利用荔枝道私販鹽茶。在川陝交界地區還有「一條黃龍(火紙)出川去、一條白龍(棉花)入川來」的說法。
清嘉慶年間,大成、隘口、馬渡關是秦、楚、川三省白蓮教起義的戰場,號稱白蓮教巴州白號的羅其清駐守馬渡關,東克鎮巴,南攻東鄉,北擊巴州,一路北進直逼廣元。
馬渡關上的古道,攝影@王利
上世紀30年代,紅四方面軍入川後,大成、隘口、馬渡關是川東通往川陝根據地首府通江縣的必經之道,是紅軍和國民黨軍劉湘爭奪的戰略要道。
1933年10月,紅四方面軍在隘口設立前線指揮部、政治部及電台,打響著名的「馬渡關戰役」。1939年修築的漢渝公路基本沿襲荔枝道路線。
拓建與落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荔枝道仍是一條主要通道。直到上世紀50年代後期,國家對蜀道進行了大規模拓建。
1958年修建了沿子午道過荔枝道的———210國道西(安)萬(源)公路。到了後來,達(州)陝(西)高速、達(州)陝(西)高速全線貫通後,取捷徑橫貫了秦巴山區。
210國道示意圖,製圖@《中國自駕地理》
隨著現代公路的修建,古老的荔枝道漸漸地失去了它的功能,逐漸被人淡忘成了一條歷史的遺蹟。
千百年來,荔枝道修了毀,毀了修,在這條崎嶇的山道上,留下了路過的人、運送荔枝的人、販鹽巴的人的足跡…
走在這條古道上,感受著古道石板路上那些深深的凹陷,唐代的馬蹄聲,歷史的蒼涼風,似乎都透過腳心滲入心脾。
來源:中國自駕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