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君書》是什麼,有何價值?

2019-11-25   梧桐樹邊羽

先秦法家,分為三個流派。「法,勢,術」。其中的法,是講究嚴刑酷法,用條例、法規來治理民眾。勢,是塑造最高統治者的權威、威權、威嚴,對官僚階層和民眾形成態勢上的高壓,以便於統治。術,就是主張採用一些特殊的方法,玩弄手腕,控制官僚、愚昧民眾。

商鞅,是先秦早期法家中「法」的一派的開創者、實踐者。

商鞅不姓商。他姓公孫,叫做公孫鞅。他本是衛國人,所以一般稱他為衛鞅。秦孝公向天下招賢納士,衛鞅找到了機會,就來秦敬獻了他的王霸之道,展示如何成就霸業。這正合了秦孝公的意思,於是重用了他。

《商君書》的第一篇,就記載了衛鞅初入秦,舌戰群儒,把那些舊貴族說得啞口無言。畢竟衛鞅是從東邊來的啊,屬於已開發國家高級知識分子,這些老土的秦貴族自然辯不過。這一篇的最後一句,就是秦孝公的總結,一個字「善!」對衛鞅的主張做出了充分的肯定。

上層打通,但衛鞅面臨著老百姓不信任的問題。於是他通過「城門立木」建立了守信的官府形象,趁著這一陣輿論,衛鞅頒布了新法令。

在「耕戰一體」的政策下,秦國舉國後勤,全民皆兵,逐漸成為震懾六國的虎狼之師。

衛鞅的政策是利出一孔。何為利出一孔?老百姓的利益,全靠中央政府來調節。你不想種地?你不想當兵?有沒有別的生存之道?對不起,沒有。除了當兵和備戰,什麼都不許干,只能耕或者戰,舉全國之力,財政上去了,軍事也上去了。

秦孝公一開心就把商洛地區賜給衛鞅,衛鞅就成為商君。所以就叫商鞅了。

《商君書》

《商君書》並不是商鞅寫的, 而是像《論語》,《四十二章經》之類的,是門徒或者說追隨者編纂的。

至於《商君書》的內容,我們大致來看幾點。

這裡有商鞅的治國理論。他的治國思想,主要就是「壹民」。這個字念易,是統一的意思。就是要把全國人民治理成一個人,工作上面已經實現,只有耕和戰。思想意識上,也必須統一。我們平時聽得最多的眾志成城,統一思想就是從商鞅開始。壹民政策,主要是思想控制,不允許民眾有自己的想法,更不允許表達。這種理念,一直到秦始皇都堅持。焚書坑儒,就是壹民思想的體現。

還有一條非常流氓的治國理念。「弱民」,「民弱則國強,國強則民弱」。一個強大的國家,民眾一定要弱。弱,表現在一些方面。比如,你離開國就沒有謀生途徑,你賺取不到任何利益,你只能依賴國。又比如讓你豪情萬丈,你就要身先士卒;讓你韜光養晦,你就要歲月靜好。這樣才好管理,稱為牧民。

商鞅還說過:「貧可富之,富可貧之」。什麼意思?我通過對你耕戰的獎勵,讓你迅速致富。但是,我也可以調節一下,讓你瞬間失去你的財富。大家想想歷史上的那些官商,有哪一個有好下場的?老百姓只有貧窮,才能安穩地在皇帝的恩賜下生活。這就是「弱民」。

為什麼?「民貧而力富」啊。你只有窮,你的力氣才能擰成一股繩,成為被牧之民。「民樂生安佚,死難難正,易之則強。」這都是商鞅說的,你有錢了,你還會拚死去戰場嗎?這套理論後來的皇帝都在用。

漢武帝在馬邑之圍後,黃河大水三年,死了多少人?為什麼不救?史書上把鍋甩給田蚡,說這人是個壞官。其實未必不是漢武帝為了對匈奴作戰進行大規模的人口調配,只有你流離失所,你才會去戰場封侯。拼了老命封侯,最後找個罪名給你剮了,讓你花錢買命,再從頭做起。漢武帝也是玩這個的老手啊。不然文景之治,老百姓過得好好的,誰願意跟你去打匈奴?

商鞅還說,「辱則貴爵,弱則尊官,貧則重賞。」你只有在屈辱之中,才會想要尊嚴,才會看重爵位,你只有沒權利,才會尊重官員,你只有窮,才會看重國家的賞賜。這裡貴,尊,重都是動詞。

弱民,壹民理論深入了千百年來統治者的骨髓。只有讓老百姓不開心,老百姓才會弱。真讓老百姓開心了,民眾變強了,誰讓國強?這是商鞅的牧民之術。

《商君書·禁使》里還有句話,「故先王不恃其強,而恃其勢;不恃其信,而恃其數。」有能力的王,不是依靠武力強大來統治人,而是依靠權勢;不是依靠信譽來取信於民,而是依賴手段。「數」 就是「術」,手段。

韓非子是集法家大成者,他專門寫過文章,說為什麼不能講信?因為講信的除了孔孟幾個人,全國再找不出來。你按這種標準來選官員,根本就不夠用。官員不夠,國家就會亂,所以選官,不能看人品。老百姓指望好官,清官。他們要是學過法家,就會知道自己多麼幼稚。

商鞅則非常明確的說,治國就得用壞人,民就弱。你用好人治民,民就會強。所以說法家不是玩意兒啊。但是千百年來儒家的表象下面,統治的脈絡都是這種牧民之術。

​價值

商鞅通過這種殘酷的牧民術將秦朝帶入了飛速發展,並且一統天下,但是這也是秦朝迅速滅亡並永世被稱為暴秦的原因。秦孝公一死,商鞅就被舊貴族車裂了,積怨過多。但是他人死了,法家的牧民之術留下來了,而且從來沒有更新過,一直存在著。

這有沒有價值呢?就要看評論者的位置在社會的哪個層面了。

對有些人來說,非常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