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歲的桃桃在和小夥伴玩耍時,被一個小朋友不小心絆倒了,桃桃生氣地大哭大叫,追著絆倒她的小夥伴,桃桃的媽媽跑過來,拉住女兒,訓斥道:「人家又不是故意的,你幹嘛不依不饒,怎麼那么小氣,以後誰還願意和你玩。」
桃桃漲紅了臉,瞪大了眼,憤怒地看著媽媽,胸脯一上一下,「你看你這個樣子,說你兩句,你就敢跟我吹鬍子瞪眼,你才6歲,就不服管教了。」媽媽訓斥完女兒,就走到一旁和其他家長聊天去了。
過了一會兒,就聽到有孩子喊:「桃桃流血了。」桃桃媽媽趕緊跑了過去,只見桃桃正在用手使勁地抓自己的臉,左側臉頰已經被抓出了一個血道子。「你抓自己幹嘛,你是傻子啊!」聽到媽媽的訓斥後,桃桃又狠狠地抓了兩下。
桃桃的這種行為屬於自殘,它是自我攻擊的極端方式,自我攻擊是內心壓抑的憤怒不能對人發泄而轉向攻擊自己。
桃桃被小夥伴絆倒摔了一跤,心裡很生氣,追著去打小夥伴,可她的行為被媽媽制止了,且沒有很好地理解、同情女兒的感受,而是訓斥女兒「小題大做」「太小氣」,當桃桃得不到家長的情感支持、其憤怒無法宣洩時,她就開始傷害自己,因為這種行為她是可以自控的。
可能有人會說,傷害自己不疼嗎?比起肉體上的疼痛,心理上的疼痛更加無法讓人忍受,傷害自己可以起到釋放壓力、宣洩情緒的作用。
憤怒是怎樣的一種情緒
每當孩子因為發脾氣大哭大鬧時,「不許哭!」這句話便從父母的嘴巴里本能地蹦出來,這不僅是因為孩子的哭鬧會讓我們煩躁、焦慮、緊張,而且我們打心眼裡認為憤怒是一種非常不好的情緒,衝動是魔鬼,或許你會列舉出很多因為憤怒闖下禍端的例子。
其實,這種認知是錯誤的,憤怒是人的一種本能,出生3個月的嬰兒就已經有了憤怒的表現。當一個人感覺被傷害、被拒絕、被侮辱、被威脅時,就會出現憤怒的情緒。憤怒不僅僅是因為痛苦等不舒服的感覺,往往還暗藏了某種「想法」。
比如,孩子放學一回家就開始發脾氣,抱怨老師留了太多的作業,很多家長可能會因為孩子還沒寫作業就開始發脾氣,就會批評、訓斥孩子,實際上孩子憤怒可能不僅僅是因為作業多,還有可能是因為他和小夥伴約好了幾點出去玩,現在這麼多作業,他和小夥伴出去玩的想法泡湯了,這才是他憤怒的真正原因。
美國心理學家雅克·希拉爾說:「憤怒是一種內心不快的反應,它是由感到不公和無法接受的挫折引起的。」言外之意,憤怒都是有指向性的,因為某件事、某個人,或者某種規則制度等等,但憤怒並非一無是處,它也是保護自己的一種方式,給我們力量,去做我們曾經因為軟弱不敢去做的事情。
比如,一個男孩子性格懦弱,在學校里經常有人欺負他,當他再一次被人欺負時,怒火點燃了他,他第一次和欺負他的人打了起來,雖然他也受了傷,但他覺得很過癮,終於將之前自己懦弱的形象一掃而光,從此再也沒有人敢欺負他了,他也不再表現得唯唯諾諾。
由此可見,憤怒中也蘊育著力量,表現出的是我們的態度與立場,憤怒本身並不是多麼糟糕的事情,糟糕的是憤怒中的力量控制不當,帶來的傷害。
壓抑的憤怒會帶來變本加厲的傷害
孩子每每遇到不開心的事情,最擅長的表達方式就是哭,孩子一哭,父母感覺頭就大了,我們第一時間想到的不是問問孩子為什麼哭,而是趕快擺脫這種令人煩躁不安的場景,所以我們會立馬訓斥孩子,「就這麼點事,哭什麼哭,別哭了!」「我最受不了你哭鼻子,男孩子怎麼那麼愛哭啊!」「哭能解決問題嗎?沒本事軟弱的人才會哭!」
漸漸地,孩子學會了壓抑自己的憤怒,家裡雖然少了雞飛狗跳的日子,但真正的傷害卻在孩子心裡慢慢滋生,愈演愈烈,文章開頭提到的自殘就是其中的一種,除此之外,還有兩種不易被發現的傷害。
1.使孩子對憤怒情緒的敏感度降低
校園霸凌事件屢見報端,霸凌者的傷害方式不斷加碼升級,脫光衣服,抽耳光、用腳踢,我們不是被霸凌者,可光看這些報道都已經義憤填膺,憤怒得無法自已,可為什麼被霸凌的孩子卻不敢反抗,一直順從地被打被罵,甚至被拍裸體照呢?
導致這一結果與被霸凌者懦弱的性格有關,但是不是也與他們對憤怒不敏感有關呢?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被父母教育「不許哭」,每每發脾氣時都會被父母武力制止,讓孩子將憤怒壓抑起來,慢慢地,他對憤怒這種情緒的敏感度就會降低,表現出來的就是逆來順受,總挨欺負,卻沒有脾氣,讓人看著既可憐又可氣。
之前,我們提到了憤怒中也蘊含著力量,如果孩子從來不憤怒,他就沒有力量去打敗自己的懦弱,敢和欺負他們的人抗爭,來維護自己的尊嚴。
2.壓抑的憤怒會伴隨孩子的一生
當孩子哭鬧時,我們打罵了孩子,讓孩子安靜下來了,這件事就到此為止了嗎?遠遠沒有,壓抑下來的憤怒如同休眠的火山,會悄悄地積聚能量,待時機成熟時,突然爆發出來,比如,欺負比自己弱小的人,或者因為一件事突然變得歇斯底里。
曾經看過這樣一個例子,一個女孩平時文文靜靜的,很少發脾氣,但是只要不能按時吃飯就會暴跳如雷,有一次她叫了外賣,外賣小哥送餐的時候晚了幾分鐘,她竟然歇斯底里的衝著外賣小哥吼了半個小時。
原來這個女孩小時候每次在學校犯了錯誤,他的父親都罰她不准吃飯,那時因為自己力量小,不敢與父親對抗,她將這種憤怒深深地埋藏在了心底。然而這種憤怒並沒有隨著她的長大而消失,一到飯點不吃飯,她壓抑的怒火就會瞬間被點燃。
由此可見,壓抑的憤怒有可能會伴隨孩子的一生,千萬別覺得孩子不哭不鬧、不發脾氣,就真的沒事,有時風平浪靜才真的該警惕。
孩子發火了,怎麼辦
憤怒是一種本能,壓抑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糕,所以,當孩子發火後,我們要幫助他疏導情緒,找出隱藏在憤怒背後的真實原因。
第一步,允許孩子發火,認同他的情緒
馬上就要期末考試了,最近老師留的作業明顯比平常多了不少,小勇很不滿,放學回家,丟下書包就開始抱怨、發脾氣,「留那麼多作業,什麼時候才能寫完啊!」
之前,媽媽看到小勇這個樣子,就會很生氣,「你抱怨有用嗎?班裡那麼多同學,難道老師只給你一個人留那麼多作業嗎?」這樣的對話,會讓母子衝突一觸即發。
現在,媽媽會這樣對小勇說:「快期末考試了,作業留得多,讓你很煩躁吧?你發火,我理解你。」這樣的對話,能讓小勇慢慢地冷靜下來,因為他的感受得到了關注與理解。
第二步,引導孩子說出發脾氣背後的真實原因
心理學家艾耶·古羅·勒內說:「我們必須要傾聽自己的憤怒,因為它能幫助我們保持個性的完整。」憤怒是一種「替代情緒」,這種情緒讓我們感到可控,從而讓我們隱藏了真實的原因。
比如,你在工作中受了委屈,回家後,發現老公做了你不愛吃的菜,你大發脾氣,從表面上看你是與老公生氣,實際上是因為你工作中受了委屈,而這種情緒發泄不出去,所以就轉嫁到了老公身上。
同樣的道理,孩子有時候發脾氣,也是因為有些隱藏的原因在裡面,你可以對孩子說:「你發脾氣之後,心裡還有些什麼想法呢?能不能和我說一說呢?」當孩子處於憤怒之中時,他是沒有辦法思考問題的,給他一點時間,待他冷靜之後,他才會思考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他發脾氣,找出了真正原因,才能知道如何去解決問題。
憤怒是一把雙刃劍,父母正確認識憤怒,允許孩子表達憤怒,引導孩子尋找到憤怒背後的真實原因,就能讓憤怒好好地保護孩子,否則,憤怒就可能傷害到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