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抗美援朝的戰略思維: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2021-01-15     枕貓

原標題:毛主席抗美援朝的戰略思維: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剛剛過去的2020年,是抗美援朝70周年。70年前鴨綠江彼岸的那場戰爭讓世界看到了剛剛誕生的新中國保家衛國的決心。

這是一場一個剛剛誕生的一窮二白的國家與世界超級大國之間的戰爭,這是一場讓世界為之震撼的戰爭。沒有人能想到,當時的中國會派遣志願軍出兵朝鮮。

戰爭雙方巨大的軍事和經濟的差距,讓這場戰爭看起來似乎是「毫無懸念」。西方國家在大洋彼岸隔岸觀火,他們猜測著、觀望著這場戰爭。這些人似乎都在等待著美國的又一次勝利。人們對這場戰爭的本質十分清楚,表面上看起來,這是一場美國干涉朝鮮內戰的行為,實質上,這是當時世界的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對峙。

韓戰

朝鮮,只不過是一個棋子。大國博弈,受到傷害最深的是夾在大國之間的發展中國家和欠已開發國家。

因此,當時的人們關注的,是蘇聯是否會出兵?第三次世界大戰是否會就此爆發?至於中國,一個剛剛從戰爭中走出來的、連工業基礎都尚未健全的國家,很難相信,中國會在這個時候選擇出兵朝鮮。

不敢相信這一切的不僅是國際社會,就連國內對此都議論紛紛。我們剛剛打敗日本侵略者,經歷了漫長戰爭的、千瘡百孔的中國,此刻想要的只有和平。無論是武器裝備還是後勤補給,我們都不可能和當時的美國相比。儘管當時國內外各種爭議不斷,但是毛主席最終還是決定出兵朝鮮。

後來的歷史證明,毛主席對局勢的判斷是正確的。對於剛剛誕生的新中國來說,這場戰爭的勝利,粉碎了帝國主義國家將新中國扼殺於搖籃之間的妄想,就像毛主席所言:「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抗美援朝戰爭是一場在國際戰爭史中十分著名的戰役,這場戰爭背後究竟蘊含著怎樣的戰略思維與智慧?

毛主席

國際背景——「冷戰」中的「熱戰」

我們將時間拉回到1950年,來分析一下當時的國際背景。

1950年,第二次反法西斯戰爭結束的第五年。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各個利益團體開始劃分戰後格局,爭取利益最大化。而這時能夠影響甚至是主導世界的兩個超級大國,就是美國和蘇聯。

1946年,英國前首相溫斯頓·邱吉爾在美國發表了著名的「鐵幕演說」。一場美蘇兩國爭奪世界霸權的「冷戰」就此開始。所謂「冷戰」就是美蘇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的對峙。二戰之後,美蘇兩國的軍事和政治實力迅速膨脹,雙方開始在世界範圍內進行瘋狂的勢力擴張。

之所以是「冷戰」,是因為雙方在這場長達四十多年的對峙之後保持了極大的克制——不發動戰爭,而是採用經濟封鎖、意識形態對抗、軍備競賽等多種方式向對方和整個國際社會「秀肌肉」,以此來恫嚇其他國家,鞏固自身的霸主地位。

冷戰

但是,這畢竟是一場「戰爭」,儘管在「冷戰」,由於雙方都具有核武器,因此儘量克制,不發生全球性的武力衝突,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發生,但是受雙方影響,發生了多次地區衝突,被稱之為「冷戰中的熱戰」。韓戰就其中之一。

1950年,《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簽訂,中蘇同盟在美國對台政策方面施加壓力。儘管此時的中蘇關係看起來十分友好,國家之間沒有永遠的友誼,在條約談判環節,強硬的史達林遇到了同樣強硬的毛主席,儘管當時的中國整體勢力依然較弱,但是為了鞏固蘇聯在亞洲的勢力,莫斯科方面決定,以朝鮮半島南部的港口取代旅順港。

當時的朝鮮領導人在蘇聯的支持之下,決定發動統一戰爭。局面看似很美好,但是令朝鮮方面沒有想到的是,在進攻開始時,蘇聯方面召回了在朝鮮人民軍前線部隊中的所有蘇聯顧問 。

韓戰

戰爭爆發初期,朝方一路高歌挺進,在戰場上大勝韓方,就在這時,美國在蘇聯缺席聯合國會議的情況之下,利用其自身的影響力,組成「聯合國軍」。情勢開始發生變化。為了轄制中國,美國海軍第七艦隊侵入台灣海峽,組織解放軍統一台灣。

此時的中國正處在一個十分艱難的境地,以當時中國的軍事實力,想要在朝鮮和台灣同時作戰,並取得勝利,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

美軍方面很自然地認為,中國不會出兵朝鮮,儘管周總理多次發表講話,譴責美國干涉他國內戰的行為,並宣告中方對於守護國家領土主權完整的決心,但在麥克阿瑟看來,中國是絕對不敢和美國對抗的。美軍因此無視中方警告,悍然越過三八線,並多次侵入中國領空,將戰火燒到了鴨綠江邊。

國內背景——一窮二白,百廢待興

國際上,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虎視眈眈,國內我們還要處理自身的發展問題。戰爭,是需要資本的,我們說當時的中國窮,那麼到底窮到了什麼地步?

1950年,當時美國的鋼產量為8772萬噸,而中國鋼產量僅為60萬噸,是中國的140多倍;

同年美國的工農業總產值為2800億美元,中國的工農業總產值僅為人民幣446億元(摺合美元100億,當時的匯率比),是中國的28倍。

古語有云,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但是當時的中國能夠拿得出手的糧食少得可憐。戰爭之中,武器裝備至關重要,我們對雙方的武器裝備做一個簡單的對比,當時的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軍火工業,而中國在這方面的基礎,幾乎是0。

美軍

美軍一個軍就裝備有上千門火炮,7000輛汽車,400多輛坦克,而當時的志願軍一個軍的裝備,只有一百多門火炮,幾百輛汽車。

不僅數量上遠低於美國,質量上更是不及美國。我們的武器裝備,並不是統一的,大多數都是在戰場上繳獲的敵人的武器,零零散散,甚至子彈和槍都不一定匹配。

更重要的是,中國的老百姓剛剛經歷了戰爭,大家想要的,是讓老百姓能吃飽穿暖,現在老百姓連吃飯穿衣都是個問題,又為什麼要再次捲入戰爭呢?我們要發展,我們要和平,我們想要一個喘息的機會。

志願軍

一拳打得開,免得百拳來

經過我們上面的分析,大家很輕易就能看穿雙方的實力對比,戰與不戰,每一個選擇都無比艱難。那麼為什麼毛主席最後會下定決心,派遣志願軍赴朝作戰?任何一個決定背後都是得與失反覆衡量。

我們的目標是始終不變的,就是為了發展,為了富強。此時,如果選擇不戰,好處是很明顯的,我們不會在現在一窮二白的情況之下倉皇的參加戰爭,三五年之內,我們能夠擁有一個發展的時間,能鬆一口氣,而且不會直接和美國對抗,明哲保身。這樣做的利益是可見的,但是其可能導致的後果也是顯而易見的——唇亡齒寒。

那麼如果選擇支援朝鮮呢?毛主席的戰略思維在此刻就彰顯出來了。

從國際方面來看,解放戰爭期間,朝鮮作為東北解放戰爭的後方基地,許多朝鮮的仁人志士為東北解放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在朝鮮已經向我國尋求支援的時候,我們支援朝鮮,是對朝鮮人民的感謝與回報,也是穩固中朝雙方友好關係的重要節點。

毛主席

同時,這場戰爭勝利之後能夠對西方帝國主義列強和國內反動勢力起到絕佳的震懾作用,能夠極大的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幫助中國打開國際交流的窗口。

國內方面,抗美援朝是一場保家衛國的戰爭。朝鮮如果淪陷,那麼朝鮮就可能成為美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基地,中國東北將處於門戶大開的不利局面,我國的領土主權完整將受到嚴重的威脅。另一方面,當時我國的工業基礎幾乎都在東北地區,中國如果想要發展重工業,就必須守住東北,必須保證東北地區不受帝國主義威脅。

由此來看,參見抗美援朝戰爭,在短時間內,我們的國家需要再過一段緊日子,但是熬過這段時間,我們能夠看到一個更加開闊明朗的局勢。所謂戰略,就像是一盤圍棋,有時候不能計較一子的得失,要看到整個棋局的走向與變化。

韓戰

結語

儘管抗美援朝戰爭已經70多年了,但是當年那一批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的志願軍依然活在我們的心裡。

他們穿著薄薄的衣服,帶著落後的武器,扛著背上的炒麵,帶著一腔對祖國的熱愛奔赴戰場,他們的敵人帶著精良的美式裝備,穿著厚厚的棉衣,還有仿佛來自另一個世界的營養。

「經此一戰,中國人民粉碎了侵略者陳兵國門、進而將新中國扼殺在搖籃之中的圖謀,可謂「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帝國主義再也不敢作出武力進犯新中國的嘗試,新中國真正站穩了腳跟。這一戰,拼來了山河無恙、家國安寧,充分展示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暴的鋼鐵意志!」

我們將永遠幸福並感恩著,願和平永駐,山河錦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jrQJB3cBubk3rjNbjCC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