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大學是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國防科技工業局、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與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的綜合性大學。2000年2月中南工學院與衡陽醫學院合併組建南華大學,2002年10月,核工業第六研究所併入。學校是國家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支持建設高校,是教育部批准的卓越工程師、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單位,是本科一批招生院校。
在6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學校秉承「明德、博學、求是、致遠」的校訓,弘揚「勤勉務實、甘於奉獻、剛健自強、敢為人先」的南華精神,始終堅持立德樹人、堅持以人才培養為中心,不斷推進事業全面發展。進入新世紀以來,學校向著「特色鮮明、國內一流、具有國際影響的高水平大學」目標不斷邁進。
學校形成了以工學、醫學為主,哲學、經濟學、法學、文學、理學、管理學、藝術學等9大學科協調發展的學科專業體系。設有直屬學院27個,直屬型附屬醫院6所(附屬第一醫院、附屬第二醫院、附屬第三醫院、附屬南華醫院、附屬長沙市中心醫院和附屬公共衛生醫院),協作型附屬醫院17所,研究生協作培養單位25個。設有本科專業68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5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19種;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5個;一級學科博士後科研流動站3個。學校面向全國(含港澳台)以及世界部分國家和地區招生。現有全日制本科生35000餘人,博士、碩士研究生4000餘人,國際學生578人。
校本部現有教職工2337人,其中專任教師1874人;直屬型附屬醫院臨床教師2960人。共有教授、主任醫師等正高職稱人員943人,副高職稱人員1258人;有國家國防科技創新團隊、部省級創新團隊、省高校科技創新團隊、省級教學團隊14個;有「千人計劃」專家、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國家級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等100餘名,有省部級學科學術帶頭人、教學名師、優秀中青年專家等260餘名。
學校擁有國家級特色專業、國防重點專業和緊缺專業、卓越計劃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15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實踐教育基地7個,國家級精品課程和精品開放課程3門。有省級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示範基地、創新創業帶動就業示範基地、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孵化示範基地等29個,綜合性實習基地425個。
學校擁有核能與核安全示範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建築環境氣載污染物治理與放射性防護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全國首批國家核應急宣傳和培訓基地、國家核應急醫學救援隊、全國核科普教育基地,湖南省協同創新中心3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研究中心30個、湖南省院士工作站3個、省級科研基地16個、行業重點實驗室13個;擁有國家國防支撐學科和省級重點學科10個、國家國防特色學科5個。學校先後承擔「863」計劃、「97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科技部重大專項、國防基礎研究計劃、核能開發專項等科研項目2000餘項;獲得國家級科技獎勵12項,省部級科技獎勵300多項。學校臨床醫學學科、化學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
學校與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國際組織和國內外近100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合作協作關係。
圖書館紙質藏書278餘萬冊,中外文期刊2400餘種,數字資源352TB,其中電子圖書198萬冊。學校主辦《中國動脈硬化雜誌》、《中南醫學科學雜誌》、《南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等學術期刊。
學校入圍《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行榜,並列內地高校第65名,名列省屬高校第二;位列《校友會2018中國大學ESI高被引論文排行榜》第77位、名列省屬高校第一;在泰晤士高等教育機構2019年度新興經濟體大學排行榜上,學校以內地高校並列第69位,名列省屬高校第二。學校被評為全國首批「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院系、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工作先進集體、全國青年就業創業教育先進集體、全國軍工文化教育基地;是湖南省文明單位、國防教育基地、學生資助工作先進單位。
60多年來,學校為國家及地方輸送近25萬名各類高素質專門人才,湧現出一大批優秀校友。畢業生廣泛分布在國防工業、核工業、衛生與健康、環境保護、裝備製造、金融管理等行業,成為所在單位技術、管理骨幹,為國家建設和發展、社會文明和進步、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南華大學黨委宣傳部
2019年1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