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長而重大的冒險旅程」
「奧德賽」對於很多人來說都不是一個陌生的詞,遊戲、影視、公司名、火星探測器……我們可以在不少事物中窺見它的身影。
"a long and eventful or adventurous journey or experience"
——這句話是牛津英語詞典對「奧德賽」的解釋,來源於古希臘荷馬筆下的兩部史詩之一——《奧德賽》,翻譯為「一個漫長而重大的冒險旅程或經驗」。
不過本文並不是來深度剖析這部西方文學的奠基作,而是將目光集中於一款冠以「奧德賽」之名的遊戲:《超級馬里奧:奧德賽》(以下簡稱《奧德賽》)。
馬里奧與任天堂的開始
馬里奧的名字來自「Mario Segale」,他是美國一所簡陋房間的房東,而租房的正是處於創業初期的任天堂。
39年後,這位叫馬里奧水管工累計為任天堂創造了高達360億美元的巨額商業利潤,當初窩在簡陋辦公室里的一所小公司如今也成為了主機遊戲界的霸主之一,在遊戲界享有「世界的主宰」、「民間高手」的盛譽。
絕對任天堂的遊戲
任系遊戲慣用簡單劇情和高遊戲性打開市場。
劇情上,《奧德賽》講述庫巴綁走桃花公主與來自帽子之國的帽子精靈女孩「提雅拉」,逼迫桃花公主與他結婚。馬里奧為阻止婚禮,與提雅拉的哥哥帽子精靈「凱皮」聯手,搭乘帽子型飛船「奧德賽號」週遊世界拯救公主和帽子妹妹的故事。
(奧德賽號內部)
遊戲性上,《奧德賽》完美發揮了switch遊戲機的特性:
玩家可在雙人模式下拆分joy-con手柄,分別控制馬里奧和凱皮,滿足任系「合家歡」的理念。
切回主機模式就可以雙持joy-con手柄,利用手柄內置陀螺儀和震動馬達,用相應體感動作控制馬里奧,帶來更沉浸式的體驗。
撇開硬體的獨特體驗,任天堂還設計了不少各具特色的「箱庭」關卡,15個國家展現15種不同的風光場景,玩家的核心任務就是收集這些地區中的月亮,每個月亮的藏匿設計都很特別,無數的細節彰顯著關卡設計者的匠心。
看完了皮囊,我們來看看遊戲的內核。
傳統的馬里奧通常以2D跳躍為核心玩法,根據玩家按鍵的時長區分「小跳」「大跳」等操作,再通過關卡地形和怪物等外部設計提高遊戲難度(馬里奧遊戲遠比看起來「難」)。
《奧德賽》中加入了「帽子」這一新設定,它對於遊戲的創新意義非常之大,乃至有了幾分篡奪「跳躍」地位的意味。
帽子可以作為攻擊武器,像迴旋鏢一樣擲出攻擊敵人。
帽子可以附體其他事物,通過利用不同事物特性獲得更高的通過性(例如附身青蛙可以跳得更高、附身電線桿可以順著網線跑路)。
帽子可以充當踏板,藉助帽子玩家可以打出「跳躍-擲帽-飛撲」等一系列連招獲得更久的滯空或更遠的跳躍距離
帽子還可以替代本體,「吃」到金幣和地區貨幣(月亮除外,地區貨幣用以購買服裝,金幣用於購買道具等)。
帽子的出現,進一步抬高了遊戲的操作上限,讓任系遊戲「易上手,難精通」的特點在本作發光發熱。
大叔的「中年危機」
作為馬里奧的正統續作,兩年前為switch保駕護航的作品,《奧德賽》肩負的使命甚至勝過同期的另一部神作《塞爾達傳說:荒野之息》。
(《塞爾達傳說:荒野之息》)
後者本是作為拯救wiiu而投入開發,只是後期wiiu暴死等多重因素導致其移植switch,而前者生於switch的時代,不同於其他時代產品的過渡需求,wiiu的大失敗要求它必須肩負起開創時代的責任。
所以玩家可以在《奧德賽》中看到不少過去馬里奧的影子,包括可以從管道進入的8bit平面世界、各類熟悉的角色、箱庭設計的回歸、3D動作跳躍的設計……
也可以看出很多實驗性的新設計,例如新的帽子系統、旅行的UI風格、服裝系統、開放世界與箱庭模式的取捨……
面臨馬里奧大叔的中年危機,任天堂細數了大叔年輕時所有的閃光點,再結合時代趨勢給他加了不少「時髦」的元素,為的就是不讓馬里奧像索尼克那樣成為一個時代,為的是讓過去的大孩子不要忘了這個大叔,讓新來的小孩子能喜歡這個大叔。
事實上《奧德賽》不辱使命,EDGE,IGN和Gamestop等多個機構均給出滿分評定,媒體均給出極高的正面評價,綜評網站Metacritic《奧德賽》的綜評為97,在國際舞台上它評價超越了國內被譽為「神作」的《荒野之息》。
《奧德賽》再次抬高了動作跳躍遊戲的上限,給業內上了一節如何做遊戲的課,馬里奧也順利度過了他的中年危機,在新的平台繼續他的「管道工」工作。
結語
相比國外,國內的主機文化有明顯斷層,不少玩家對於馬里奧的認知仍存在於過去紅白機上的8bit《超級馬里奧兄弟》(1985)。
不過隨著任天堂與國內遊戲廠商手游上的合作,switch主機的出圈現象,越來越多的玩家會接觸到這個快40歲的大叔,感受到馬里奧遊戲的樂趣。
馬里奧的冒險,會繼續下去。
---- End ----
關注公眾號 情報姬(paperji),得到ACGN更多有思想有意思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