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的上海蘇州河河岸,有渡口、花園與河灣

2019-08-28     政協往事

修復後的「小蘭亭」清末老洋房。 本文圖品均來自上觀新聞
在上海普陀區境內,蘇州河兩岸岸線全長21公里,母親河在這裡留下中心城區最長岸線和一個個最美河灣。
如今,全市重大環保項目、民生項目「蘇州河環境綜合整治四期工程」全面啟動;今年年內,普陀區還將實現21公里親水岸線全面貫通,並打造沿線景觀設計精品。
即將被重塑的河岸空間,百年前是什麼樣子?過去,人們過河大多仍需要坐船擺渡,蘇州河沿岸因此分布了眾多渡口。這裡曾經有蘇州河中心城區最後關閉的擺渡口,也曾有一些實業家、名人建造的花園洋房,還曾發生過為建水閘而犧牲的感人故事……或許,了解往昔是為了這片區域更好的明天。

陳家渡:一座周太僕祠紀念建閘犧牲知府

1909年上海發行的《圖畫日報》介紹了周太僕祠。
陳家渡是蘇州河的擺渡口,位置在今古北路橋北堍附近。附近曾有一座周太僕祠,祭祀的究竟是誰呢?
清朝同治時期《上海縣誌》這樣記載:「周太僕祠。前《志》作『周郡侯祠』。在吳淞江陳家渡口。雍正八年,兩江總督蔣攸銛、巡撫陶澍題請列祀。」
周太僕即周中鋐,是浙江山陰(今紹興市)人,清雍正時的松江府知府。當時他主持上海吳淞江新閘的建設,由於風大浪急,水閘一時無法合攏,在建的水閘有被衝垮的危險。周中鋐身先士卒,衝鋒在第一線,使得水閘成功合攏,他卻因公殉職。當時他被追封為「太僕寺卿」,陳家渡建立了「周太僕祠」。20世紀初,周太僕祠設立了厘捐局,作為設在蘇州河上的稅卡。新中國成立後,這裡一度作為陳家渡小學。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祠里的周太僕雕像被毀,如今已無遺蹟可尋。

上海試劑總廠地塊已成為濱河綠地,部分建築得以保留。
1911年,上海公共租界越界築造霍必蘭路(Warren Road,今古北路),北面直抵蘇州河陳家渡北岸的周家橋,據說這一地名就與對岸的周太僕祠有關。新中國成立後,隨著工業區發展,陳家渡地區的土地和民房被徵用,組建了上海試劑總廠、上海火柴廠、上海酵母廠等大型工廠和化工部上海化工研究院,原來的周太僕祠就在上海試劑總廠內。如今,這裡已成為長風綠地,火柴廠、試劑廠的部分建築也作為工業遺址得以保留。
強家角渡:昔日不收錢的「義渡」人氣鼎盛
民國《法華鄉志》記載:「新渡。在強家角後,俗稱強家渡。道光七年,吳淞江改道,里人趙時雍、徐大年、陳雲從等捐建,並集資價買二十八保四圖灘田,令渡夫耕種,以充工食。光緒八年,繳價生科,作為該渡義田,計田十五畝三分六毫。」

上世紀90年的強家角渡。
強家渡的正名是「新渡」,因偏離上海中心城區,這裡曾經人跡稀少,是蘇州河上建立較晚的擺渡口。有因沿岸的地方叫強家角,於是俗稱「強家渡」,後來俗名就變成了正名。
渡口最初屬於義渡,由當地人集資創辦,集資人購進附近的灘田15畝,無償提供給渡夫耕種,以替代擺渡的工錢。以前,灘地屬於荒地,開墾之初不徵收錢糧,但是若干年後,政府就要徵收錢糧,稱之為「升科」。集資人將土地升科後,作為「義田」,土地的收入用於貼補擺渡的費用。
新中國成立後,雖然附近就是中山路橋,但因渡資便宜,人們仍然習慣在強家角渡擺渡過河。直到1998年,這裡建造人行橋「強家角橋」,渡口才正式停業,這也是蘇州河中心城區最後關閉的擺渡口,而蘇州河南岸現仍有「強家渡小區」,保留了這一老地名。
梵王渡:南岸曾有座觀音堂
梵王渡又稱「萬航渡」,也是蘇州河上的擺渡口,在今軌交3、4號線跨河橋樑附近。1861年起,公共租界越界築造了連通靜安寺和梵王渡的馬路,取名「極司非爾路」(Jessfield Road),路西北頂端就是梵王渡。1943年,道路改名「梵王渡路」「樊王渡路」,後又改名「萬航渡路」,直至今日。

梵王渡老照片。
清末民初,上海縣與寶山縣大致以虯江為界,虯江以南屬於上海縣法華鄉。民國《法華鄉志》記載:「梵王渡。原名法華渡,該處有范巷宅,俗稱『范巷渡』。自建鐵路橋後,渡廢。南岸有觀音堂,行人待渡,每憩此,以避風雨。」
20世紀初,為了建設滬杭甬鐵路,蘇州河上建設了鐵路橋——位置相當於現在軌道交通3、4號線跨河橋。人們可以走鐵路橋過河,渡口自然就廢棄了,而在梵王渡北岸,沿滬杭甬鐵路的一條規劃道路也稱為「梵王渡路」,就是現在的凱旋北路。
盤灣里:絲業巨商曾建豪宅「小蘭亭」
盤灣里在蘇州河北岸,軌交3、4號線跨河橋的東側。蘇州河曲折多彎,河岸內凹的一側稱為「灣」,河道在此形成了一個300度的急彎,滬方言把「環」「環繞」叫做「盤」,於是,急彎的西側稱之為「盤灣」,東側是吳家灣。

1909年版《上海指南》中「小蘭亭」插圖。
清末民初,海寧絲業巨商徐凌雲在這裡建造豪宅,有「水雲鄉」「小蘭亭」「徐家花園」等名。1937年,「八一三」淞滬會戰中,徐氏遷出,逃至上海的難民在這一帶集聚,形成棚戶區,遂被稱作「盤灣里」。
1957年,這裡開挖深水碼頭,作為上海市內河裝卸公司第三作業區,俗稱「盤灣里」「盤灣里碼頭」。一些進入上海的貨運船隻直接在盤灣里停靠,裝卸貨物,使該地名的知名度上升。
20世紀80年代後,隨著運輸方式的多樣化,蘇州河航運功能逐漸萎縮,市政府開始對蘇州河進行大規模整治,沿岸工廠碼頭分期搬離,建設為綠地和住宅小區。在動遷過程中,在盤灣里發現了徐氏的「小蘭亭」住宅。
1923年版的《上海指南·卷五·園林》記載:「小蘭亭,園在曹家渡(小萬柳堂對岸),海寧徐埭三築,俗名徐家花園。大門有額曰『剪淞徐渡』。占吳淞江天然之勝概,茂林修竹,雅似蘭亭。有美國大麗花數十本,絕艷。向於中秋開大麗花會。」
專家認為,這是一幢建於清末的老洋房,建議就地保護,之後還被列為上海近代優秀歷史建築。由於房地產公司獲得建設權在先,而老洋房的發現在後,老洋房處於建設地塊的正中央,影響建設工程的開展,專家組建議採取平移的方法,將老洋房向東平移95米,旋轉35度,頂升2米,使其與地面的高度保持一致。後來,通過進一步考證,查明該老洋房就是徐家的「小蘭亭」,也是徐凌雲創辦中國第一家崑曲傳習所的地方,其建築歷史和文化價值更高了。如今老洋房已經修整,成為一處高檔餐廳。
學堂灣:與聖約翰書院隔河相望
蘇州河流經盤灣里後,又是一個急彎,這裡以前叫「吳家灣」,以吳姓集中的吳家宅得名。清光緒年間,當地人吳文濤在蘇州河邊建「九果園」,是上海較著名的私家花園。

建成後的「學堂橋」木橋。
民國《法華鄉志》記載:「九果園,在曹家渡西吳淞江北岸。光緒間,邑人吳文濤建。以舊種果樹九株,故名。有環江草堂、鬧紅畫舸、蘿補小築、望江樓諸勝。壁間有米元章(即米帶)書《英光堂帖》、吳雲堅書《歸去來辭》,皆徐氏石刻。廳事五楹,額曰『紹修堂』。後為吳氏家廟。園東,主人墓。」後來,吳文濤早逝,吳氏家道中衰,九果園在民國初年荒廢。
1879年,美國基督教聖公會創辦聖約翰書院(St.John's College),校址與吳家灣隔河相望。1906年,聖約翰書院改組為聖約翰大學,從1910-1930年代,在蘇州河兩岸建造了一批中西合璧風格的校園建築。當時,為了方便兩岸交通,在兩岸校區之間建造了木橋,稱為「學堂橋」,吳家灣也被改稱為「學堂灣」。新中國成立後,聖約翰大學被拆分,校址成為華東政法學院,也就是如今的華東政法大學。

在學堂橋建成以前,聖約翰學生依靠擺渡船來往兩岸。
而隨著吳淞江的運輸船隻荷載增加,學堂橋的橋身太低而影響河內船隻正常通航,加之木橋破損不堪,於1967年被拆除,改由渡船來往兩岸。到1980年,才在原來木橋的西側重建鋼筋混凝土新橋,稱為「校園橋」,現名「華政橋」。蘇州河東岸原來的聖約翰樓現為司法部司法鑑定科學技術研究所。
(原題為《蘇州河濱水空間正在重塑,回溯百年前這裡的渡口、花園與河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jfNB4GwBJleJMoPM6m6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