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過家門而不入」都知道指的是大禹,他為了治理上古大洪水身先士卒、殫精竭慮,在完成任務之前絕不懈怠,留下了這樣的一句美談。
也因此,在禪讓制的時代,他獲得了舜與百姓的肯定,成為了夏王朝的開創者,後世建立起禹陵以表紀念。
不知道你有沒有仔細觀察過,今天看到大禹的藝術形象,有一樣東西幾乎必然出現在他的手中:類似一把巨大的音叉一樣的奇怪工具。
這就跟老子的畫像經常有芭蕉扇,孔子總是露著兩顆大牙,關於總是拿著偃月刀一樣——孔子是天生異相,芭蕉扇是貼身法寶,偃月刀是關羽的名刀。那這個「叉子」一樣的玩意兒,是怎麼和大禹綁定的呢?
其實,大禹手中的叉子叫做「耒耜(lěi sì)」,是先秦時期最常使用的農具,同時也是貨真價實的「上古神器」。
耒耜是兩種相似的工具。耒是一根尖木頭棍子搭配一段短木橫樑而成;耜就是經過改進的耒,一個尖頭變成兩個尖頭,再將尖頭改成扁頭,也就是大禹手中拿的東西。
它的獨特造型,相傳炎帝是受到野豬覓食的啟發,看到野豬將長長的獠牙插進泥土翻找食物,從而製作出了耒和耜。
耒耜的作用和犁接近,算是它的鼻祖。但在天地初開,文明初始的那個時代,這種工具已經是世界領先的水準。
《易經》載:「(神農)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韓非子》載:「禹之王天下也,身執耒臿以為民先。」這說明,炎黃二帝與堯舜禹時期,耒耜就作為重要的生產工具普遍被先民所使用。
耒與耜形制與作用如出一轍,因此後來逐漸被合稱。再到後來,耒逐漸地被耜所取代,但並未完全消失,而是變成了部首,在漢字中時時刻刻提示著我們,它和農具之間的關係,如耕、耘、耙等。
說到這裡,可能有人會說了,耒耜是當時最好用的農具,但這跟治水有什麼關係呢?這和大禹治水的方法有關。
《尚書》載:「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詩經·長發》載:「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
2002年發現的青銅器「遂公盨」上的銘文記載:「天命禹敷土,隨山浚川,乃差地設征。」
遂公盨銘文
這些古老的記載出奇地一致,指出大禹治水的方式,不僅採取了以前的「堵水」措施,即削平山崗、高川挖土等方法取土堵水,還採用了疏通河道的方法去泄洪。來與去的並用,使大禹的治水效果,立竿見影。
所以,耒耜在大禹治水中的用途自然是大量的挖土,在沒有機械的年代,不論是堵是疏,都是要人手一點一點勞作出來的,這之中,自然也包括大禹本人。
作為中國歷史上「戰勝自然」的第一人,這件讓今天人覺得陌生的農具,便和大禹勇敢、愛民、當先的形象結合起來了。
點擊圖片,或者識別圖中的二維碼即可進入「廣西衛視收藏馬未都」頭條號,觀看《寶物有故事》節目
註:我們致力於保護作者版權,本文部分圖文整理自網絡,無法核實真實出處,如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繫小編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