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平城一路走來的中共晉城市委
靳宏偉
中共晉城市委的前身是中共晉東南地委,中共晉東南地委的前身是中共長治特委。
1938年2月,組建不到一個月的中共長治特委書記裴孟飛孑身一人從長治隨同八路軍129師「趙塗支隊」進駐陵川縣平城鎮三皇閣,一路走來,今年已是81周年。讓我們根據相關史料,還原其發展的歷程。
01
長治特委時期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發生,10月下旬,根據中共中央指示,中共中央北方局決定成立中共冀豫晉省委,統一領導以太行山脈為依託的河北、河南、山西接壤地區的黨的領導工作。
1938年1月上旬,中共冀豫晉省委在長治城內蓮花池組建中共長治特委,任命裴孟飛為書記。
1938年2月,日本華北方面軍動用5個師團的兵力,分4路發動了旨在侵占山西南部的「河北勘定作戰」。
13日,敵108師團的苫米地旅團由邯鄲沿邯長公路經東陽關向長治西進。18日,東陽關失守。19日,潞城失守。20日,長治失守。
就在東陽關失守前一天的17日,中共冀豫晉省委作出決定,將長治特委機關隨同八路軍129師「趙塗支隊」(以129師386旅771團政治處主任趙基梅為司令員、以八路軍沁縣工作團長塗錫道為政治委員組建的八路軍「129師獨立游擊支隊」簡稱趙塗支隊、趙支隊),挺進太行山南部,進駐陵川平城鎮,領導開展晉東南各縣黨的工作和抗日對敵鬥爭。
1938年10月的《中共太南特委關於太南特委工作歷史的總檢討》里說「特委最初是三個人,但在東陽關失守後的三個月只一個人,直到5月初特委才又充實為三個人」。
1938年3月,鑒於長治失守後,晉東南被白晉路、邯長路分隔為東西兩塊的情況,考慮到河南省委已撤到黃河南岸,中共冀豫晉省委指示,將長治特委改稱為晉豫特委,將豫北11縣劃給晉豫特委領導。
1938年5月,中共冀豫晉省委實行大特委制度,作出了新的區劃。組建五個特委。據《太行山抗日鬥爭大事年表》記載:「遼縣以北,加武鄉,為晉冀特委,由原來的晉中、冀晉兩特委,遼縣直屬縣和晉東特委的一半合組而成。冀豫邊區,加山西的黎城、襄垣和遼縣的東部,仍稱冀豫特委。晉豫特委改稱晉東南特委,包括黎城、潞城至長治公路以東和豫北一部分。撤銷直魯豫邊省工委、曲沃特委、河東特委、豫北特委,成立新的晉豫特委。組建太岳特委,包括屯留、長子、沁縣、沁源、介休」等。
1938年8月19日,根據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央北方局通知,華北各省委一律改稱區委,中共冀豫晉省委改稱為中共晉冀豫區委員會(簡稱晉冀豫區黨委)。因晉東南特委與所管地盤不符,遂於當年10月將晉東南特委改為太南(太行山南部)特委。
1939年11月,晉冀豫區黨委決定所屬各特委一律改稱地委。太南特委遂改稱太南地委。地委機關駐陵川縣平城鎮。書記由裴孟飛擔任,副書記由顧大川擔任,趙時真任秘書長,張曄任組織部長,宣傳部長由顧大川兼任,軍事部長由獨立游擊支隊政委塗錫道兼任。
02
太南地委時期
1938年4月,129師成立晉冀豫軍區,按各游擊支隊活動地區,劃分五個軍分區,其中,「八路軍129師獨立游擊支隊」司令部兼晉冀豫軍區第5軍分區,趙基梅為司令員,塗錫道為政治委員,司令部駐陵川縣平城鎮,對包括「豫北和晉東南17縣範圍」內我黨領導的各路抗日游擊隊進行整編。太南地委遂成為豫北11縣和晉東南6縣共17縣黨的領導機關。
設在陵川平城鎮三皇閣的太南地委,東陽關失守後的所轄晉東南6縣為:長治、潞城、平順、高平、陵川、壺關;豫北11縣為:俢武、博愛、武陟、新鄉、輝縣、獲嘉、汲縣、林縣、湯陰、淇縣、安陽。
《太行山抗日鬥爭大事年表》記載:「在區域上也是經過幾次變化,由晉東南11縣縮小為6縣,到5月初才形成現在包括豫北、晉東南17縣範圍」。
1939年12月,發生了震驚全國的「十二月政變」,根據中央決定,由朱德和衛立煌談判成功。以邯長路為界,路北為共產黨及其軍隊活動區域,路南為國民黨及其軍隊活動區域。1940年2月,我黨及其軍隊大規模北撤,史稱「太南撤軍」。趙支隊調歸魯南軍區,太南地委機關由平城撤至壺關常行鎮南行頭村,一月後再撤至平順寺頭村。
03
太行四地委時期
1940年4月,中共中央北方局根據形勢決定將晉冀豫區劃為冀南、太行、太岳三個行政區,其中,太行區下設:一地委(冀西地委)、二地委(晉中地委)、三地委(晉東地委)、四地委(太南地委)、五地委(漳北地委),直屬縣:遼縣(今左權)、黎城。
據《太行山抗日鬥爭大事年表》記載:「1941年1月9日,中共晉冀豫區黨委發出通知,為與各軍分區統一次序,原一地委改稱二地委,原二地委改稱三地委,原三地委改稱一地委,原四地委改稱五地委,太南地委改稱四地委」,「1941年1月,將平順地委併入,稱中共晉冀豫區四地委」。又於1941年10月20日,成立了六地委(轄武安、沙河、邢台地區)。
1941年8月15日,中共中央北方局決定成立「晉冀魯豫邊區政府」,將冀南、太行、太岳、冀魯豫等四塊根據地連成一片,1941年9月1日,晉冀魯豫邊區政府發出《統一專署區劃及序列》命令,全邊區以太行、太岳、冀南、冀魯豫為四個省級區,劃分為22個專員區,定名為「晉冀魯豫邊區第×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太行區為第一專署至第六專署,根據所轄區域,中共晉冀豫區四地委所轄縣改為「晉冀魯豫邊區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中共晉冀豫區四地委」也相應改稱「太行四地委」。
1943年秋,林南戰役結束,從日偽軍手中收復了豫北部分地區後,太行區劃隨之又做了部分調整,增設了七、八兩個專區。七專署:林縣、輝縣、汲淇、新鄉、修獲武。八專署:陵高、晉東、修武、沁博、陵川。形成了八個地委。太行四地委機關駐平順寺頭村。
04
長治地委時期
1945年11月,邯鄲戰役勝利後,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決定,結束對太行區的直轄,於1946年11月20日在涉縣正式成立太行行署。25日,太行行署根據新的形勢需要,將太行的行政區劃重新進行了調整,將原來的8個專區合併為6個專區。
1946年6月內戰全面爆發,太行行署將區劃再次進行調整,將6個專區合併為4個專區:1947年3 月,將4個專區改為5個專區,1948年1月6日,太行行署通令增設六專區,分別為:
太行一專署:轄獲鹿、井陘、元氏、贊皇、高邑、臨城、內邱、邢台;
太行二專署:轄平定、壽陽、榆次、太谷、祁縣、榆社、武鄉、襄垣、左權、和順、昔陽;
太行三專署:轄黎城、潞城、平順、壺關、長治;
太行四專署:轄陵川、獲嘉、修武、博愛、沁陽、溫縣、武陟;
太行五專署:轄安陽、湯陰、林縣、淇縣、汲縣、輝縣;
太行六專署:轄沙河、磁縣、武安、涉縣。
1948年5月晉冀魯豫邊區與晉察冀邊區合併組成華北聯合行政委員會,同年8月改稱華北人民政府。
1949年5 月,太行區的行政區劃做最後調整,一至六專區依次改為邢台專區、左權專區、長治專區、新鄉專區和安陽專區。長治專區稱為太行三專署。
8月1日,華北人民政府通令調整行政區劃,撤銷冀東、冀南、冀中、冀魯豫、太行、太岳、太原7個行政區,恢復河北、山西、察哈爾、綏遠四省,新設平原省,所屬各縣分別劃歸該五省和平津兩市。
8月19日,各方移交工作辦理完畢,太行行署、太行區黨委和太行軍區發出聯合通知,宣布太行區建制由此撤銷。
8月22日,太行三專署改稱「長治專區」,轄長治、沁源、沁縣、武鄉、襄垣、黎城、潞城、屯留、長子、平順、壺關、陵川、晉城、高平、陽城、沁水等16縣。恢復了戰前原山西省建制。黨委相應改為「中共長治地委」。地委機關駐長治。
05
晉東南地委時期
1958年10月30日,中共山西省委決定:中共長治地委改稱為中共晉東南地委,長治專區改為晉東南專員公署。地委機關仍駐長治。
1966年3月22日,經中共山西省核心小組批准,中共晉東南核心小組成立,4月17日,晉東南地區革命委員會成立。
1971年3月25日,恢復成立中共晉東南地委。
1985年5月26日,以中共山西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白清才為組長的省委工作組在長治宣布了國務院《關於山西省人民政府在晉東南地區實行市管縣體制試點的請示》的批覆。將中共晉東南地委改為中共晉城市委,原中共晉城市委(縣級)分設為「中共晉城市城區區委」和「中共晉城市郊區區委」。市委機關駐晉城,市委書記崔光祖。
至此,從1938年組建的中共長治特委,一路走來,形成了今天的中共晉城市委。儘管名稱發生了變化,但其主體傳承沒有變化,脈絡是清楚的。
來源:太行日報
圖片:平城文化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