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關歷史文化底蘊深厚
革命紀念地眾多
有著極為豐富的紅色歷史文化資源
目前
我市有北伐戰爭紀念館
中共廣東省委 中共粵北省委機關舊址
仁化雙峰寨
南雄梅嶺梅關
始興紅圍
等重要機構舊址、紀念性建築
和戰鬥遺址等紅色遺蹟
這些地方你都去過嗎?
北伐戰爭紀念館
北伐戰爭紀念館。
北伐戰爭紀念館位於韶關市區帽子峰北坡,館藏大量孫中山先生及北伐戰爭時期文物實物以及歷史圖片。該紀念館是廣東首座北伐戰爭紀念館,占地總面積近1.2萬平方米。主館是一幢主體為鋼筋混凝土框架二層,外牆為仿古青磚清水牆砌築。建築物為二層西式四合院磚木結構樓房,坐北朝南,內設方形天井,南北樓設有樓梯與二樓相通,上下兩層四周均有走廊為通道。
北伐戰爭紀念館館內一角。
中共廣東省委
中共粵北省委機關舊址
省委舊址。
抗戰時期,中共廣東省委由廣州遷到韶關,後分設粵北省委,其機關先後在曲江(韶關)、江西信豐、南雄、始興秘密辦公,長達四年之久。期間,在發展和鞏固廣東的中共黨組織,發動和組織全省廣大民眾投身抗日戰爭,推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和發展,掌握抗日文化陣地,建立抗日武裝和根據地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為廣東抗日戰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省委舊址。
仁化城口紅色小鎮
城口鎮紅軍長征紀念廣場。
城口鎮位於仁化縣東北部,距縣城38公里,東鄰長江鎮,南接丹霞街道,西連紅山鎮,北與湖南省汝城縣接壤。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紅軍主力不得不撤離中央革命根據地,實行戰略大轉移,開始二萬五千里長征。為了突破敵人的封鎖線,掃除西進的障礙,紅軍奇襲了城口鎮和開展了銅鼓嶺阻擊戰。
紅軍街。劉穎維 攝
11月2日,紅二師六團從長江滸松進入城口東坑分道,其中第一營主攻城口鎮。戰鬥持續了兩天一夜,敵我雙方傷亡慘重。戰鬥至第二天傍晚,紅軍以犧牲一百多名指戰員的代價,完成了阻擊任務,為紅軍西進創造了條件。銅鼓嶺阻擊戰,是紅軍長征入粵後的一次慘烈戰鬥。解放後,為紀念這次戰鬥,緬懷犧牲的紅軍烈士,仁化縣人民政府修建了紀念碑,供後人瞻仰。
城口鎮紅軍長征紀念廣場。
仁化雙峰寨
雙峰寨。
仁化雙峰寨是一座至今已有100多年歷史的巨大堡壘。1928年3月,國民黨以兩個團兵力包圍仁化暴動的主戰場雙峰寨。寨內700多名軍民在農民自衛軍營長李載基的指揮下,開展了震撼廣東的雙峰寨保衛戰,先後粉碎了敵人多次的炮攻、火攻、挖地道等陰謀。守寨軍民不屈不撓,堅持了9個多月,犧牲400多人,其中有20多戶全家捐軀。
雙峰寨。
雙峰寨保衛戰表現了革命者視死如歸的革命英雄氣概,在北江暴動史上寫下了英勇悲壯的一頁,被當時的中共廣東省委譽為「廣東農民暴動中最偉大的戰鬥」。
南雄梅關古道
梅關古道設關始於秦朝。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其策略是對北方築長城以防禦匈奴,對南方則開關道,積極開發嶺南。公元前213年,秦在五嶺開山道築三關,即橫浦關、陽山關、湟雞谷關,打開了溝通南北的三條孔道。梅嶺古道是全國保存得最完整、最佳保護的古驛道。
南雄梅關古道。
南雄梅關歷來是南北交通要通,也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史稱南雄「居五嶺之首,為江(西)、廣(東)之沖」、「南北咽喉,京華屏障」。明萬因年間南雄知府蔣傑在關樓上立匾題刻,北面門額署著「南粵雄關」四字,南面門額則寫著「嶺南第一關」,在關北側,有一塊高2.4米、寬1.4米的石碑。上刻「梅嶺」兩個楷書大字,每字約6平方尺,字體剛勁有力。
南雄知府蔣傑在關樓北面門題刻「南粵雄關」四字。
始興紅圍
紅圍距離始興縣城4公里,建於清朝道光年間,距今已有180多年的歷史。紅圍呈長方圓角形。
始興紅圍。
紅圍在抗戰時期曾是省委秘密電台聯絡點,被民眾稱為「紅色指揮所」。在那白色恐怖、腥風血雨的日子裡,原廣東省委在紅圍克服了許多艱難困苦,開展了一系列重大活動,作出過許多重要決策,在廣東黨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中共廣東省委機關舊址——始興紅圍。
樂昌龍王潭
龍王潭是紅色革命教育基地。1934年10月,中央紅軍紅一方面軍86000多人撤離贛南、閩南革命根據地,衝破國民黨反動派的重重防線,開始二萬五千里長征。同年11月5日至7日,紅軍從贛南經廣東南雄、仁化到達樂昌的五山、九峰一帶。紅一軍團部分從龍山口羊牯田村進入龍王潭、長老坑、上西坑、桃竹坑、漿源、文洞,並在九峰茶料觀音山與國民黨軍隊展開激烈戰鬥。紅軍長征途經此地,留下了許多紅軍標語及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紅軍雕塑。
因此,景區內建有紅軍雕塑、紅軍碑、紅軍路和紅軍長征歷史文化宣傳欄等景點,引導遊客開展穿紅軍服、走紅軍路、吃紅軍飯、傾聽紅軍長征故事等系列活動,追尋紅軍長征足跡,接受紅軍革命精神的薰陶。
紅軍碑。
還沒有去過的小夥伴
趕緊約起來吧!
如果你有精彩的照片
歡迎向我們投稿!
比心
咱們下期再見啦!
還想看什麼樣的主題
就在下方留言告訴我們吧!
說不定就會打造
屬於你的《視覺韶關》喲~
文字:樂昌發布、南雄發布、網絡綜合整理
圖片:資料圖片(除署名外)
校對:李新有 編輯:朱海雯
責編:李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