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盛夏 文=張一
01.始於拜耳,終於拜耳的愛克發
玩過膠片相機的朋友,都知道德國的愛克發(Agfa)公司的大名。當年,它是與柯達、富士並列的世界三大膠捲生產廠。
著名的顯影液雷電露(Rodinal)也是由愛克發公司在1892 年推出,並一直持續生產了 115 年。當然,愛克發公司的產品不僅僅是愛克髮膠卷和雷電露,還包括了型號眾多的愛克發照相機。
國產的青島 6 型旁軸相機就是青島照相機總廠在引進和消化當時愛克發 Optima 2746 相機生產線的基礎上,於 1985 年正式推向市場的一款產品。
愛克發公司的前身是一家於 1867 年在德國柏林成立的染料工廠,隨後在 1873 年註冊為 Aktien-Gesellschaft für Anilin-Fabrikation 公司,該公司的縮寫是 Agfa。當時,愛克發公司的主要產品是與攝影相關的化學藥品。
1925 年,愛克發公司從德國的拜耳(Bayer)公司手中收購了 Rietzschel 相機工廠後,將所有 Rietzschel 的產品加上了 Agfa 的菱形標牌進行銷售。1926 年,愛克發生產出了第一款愛克發品牌的相機Standard(旗幟)。
次年,Rietzschel 的名稱於從愛克發公司的產品上徹底消失了。有一種說法是從 1925年起,愛克發公司就放棄了 Rietzschel 品牌,這一說法可以從《McKeown's Price Guide To Antique & Classic Cameras》(2001-2002版)中看到。
1928 年,愛克發公司授權許可美國 Ansco 公司生產在美國市場銷售愛克發產品,這也就是為何今天我們能夠看到許多與愛克發一模一樣的照相機,但商標卻是 Ansco 的原因。
1930 年,Agfa 推出了首款拍攝 6×9 畫幅的膠片相機 Agfa Box 盒式相機;隨後在在1937 年推出了首款使用 35 毫米膠片的相機。
1953 年,愛克發公司推出了著名的史萊特(Silette)系列旁軸相機,並一直持續生產到 1974 年,成為愛克發生產時間最長的一個相機系列。最初的史萊特相機沒有測距裝置,採用估焦測距方式。
1955 年,公司推出了內置黃斑測距的超級史萊特(Super Silette)。史萊特和超級史萊特系列相機以高品質和相對低廉的價格很快受到了市場青睞,促進了愛克發公司對史萊特系列後續產品的研發。
並最終在 1956 年向市場推出了史萊特系列的頂級產品,即可換鏡頭的阿姆比史萊特(Ambi Silette)。
我們可以用一個簡單的公式來概括一下愛克發公司史萊特系列相機的發展史:
史萊特系列+內置黃斑測距=超級史萊特系列
超級史萊特系列+可換鏡頭設計=阿姆比史萊特
到了上個世紀 80 年代初期,愛克發公司推出了最後幾款膠片相機,但已經都是 OEM產品了。其中最後的 Selectronic 系列相機是由日本的企諾(Chinon)公司代工。在拜爾公司於 1981 年接管了愛克發公司後,愛克發在 1983 年徹底放棄了膠片相機生產。
縱觀愛克發品牌相機的發展史,不免讓人唏噓世事無常。愛克發相機的起步源於收購拜耳公司的旗下品牌,沒想到將近 60 年之後,反被拜耳接管而離開了照相機市場!
設計新穎、製作精良的阿姆比史萊特機身
02.第一版阿姆比史萊特(Ambi Silette)相機無背帶環,第二版則加上了背帶環
阿姆比史萊特相機最早於 1956 年推出,1961 年停止生產,5 年期間共有過兩個版本。根據《McKeown's Price Guide To Antique & Classic Cameras》(2001-2002版)的介紹,第一版的阿姆比史萊特機身上沒有背帶安裝環,1960 年開始生產的第二版安裝了背帶環。
不過,兩個版本的阿姆比史萊特的外觀區別遠遠不止有無背帶環這一點。我手中正好有兩台不同版本的阿姆比史萊特,第一版的機身編號為 VZ6087,第二版的編號為KY5587。就我觀察,兩版的區別至少包括了以下四點:
1、機身有無背帶安裝孔,這是最明顯的區別(圖02);
2、機頂的鏡頭焦距選擇撥動開關的標識順序。第一版焦段選擇撥動開關的標識順序是35 50 90毫米,而第二版則變成了50 35 90(圖03);
03.兩個版本機身頂部的焦距選擇撥動開關的焦距數字順序不同
3、過片扳手的形狀。第一版的過片扳手與機身持平,而第二版過片扳手的尾部則有個凸起和弧度,明顯向外突出於機身(圖04);而且第一版的快門按鈕基本與機頂持平,而第二版的快門按鈕則高出機頂(圖05)。
4、測距窗口的位置。這一點比較隱蔽,需要打開遮擋住取景和測距窗口的那個標有Ambi Silette 的擋板才能看到。從圖 05 可以看到,第一版測距窗口與焦距投影窗口的位置是重合的,而第二版 Ambi Silette 的測距窗則完全與焦距投影窗口分離了。
04.兩個版本機身過片扳手的形狀差異
05.兩個版本機身快門按鈕高低和測距窗口位置的差別
在前面的介紹中已經說過,阿姆比是史萊特系列中的頂級產品,設計新穎,製作極為精良,這些在以下方面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首先,阿姆比史萊特的黃斑測距取景窗大而明亮,並具備視差修正功能。在我接觸過的數百台相機中,似乎只有福倫達(Voigtlander)Vito B 的明亮成度可以和它相提並論,但 Vito B 並沒有不同焦距的投影黃框和視差修正功能。
作為頂級型號,阿姆比史萊特在取景器中實現了三種不同焦距鏡頭取景範圍的指示功能,這在那個年代雖不能說絕無僅有,但的確屬於鳳毛麟角了。
06.阿姆比史萊特(Ambi Silette)取景窗中不同焦距鏡頭取景框示意圖
它的機頂有個撥動開關,可在 35、50 和 90 毫米三擋焦距中選擇一個,取景器中的取景範圍指示框與它同步變化(圖06)。將近 60 年之後的今天,我手中的兩台阿姆比史萊特的測距黃斑和三個取景框依然明亮清晰和準確。
其次,阿姆比史萊特的鏡頭採用了快裝設計。作為史萊特系列的頂級型號,可換鏡頭設計是必須的。常規的鏡頭安裝方式是將照相機鏡頭座上的紅點與鏡頭上的紅點對準,然後旋轉鎖緊鏡頭。
阿姆比史萊特設計的快裝系統更方便:使用者只要隨意地將鏡頭向鏡頭座上一放、旋轉即可安裝到位,不必對準安裝起始位置。更令人驚奇的是,逆時針或者順時針旋轉均可(旋轉行程略有差別)!我們可以想像這種快速安裝方式對分秒必爭的職業攝影師有多重要。
第三,取景窗擋板有黑色植絨,以徹底杜絕反光。在阿姆比史萊特的機身前面中間的上部,有一塊印有 Agfa 公司菱形標誌和 Ambi Silette 字樣的擋板,其作用是在不用的時候將取景和測距窗遮蓋起來。
07.取景窗擋板內側的黑色植絨
開始我覺得這個擋板的存在有些多餘,因為不打開擋板根本無法進行取景。雖然這個擋板有一鍵彈起的功能,只需按照箭頭方向輕輕一撥,擋板就會自動彈起,但無疑它增加了一個操作步驟,這一點恰恰和鏡頭快裝設計互相矛盾。
為了方便,有些使用者自己將此擋板拆除,以提高抓拍的響應速度。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發現這塊擋板內側做了黑色植絨處理(圖07),終於明白了設計者的良苦用心。
這塊擋板的真實用途是為了在進行拍攝時杜絕一切不必要的反光,有助於提高成像質量,滿足專業用戶的嚴格要求。
此外,阿姆比史萊特還有一些設計,雖然沒有前幾項那樣具有創新性,但依然能夠提高使用者拍照的便利性和舒適度。
08. 位於鏡頭座兩側對稱的、用於調節快門速度的凸起
例如,在快門速度調節環的左右兩側各有一個凸起部分(圖08),方便單手設定快門;在相機底部有個可以收縮的平板(圖09),打開時可以增大支撐面積,防止使用 90 毫米或者 130 毫米的中長焦鏡頭時相機放在桌面等地方時機身向前傾倒。
09. 相機底部中央用於保持機身平衡的可收縮式平板
焦段齊全,成像優異的配套鏡頭
阿姆比史萊特上市時,愛克發同時推出了三款配套鏡頭,分別是 Color-Solinar 50mm F2.8、Color-Ambion 35mm F4 和 Color-Telinear 90mm F4,隨後又推出了 Color-Telinear 130mm F4。
Color-Solinar 50mm F2.8 是一款仿天塞設計的 4 片 3 組鏡頭,受制於鏡頭結構,最大光圈只能做到了 F2.8,但依然以不俗的高反差和色彩還原受到了使用者的喜愛。
10. Color-Solinar 50mm F2.8和Color-Telinear 90mm F4 鏡頭
Color-Ambion 35mm F4 也是一隻 4 片結構的高反差鏡頭,有資料稱其光學結構與Leitz(徠茲)的 35mm F3.5 Elmar 很相似。
1960 年英國《業餘攝影家(Amateur Photographer)》雜誌曾組織專業人士對若干只鏡頭進行實拍鑑定,這隻 Color-Ambion 35mm F4 獲得的評價很高。
Color-Telinear 90mm F4 是 5 片結構的鏡頭,據稱在鑑定中發現其邊緣成像的清晰度與中心部分幾乎相同。甚至有資料表明與徠卡的 90mm F4 Elmar 或者康泰時的 85mm F4 Triotar 相比,Telinear 的成像更為結實。
Color-Telinear 130mm F4 推出時間最晚,因此阿姆比史萊特機身內置的取景窗並沒有設計 130 毫米鏡頭所用的取景框。
11. 安裝了 Color-Telinear 130mm F4 鏡頭和專用取景器的阿姆比史萊特(Ambi Silette)相機
為此,愛克發公司在推出這鏡頭時,一同推出了一個帶有視差修正功能的外置取景器(圖11),還專門生產了可以容納安裝 130 毫米鏡頭外置取景器的相機皮套。
藉助於隱藏在相機底部的可收縮平板,阿姆比史萊特在安裝上 130mm F4 鏡頭之後,平放依然可以保持平衡。要知道這款 130 毫米的鏡頭的濾鏡尺寸為 62 毫米(另外三個鏡頭都是 37 毫米),重達 453 克。
另一個細節是,愛克發(Agfa)公司為阿姆比史萊特(Ambi Silette)生產的鏡頭盒專門設計了放置矽膠的空間(圖13),以便鏡頭能夠在潮濕環境中使用和保存。德國人的精細和認真不得不讓人佩服!
12. 阿姆比史萊特(Ambi Silette)相機配套的鏡頭保護盒底部放置矽膠的空間
窮人的徠卡
「二戰」中,包括相機在內的德國各種工業都遭到了重創。因此在戰爭結束後,英國制照相機基本占領了德國相機市場,並以高價銷售給德國大眾。
這種情況直到 1950 年代中、後期才得到改觀。當時德國的福倫達 Vito 系列和愛克發(Agfa)的史萊特系列以簡單易用的特性和相對低廉的價格很快熱銷起來,乃至開始向英國出口。
我沒有查找到阿姆比史萊特當時在德國的售價,不過我手裡的某雜誌上的有這樣一些數據:1960年,在英國買一套帶標準鏡頭的阿姆比史萊特只需要 50 英鎊 14 先令4便士,90mm F4 鏡頭的售價是 30 英鎊 13 先令 2 便士,130mm F4 鏡頭連專用取景器的售價是 47 英鎊 13 先令 3 便士。
當時普通英國工人兩到三個星期的收入則為 22 英鎊 10 先令 10 便士,一個英國工人最多只需要1個半月的工資即可購買到帶標準鏡頭的套機。
正因為較低的售價,以及可以與徠卡相機媲美的性能,「粉絲」就將阿姆比史萊特旁軸相機暱稱為「窮人的徠卡」。
雖然阿姆比史萊特僅僅生產了 5 年,但卻因為其新穎的設計和優異的性能,從誕生之日便被被視為一款經典相機。直至近 60 年後的今日,在各種介紹相機的書籍中,它依然占有一席之地。
雖然阿姆比史萊特相機並未在中國正式銷售,但現在各類二手相機的交易非常活躍,而且「海淘」也日益便捷和盛行,因此淘一台阿姆比史萊特應該不再是可望不可及的事情。
阿姆比史萊特(Ambi Silette)相關參數:
生產廠家:阿克發(Agfa)
生產時間:1956-1961 年
使用膠捲:135 膠捲,拍攝 36 張底片
測距方式:黃斑雙影重合測距
取景方式:帶有視差糾正功能的三焦段取景框
快門系統:Synchro Compur 快門,快門速度範圍:1、1/2、1/4、1/8、1/15、1/30、1/60、1/125、1/250、1/500 秒,B 門。
機身卡口:專用卡口,可換鏡頭設計。
攝影世界原創欄目
《經典相機》NO.30
欄目策劃:李毅剛
編 輯: 陳忠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