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是人通過行為表現出來的道德修養。
善良、孝順、誠信,都體現了一個人的教養。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
人,只有懷抱感恩之心,對父母孝順,其它美德才得以成立。
因此,善待父母,是每個人教養最真實的反映。
孝順父母,多點耐心恆心
《孝經》:夫孝,德之本也。
孝順是道德的根本,體現了人的耐心和感恩之心。
感恩之心人皆有,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常抱感恩之心。
孝順非一時的噓寒問暖,而是一世的溫暖相伴。
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對父母變得不耐煩了?
現代社會,人手一部手機,連父母們也開始使用手機和微信,來與遠在外地打拚的子女聯繫。
老一輩人對科技產品一竅不通,然而當我們在其身邊的時候,卻十分不耐煩,教了父母幾次還不會後,我們便開始嫌棄父母的愚鈍。
殊不知,我們小時候牙牙學語,或者拿著鉛筆學寫字的時候,他們花盡了所有的歲月和耐心教導我們。與此相比,我們還沒有學會對他們耐心一點。
父母在蒼老中,而我們早已成為蒼天大樹。
在當年我們的眼裡,父母是無所不能的,只是慢慢地,我們發現父母也只是普通人。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
烏鴉幼鳥尚且會把自己的食物反哺給大鳥,我們更可以多點耐心,將我們一生所學回饋給骨肉至親。
孝順和關懷不是一時的趵突泉,而是綿長溫暖的清流。
孝順是一生的事,唯有耐心,孝順才有意義。
善待父母,多點細心關懷
《勸孝歌》有言:慈烏尚反哺,羔羊猶跪足。人不孝其親,不如草與木。
一個人,如果不懂孝順父母親,就連沒有感情的青草木頭也不如。
善待父母,不代表給父母們大魚大肉滿漢全席;
善待父母,不代表給父母們錢財萬貫金銀珠寶;
善待父母,其實最重要的是細心關懷他們的身心,滿足他們的心靈需求。
有這樣一個事情:
回家探親的子女們給家中老父親買了一部蘋果手機,說有事可以聯繫得到他們。
於是,老父親每天都把手機充滿電,外出時放在口袋,睡覺時放在床頭,就是不見子女打電話聯繫他。
很久過去了,他一個電話都沒接到,以為手機壞了,怕兒子們打電話打不通,焦急地跑去手機店修手機。
結果,店家說手機沒壞,打電話也打得通。其實,只是子女們太忙,沒時間打電話,也沒想起聯繫父親。
這是否很像我們對待父母的方式?
我們保證得了父母的衣食住行,但卻給不了區區的陪伴和溫暖。
孝順不是在物質上把所有東西都傾倒給我們的父母,他們要那麼多並沒用。
孝順是用最細心的關懷和陪伴,去溫暖他們晚年的時光。
父母要的不是一疊疊紙幣和冷冰冰的房子,要的是我們溫暖的手掌和親切的話語。
孝順是一生的事,唯有用心,父母才更開懷。
陪伴父母,一起收穫幸福
俗話說: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我們會為了家庭而離鄉拼搏,但別忘了常回家看看父母。
我們會一年四季忙碌個不停,但別忘了常聯繫父母近況。
現在的許多中青年,都為了生計離開家鄉打拚,不少人甚至只能在春節時期回家短短几日。
因此有人感嘆:人的下半生,算起來見到父母的機會是越來越少;
也有人傷感道:成人後,家鄉再無春夏秋,只剩除夕的冬。
正如朱自清筆下父親的背影一樣,我們看著父母的身影漸漸年邁,行動漸漸緩慢。
也如龍應台所言,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父母用他們的年輕歲月來陪伴我們成長,而如今他們年邁,我們應該抽出時間,來關護他們。
正如畢淑敏所言: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家是一個整體,沒有父母,我們就沒有了根。
古話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趁父母安康健在,多陪伴、善待父母,讓家庭多點圓滿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