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塔懸索橋適應性及發展展望

2019-11-28     橋樑網

2006年11月,在泰州長江公路大橋設計推薦方案的選擇上,業內分歧十分明顯。選用主跨1328m兩塔三跨懸索橋,被認為技術成熟,但主墩設置在深水區;選用主跨2000m以上懸索橋,則造價高。最終,主跨2×1080m三塔懸索橋方案作為推薦方案被採納。當時,智利查考海峽大橋大跨度三塔懸索橋雖然經過多年研究,並未實質性實施,世界上建成的跨度最大的多塔懸索橋跨度為240m。

一年以後,馬鞍山長江大橋力排眾議,同樣選用三塔懸索橋作為實施方案。其後,鸚鵡洲橋選用了三塔四跨結合梁懸索橋,甌江北口橋選用了三塔四跨雙層懸索橋。

10年來,國內還建成了福州螺洲大橋、銀川濱河大橋等中小跨度三塔懸索橋,在建的三塔懸索橋有溫州甌江北口大橋、襄陽龐公大橋。此外,長江下游、海灣通道方案研究中,常以三塔懸索橋作為推薦方案。這些三塔懸索橋結構形式各不相同,都表現出對建設條件良好的適應性。

與傳統的兩塔懸索橋相比,雖然都是以懸索為承重結構,體系上的差別十分顯著。根本原因在於,具有兩個主跨的懸索橋,其控制性工況、結構約束體系均與傳統兩塔懸索橋不同。包括主纜與主塔間的約束關係不同,即主纜對中塔塔頂的約束較兩塔懸索橋弱;加載工況不同,理論上會出現一個主跨滿載、一個主跨空載的極端工況;習慣用來反映橋跨結構剛度的撓跨比(撓度/跨度)的物理意義不同。

三塔懸索橋的出世

長期以來,特大跨度橋樑一直是懸索橋的固有領地,源於懸索橋的結構特徵:一是主梁基本不受軸向力,主梁的截面尺寸與跨度沒有對應關係;二是主塔縱向受到主纜強勁約束,穩定問題不突出;三是錨碇可以設計成重力式結構;四是由高強度鋼絲編織而成的主纜是受拉結構,沒有受壓失穩的問題,主纜全長範圍內沒有截面削弱,並且受力相差不大;五是吊索是豎直拉索,吊索自重不會造成剛度折減,吊索風振問題不突出;六是地錨式懸索橋水平地震慣性力的大部分經主纜傳力到錨碇,結構抗震性能好。產業方面,我國主纜、吊索、鋼樑工廠效率高、產能大。

伴隨通航要求日益提高,國內懸索橋跨度迅速突破,多個工程在研究跨度2000m以上懸索橋方案。

隨著跨度的增加,懸索橋的工程造價迅速增加。同時對風的敏感性增加,抗風穩定性需要更加嚴格的技術保障。為了充分應用懸索橋的跨越能力,在不加大主跨跨度的前提下,採用幾個主跨跨越寬闊水域,一直是設計者的夢想。美國、歐洲、日本一直在探索建設三塔懸索橋。約20年前,我國在青島海灣大橋、陽邏長江大橋方案研究中提出過三塔懸索橋方案,認識到需要解決的關鍵技術問題。

有了明確的需求,再加上製造業支持,以及對關鍵技術問題的清晰認識,我國將世界三塔懸索橋的跨度,從之前的240m一步推進到1080m。

豐富多樣的嘗試與突破

三塔懸索橋方案對泰州長江公路大橋的適應性

泰州長江公路大橋橋位區河流是下游心灘的分流區,深泓在右側,河床中部範圍河床面高程在-15~-16m之間,適合擺放主墩基礎。主通航孔通航凈空為760×50m,並需要為船舶進出錨地留出220×24m的專用航道,需要兩個通航孔;橋址區船舶航行繁忙,需要儘量減少水中基礎,並為兩岸船舶進出碼頭留出近岸的航行通道。據此採用主跨2×1080m、中間淺水區設置一個主墩、南北主塔在岸上的三塔懸索橋(見圖1)。該橋2012年11月通車,是首座大跨徑三塔懸索橋,實現了以懸索為承載結構橋式的突破;首次採用縱向人字形鋼結構主塔,作為主要技術路線解決關鍵技術難題;實施了入土深度最大的水中沉井基礎,實現了大型水中基礎適用與經濟的良好統一。此後,人字形鋼中塔和水上大型沉井基礎技術得以推廣。

圖1

馬鞍山長江大橋採用三塔懸索橋的河道特徵

牛屯河邊灘治理之前,馬鞍山大橋橋址區河道不斷調整。40多年來,深泓擺動最大幅度約1200m,相應航道位置發生變化。通航要求單孔雙向凈寬不小於790m,並要求「為增強對航道變化的適應性,橋型方案儘可能覆蓋通航水域擺動範圍」。主跨2×1080m三塔懸索橋,較好地適應了深泓線和航道的變化(見圖2)。

圖2

為適應水位變化,中塔選用了下端鋼筋混凝土結構、上端鋼結構的混合塔;為進一步改善主纜與中塔鞍座的抗滑移性能,加勁梁與中塔下塔柱固結(見圖3)。

圖3

鸚鵡洲長江大橋三塔四跨結合梁懸索橋

鸚鵡洲長江大橋位於武漢市中心城區,距下游長江大橋約2.0km,長江大橋通航孔跨度128m。橋址區上下行航道均在水面中線左側,航道位置受水位變化影響,洪水期航道靠岸邊,需要採用較大的跨度覆蓋變化的航道寬度;右岸武昌岸有造船廠專用航道。河道整治規劃要在水面中央建造長順壩,該處適合放置主塔基礎;兩岸江灘公園是市民休閒中心,左岸江灘建設橋樑主題公園;兩岸均有防洪大堤需要跨越,三塔四跨成為合理選擇。

與三塔兩跨懸索橋相比,三塔四跨懸索橋在安裝控制、線形保障上有更高的要求,需要更加嚴密的技術保證;採用結合梁做大跨度懸索橋加勁梁,相應架設方式、加勁梁支承方式均有特色。首次採用新型錨碇沉井基礎,適應城市中心區密集高層建築環境下施工,保障沉井周邊地貌的原狀特徵。

溫州甌江北口大橋三塔四跨雙層懸索橋

溫州甌江北口大橋距溫州永強機場約8.5km,橋軸線正對規劃跑道方向,航空限高要求橋塔塔頂高程不超過154m;橋位處有兩處航道,通航凈空分別為474×53.5m、274×53.5m,需要兩個通航孔;橋位上下游各預留600m岸線,用於建設萬噸級碼頭(見圖4),主塔只能設置在碼頭前沿線之內。該橋上受航空限制、下有53.5m通航凈高,必須充分利用懸索橋橋面以上主塔相對不高的優勢,在主塔位置受碼頭前沿線限制、跨度明確的前提下,利用懸索橋的跨越能力,布置三塔懸索橋。

圖4

平面上,北岸在機場雷達站和控制性建築物之間通過,南岸靈昆島上則受規劃碼頭約束;甬台溫高速公路複線、溫州市G228、市域鐵路S2線需要從狹窄通道經過,採用了高速公路和G228共線的雙層布置共線過江方案(見圖5)。

圖5

該橋之前的三座三塔懸索橋,中塔均利用鋼結構的變形能力,減小兩側主纜拉力差值,防止主纜與鞍座間滑移。該橋通過增加主纜與鞍座間摩擦力防止出現滑移,具備了中塔採用A形鋼筋混凝土塔的條件,通過在主纜各列束股間設置整體式鋼隔板,充分利用各列束股側壓力產生的摩擦力,大幅度降低中塔工程造價,提高三塔懸索橋總體剛度(見圖6)。

圖6

為充分利用通道資源、降低造價,該橋研究了高速公路、G228、市域鐵路S2共線過江的「三橋合一」三塔懸索橋方案,地鐵S2線布置在下層橋面的挑臂上(見圖7)。

圖7

研究表明,「三橋合一」可以實現水面以上和地下通道資源集約利用;公路與軌道交通合建可以實現大跨度橋樑結構尺寸互補,保障鐵路行駛對結構側向剛度的要求。大跨度公路橋活載與恆載的比例相對小、鐵路橋則活載較大,通過合建可有效均衡活載與恆載的比例。建設人員針對該三塔懸索橋是否具備S2線的結構剛度開展了研究,分析表明,由於合建後恆載較重,結構具備了足夠的遏制振動的質量,車體豎向振動加速度,乘客舒適度指標滿足要求;儘管總體計算得出的撓跨比較大,仍然具有較好的軌道平順性,經採用合理的橋面繫結構,可滿足S2線要求的各項平順性指標。

襄陽龐公大橋與福州螺洲大橋

龐公大橋連接襄陽市襄城與樊城、跨越漢江,距上游漢江大橋780m,通航要求一跨跨過北側通航水域。為泄洪需要,南側淺洪區不布設錨碇,採用了主跨2×378m三塔懸索橋,兩個主跨覆蓋全部水域,錨碇布置在大堤背水面。該橋採用結合梁以降低活載與恆載的比例、採用鋼塔適應中塔塔頂位移,協調解決三塔懸索橋關鍵技術問題(圖8)。

圖8

福州螺洲大橋主跨2×168m自錨式三塔懸索橋,同樣採用結合梁作加勁梁,以獲得必要的恆載並改善路面工作條件。為解決主纜與中塔鞍座間抗滑移問題,初步設計採用鞍座下設滾軸支座降低中塔兩側拉力差值,後因滾軸支座對位移較為敏感而放棄。經磋商採用了不同於其他三塔懸索橋的抗滑移指標。

瓊州海峽跨海通道公鐵兩用三塔懸索橋方案

瓊州海峽西線位水域寬40.4km,靠海南一側平均水深40m以上(見圖9),中通航孔布置在該區域,初步研究得出中通航孔的通航凈空為單孔單向1270×73m,具有水深、深水範圍大、通航要求高的特點。針對西線重點研究了公鐵合建橋樑方案,以2×1408m三塔懸索橋對應兩個單孔單向通航要求(見圖10),同步研究主跨1408m兩塔三跨共用錨碇懸索橋。基於同樣通航功能,三塔懸索橋只有兩個錨碇、3個主塔,共用錨碇兩塔懸索橋需要3個錨碇、4個主塔,三塔懸索橋經濟性十分顯著。

圖9

圖10

由於一個橋跨內一線軌道只可能通行一列貨運或客運列車,列車加載長度和牽引質量都由技術標準明確限定,不會隨橋樑跨度增加而增加。該公鐵兩用三塔懸索橋活載與恆載的比值,得以控制在結構設計的合理範圍,主纜與中塔鞍座的抗滑移問題可以方便得到解決。三塔懸索橋方案由於結構以中塔為對稱,體系上可在中塔限制加勁梁縱向移動,軌道縱向穩定性得以改善。

三塔(多塔)懸索橋發展展望

已經具備推廣到四塔以上的條件

甌江北口橋中塔選用相對剛性的A形鋼筋混凝土塔,極端工況下塔頂位移±0.15m,只有泰州橋的8.6%;兩側主纜拉力的水平分量差值34000KN,是泰州橋2.7倍,活載下主纜在中塔塔頂處接近於錨固,已經可以不考慮活載作用時主纜對中塔塔頂的縱向約束效應,為擴展到4個以上主塔提供了根本保證。國內纜索製造實現了高效、大規模工業製造,單根束股重量業已達到150t,用作127絲5.25mm直徑,束股長度可到6000m以上。貴黃高速公路陽寶山大橋研究並採用了空中編絲形成主纜,突破了主纜連續長度的限制。基礎方面,甌江北口橋中塔基礎頂面彎矩約100萬tm,國內在建鐵路橋基礎受力已經超過這個量值,經發展後可進一步提高。可以認為,基於目前國內的設計、施工、工業製造技術,已經具備了推廣到四塔以上的大跨度懸索橋的條件。

適合於通航條件複雜的寬闊水域

國內已建成的大跨度三塔懸索橋,橋型均以滿足複雜條件的通航為依據選取。瓊州海峽通道方案研究,以三塔懸索橋的兩個大跨覆蓋深水區,減少了基礎和主塔數量;襄陽龐公橋用南主跨覆蓋泄洪水域。基於滿足通航要求、降低工程造價,三塔(多塔)懸索橋顯示出巨大的技術經濟優勢。

適用的跨度範圍和結構形式

從螺洲橋的2×168m,到瓊州海峽橋樑方案的2×1408m,針對不同的活載占比,採用不同的技術路線。螺洲橋初步設計中,研究了主鞍座底下設大噸位支座的方案,該技術路線已在山區懸索橋中得到推廣應用。國內三塔懸索橋結構形式豐富多樣,有三塔兩跨和三塔四跨;加勁梁有鋼箱梁、鋼桁梁、結合梁;中塔有鋼塔、混合塔、鋼筋混凝土塔;結構體系也各不相同,如泰州橋的縱向彈性索、馬鞍山橋塔梁固結、鸚鵡洲橋加勁梁在中塔處非連續、甌江北口橋縱飄。技術路線、結構體系、結構選型各不相同,反映出國內對於三塔懸索橋技術的全面掌握,可以根據建設條件自由選擇,為三塔(多塔)懸索橋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一個世紀前,三塔懸索橋的技術經濟優勢就已為業界知悉,歐、美、日都作過技術探討。然而,建成的一些中小跨度多塔懸索橋,採用在塔頂設置水平拉索、或者主纜在塔頂錨固的方式,不具有推廣到大跨度多塔懸索橋的可行性,建成的最大跨度多塔懸索橋跨度為240m。2006年起,我國工程師經充分研究,將多塔懸索橋跨度一步推進到1000m以上,並在隨後建成了跨度成系列、結構體系和結構形式多樣的三塔懸索橋,以適應各自的工程特點,業已具備了推廣與發展的條件,三塔(多塔)是懸索橋重要發展方向。

本文刊載 /《橋樑》雜誌 2019年 第5期 總第91期

作者 / 萬田保

作者單位 / 中鐵大橋勘測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jRXrsm4BMH2_cNUgIW8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