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在江蘇、浙江打仗,為什麼要在廣東徵收厘金?

2021-03-17     勇哥讀史

原標題:曾國藩在江蘇、浙江打仗,為什麼要在廣東徵收厘金?

俗話說:「皇帝不差餓兵。」可對於曾國藩的湘軍來說,餓肚子是家常便飯。

1862年,曾國藩率領的湘軍,在各條戰線上都取得了輝煌的戰績:曾國荃將天京圍困得水泄不通。左宗棠和李鴻章分兵在浙江和江蘇與太平軍作戰,攻城陷地,進展神速。可是,讓曾國藩煩惱不已的是,軍隊日益增長,各地拖欠的餉銀也迅猛增多。

湘軍一個月需要40萬兩銀子餉銀,而從江西、安徽、湖南、湖北、浙江、江蘇等地徵集的餉銀加起來只有20餘萬兩銀子,每月餉銀缺口足有20萬兩銀子。到1862年初春時,曾國荃、彭玉麟、鮑超3支軍隊拖欠的餉銀已達9個月。沒有餉銀,軍隊買不到糧食;買不到糧食,當兵的只好餓肚皮。

為了解決餉銀問題,曾國藩把目光盯向了廣東。

廣東位於嶺南,自古以來就是魚米之鄉,經濟活躍,繁華富庶。從1757年以來,廣州又是清朝一口通商的唯一外貿口岸,壟斷了全國的對外貿易,使得廣東的商業貿易變得非常活躍,財力雄厚,不下於江蘇、浙江。在太平天國運動以來,廣東很少受到戰爭波及,官民保持著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如果能夠從廣東獲得一筆厘金收入,必將極大地緩解湘軍餉銀拖欠之苦。

其實,在這之前,就有人提出了類似的想法。

1861年12月,御史朱潮上奏了一道《統籌東南大局折》,請求朝廷「兵事責之曾國藩,餉事則派督撫大員1人,督促各路征輸,專司饋運」。朝廷將這道摺子下發給各省督撫,希望他們認真斟酌。

曾國藩受到啟發,在1862年4月6日也上了一道摺子《遵旨議復請派員督辦廣東厘金折》,請求朝廷「特派二三品卿一人,馳赴廣東,駐紮韶關,辦理通省厘金,專濟蘇、浙、皖三省餉項」。曾國藩知道,自己到廣東徵收厘金,實際上剝奪了兩廣總督勞崇光督辦廣東厘務的大權,一定會遭到勞崇光的反對,因而在奏摺里強調:「請令廣東本省應用之項與京款、協款,均不許挪移各卡厘金;對廣東官紳有設立私卡者、州縣有暗中阻撓者,得由使臣與他會同奏參,或奏咨參撤」。

清朝對曾國藩寄以厚望,期待他領兵早日攻陷天京,使得天下太平,對他的奏摺幾乎一律照准。對於《遵旨議復請派員督辦廣東厘金折》,朝廷也同意了,決定派遣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晏端書從京城出發,從海路赴廣東督辦厘金。朝廷命曾國藩派員到廣東,協助晏端書開展工作。

曾國藩興沖沖地派出李瀚章、丁日昌等9人前往廣東,與晏端書一起辦理厘金。

果不其然,勞崇光極力反對曾國藩的這種行為,採取了抵制行動。一方面,固然是因為爭權奪利;另一方面,是廣東並沒有曾國藩想像中那麼富裕。勞崇光從1859年擔任廣東巡撫以來,已經在韶關、佛山、廣州等地開設關卡,辦理厘金。一年下來,只收了70萬兩銀子。這些錢哪怕全部給湘軍,也不夠塞牙縫。

在勞崇光的抵制下,晏端書等人的工作無從開展。曾國藩對勞崇光強烈不滿。朝廷見此情況,乾脆把勞崇光趕走,調去當雲貴總督;隨後將與曾國藩關係密切的劉長佑和黃贊湯調來廣東,分別擔任兩廣總督和廣東巡撫。

晏端書等人終於成功地在廣東設卡辦理厘金了。出乎所有人預料之外,他們收到的厘金少得可憐。1862年10月,曾國藩第一次通報廣東厘金的收入與分配:3個月間,一共收到厘金20萬兩銀子,平均每月不到7萬兩銀子。這20萬兩銀子運到江蘇、浙江,分了8萬兩銀子給左宗棠,曾國藩只剩下12萬兩銀子。

然而,花費如此大代價爭取來的厘務工作,還得繼續開展下去。1863年,兩廣總督毛鴻賓、廣東巡撫郭嵩燾走馬上任後,對厘務工作進行了整頓,極大地增加了厘金收入,每年能夠達到140萬兩銀子。這些銀子送到江蘇、浙江前線,總算解決了曾國藩的燃眉之急。

1864年7月,曾國荃率領湘軍攻陷了天京。8月22日,曾國藩立即奏報朝廷,請求不再需要將廣東的厘金送到江蘇、浙江來。為了表示對廣東官民的感謝,曾國藩請求朝廷永久性地增加廣東鄉試4名文武舉人名額。清廷奏准。於是,廣東多了4個文武舉人的名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jO_RPXgB9wjdwRpvVoV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