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0年爆發的「新冠疫情」下,全國的大中小學生都只能宅在家裡。
今年的這個寒假,特殊又漫長,而你每天如何學習,學習的時間長短,還有學習效果如何,決定著這個寒假結束以後,你是學霸還是學渣。
再猛烈的病毒疫情,在全國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努力抗爭下都會過去,眼前充滿懶惰、頹廢和拖延的寒假也終將結束。如果你現在不努力,那麼等到新學期開學的時候,同樣一個班級,可能很多同學的學習狀態和成績都會天差地別。
短短几個月,可以塑造一個好學生,也可以毀掉一個差學生。
在任何領域,那些出類拔萃能夠獲得巨大成就的優秀人才、行業領袖,他們有近80%的能力歸功於自學,而且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提倡終身學習。對於學生來說,能夠識記課本知識,按時完成家庭作業,在考試中取得相對優異的成績,並不能算是學有所成;只有懂得自主學習,才是一個學生真正成長和良好素質的表現。
學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能夠自主學習的人,更能體會到學習的快樂。
現在中小學校遲遲不開學,學校和老師雖然組織學生在家裡上網課、寫作業,但是很多學生的學習效果並不好。很多孩子本身自覺性差,又沒有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更不懂得合理安排時間;上課敷衍、作業應付,再加上學習基礎薄弱,更讓他們不愛學也不會學。
這一方面有應試教育的問題,我們的學校、老師和家長,出於對孩子成績異乎尋常的關注,一味追求名次、升學和高考,在平時的學校和家庭教育中,盲目地對孩子進行「灌輸教育」,卻忽視了對孩子的心理和人格教育。
孩子在學習中缺乏興趣動力,自然會產生厭學的心理。
老師對孩子,自古以來都秉持「師道尊嚴」;父母對孩子,又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在這樣的冰冷苛刻的環境下學習成長,不管是面對老師還是父母,都缺乏情感上的交流和溝通,只能是僵硬機械地服從命令。
就這樣,孩子與生俱來的天真快樂,還未進入社會,就已經被學校和家庭教育消耗殆盡。這些充滿童趣、好奇心和求知慾的「熊孩子」,被我們的「應試教育」和「棍棒教育」,製造成了整齊劃一、表面精緻卻內心麻木的「學習罐頭」,這不能不說是教育的悲哀。
真正意義上的學習,永遠不會是短期的事情。
「中國式父母」,往往把高考定為孩子學習的目標和終點。孩子想學吉他踢足球,想看漫畫讀小說,或是想買手機玩電腦,父母都有一個萬能的終極答案,那就是說「考上大學再說」。可是,如果整個社會都把學習當作是一件短期熱血的事情,讓很多孩子產生考上大學就可以隨心所欲、放馬南山的念頭,像這樣熱幾年、涼幾年的學習,孩子最終能學到什麼知識技能呢?
所以,想要培養孩子的自學能力,首先要端正父母的教育理念,幫助孩子正確認識學習,把學習當作一件「能夠讓自己的生活更豐富更有價值」的事業來堅持,這樣的教育才有意義。
1、挫折
很多孩子之所以覺得學習枯燥乏味,是因為他根本看不懂課本,也聽不懂老師講什麼,更不知道父母在生氣什麼。
每個孩子都喜歡幼兒園,都喜歡練跳舞、彈鋼琴和學武術的第一個月,為什麼?因為入門的課程簡單,老師也講得簡單,即便孩子的注意力不夠集中,也能看懂、聽懂和學懂。
這時候孩子對學習的理解,是自豪感和成就感。
學習和課程是一環扣一環的,隨著難度和深度的不斷增加,如果老師和父母都沒有察覺孩子的學習狀態,等到孩子看不懂、聽不懂也學不會的時候,自然就會形成惡性循環,變得不愛學習甚至厭惡學習,逐漸失去了學習的主動性。
因此,想要讓孩子在學習中找回成就感和自豪感,最基本的要求是能「看懂」,只有幫助孩子理清知識脈絡,建立課程體系,把孩子遺漏和缺失的知識點補上.孩子才能戰勝學習中的挫折,向自主學習前進一大步。
2、目標
很多時候,孩子會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到失望、迷茫甚至是絕望,然後在無奈中放棄學習。最關鍵的原因,就是沒有學習目標。
或許很多父母都會想,「其實我一直是用考大學、賺大錢來作為激勵孩子的學習目標的。」但實際上,這些看似積極正確的目標,因為距離孩子的學習生活太遠,孩子根本就看不到完成的希望;因而完成學習目標的進度和結果,都不會對孩子的情緒和生活產生任何影響。這樣的激勵就顯得不痛不癢、虛無縹緲。
3、獎勵
著名心理學家巴布洛夫的條件反射實驗,實際上就是個激勵機制。每次給狗送食物時打開紅燈、響起鈴聲。這樣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後,只要鈴聲一響或紅燈一亮,狗就開始分泌唾液。通過實驗,狗學會了看紅燈、聽鈴聲,產生了有東西吃的預期,然後獲得食物。
人也是如此,對於學習來說,興趣就是最好的獎勵。
學霸讀書2小時,或許獎勵自己一套喜歡的試卷;學渣不愛學習,那麼獎勵試卷就顯得不近人情,按照孩子的興趣,獎勵他讀喜歡的課外書或是痴迷的運動,就會更加貼切。
長此以往,學習和興趣相互促進和激勵,不但能讓孩子更樂於自主學習,更會讓孩子將學習視作興趣的一部分,用心去體會和衡量讀書學習帶給自身的價值。
就像巴布洛夫實驗中的小狗,在不斷的測試和反應中,逐漸會將紅燈、鈴聲和事物畫上等號。
4、習慣
在差不多的家庭條件和教育環境下,為什麼有些學生的學習就是好?
可以說每一個成績好的學生,都有自己摸索出來的學習習慣和方法;他們並不是盲目地早起背書、熬夜做題,而是講方法、循規律地學習;不但有條不紊,而且效果非常好。
所以很多學習好的孩子,不但體育運動很擅長,連玩遊戲也是出類拔萃,原因主要有三點:一是自主學習能力強,二是學習方法得當,三是學習和生活習慣好。
學習要掌握方法,優秀是一種習慣。
哪怕課間在打遊戲,只要鈴聲一響,馬上全神貫注地聽課,一分鐘都不會走神;哪怕吃完飯去踢足球,只要時間一到,馬上回家進入學習狀態,保質保量地完成作業。
如此高效地學習,成績怎麼會不優秀?
5、態度
張忠謀曾經談到,「一個人最重要的兩件事,就是終身學習和獨立思考。」
努力的人從不會給自己找藉口,因為學習本身就是一種態度。通過學習,我們可以開闊眼界見識,掌握知識技能,也能夠從各種角度來審視自我、有所感悟。哪怕是再惡劣的環境,也總有人堅持不懈地讀書學習,在人群中散發出不一樣的氣息,帶給我們激勵和動力。
每天叫醒你的不應該是鬧鐘,也不應該是夢想,而應該是前一天的早睡。
如果你起床只是因為枕邊的鬧鐘響了,說明你的作息習慣不規律,缺乏睡眠也欠缺動力;如果你早起是因為懷揣著熱忱的夢想,每天不斷刺激和激勵自己的結果,那說明你迷信雞湯文字,你的努力和態度只是暫時的「打雞血」,並不足以讓你撐過成功前的艱難險阻。
真正叫醒我們的,應該是前一天的早睡;讓我們在學習中屢創佳績,在工作中精益求精,並且在生活中順風順水的,應該是每一天的自律,和終身學習的態度。
那麼如何提高孩子的自學能力呢?
1、分解步驟
面對一學期的課程和課本,很多學生在預習和複習時感到不知所措,父母應該幫助孩子,梳理和制定分時分步的學習計劃。孩子也應該鍛鍊自己,學會在解決難題時,先將大目標分解為小目標,然後給每個小目標規劃學習時間和進度,這樣化繁為簡,就能學會和掌握比較難的學科,獨立解決更加複雜的問題。
比如背單詞,我們可以先測試一下自己,在完成每天的學習任務、家庭作業,並除去吃飯睡覺和娛樂的時間外,可以背多少個單詞。
對於中小學生學英語需要的單詞量,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詞彙表是這麼介紹的:「本詞彙表共收3000個單詞,含義務教育階段要求掌握的1500個單詞,高中英語必修課程應學習和掌握的500個單詞,選擇性必修課程應學習和掌握的1000個單詞,累計3000個英語單詞。再考慮到常用詞組和少量課外常用詞,我們可以得知:
在高考前,高三學生掌握的詞彙量達到3500個,就足夠了。
可是,很多學生一聽到背單詞就頭疼,背不上幾個單詞就「繳械投降」了。我們在網絡上可以了解到很多背單詞的方法,但為什麼這些孩子還是背不好單詞呢?
其實會不會背單詞,能不能背好單詞,往往是一個學生自學能力的體現。對於大多人來說,背英語單詞的難點,在於單詞多、單詞長,而且枯燥乏味、抽象易忘。單詞多了,記憶起來就費勁,不但要記發音、記拼寫、記含義,還要定期複習回顧和熟悉語境。
怎樣才算是背會單詞了?
不是說你今天能記住幾個單詞的拼寫含義,會讀會寫就可以;實際上學會一個單詞包括4個部分:聽力、閱讀、寫作和口語。
對於大多數中國人學會的「啞巴英語」來說,閱讀能力比較強,但就是聽不懂、不會說也不會寫。這樣怎麼能算是背會單詞呢?
就算是你花了3個月時間記熟了3500個高考詞彙,如果你不會聽說寫這些單詞,我敢保證,不出兩周你就對這些單詞短語開始模糊,很快就會忘得一乾二淨。如果說背單詞,體現的就是自學能力;那麼將英語單詞背成這個「鬼樣子」,你能說提高了自學能力嗎?
對於學習來說,識記概念始終是最基礎的階段,而語境運用才是透徹掌握的表現。
就像我們的語文,或者說漢語,現代漢語的常用字就是2500個字,對於外國人來說,你能說他將這2500個字背得滾瓜爛熟,就學好了漢語嗎?我們學英語也是一樣,對於一個單詞,我們記清它的拼寫語義,只是最基本的要求;我們還得會用,不但能用這個單詞造出句子,還能用口頭或書面的形式去表達出來,這才算是真正掌握了這個詞彙。
所以說,抱著英語字典或是單詞書來背單詞,肯定是最愚蠢的學習方式。想要提高詞彙量,我們得從語境著手,首先去聽,聽懂單詞在例句中的語調讀音變化,同時直觀地感受這個詞彙的常見用法和相關語境。從句子著手來學習單詞,可以讓我們更容易地掌握詞彙。
不但要多聽,還要多寫,英語詞彙的掌握就是基本功,老師和父母可以催促和監督,但誰也替代不了你自學的努力和態度。
將單詞和例句聽熟寫會,我們可以拿出筆來聽寫相關的閱讀材料,如果有聽不清或是不熟悉的單詞,可以看一下拼寫再練習,再熟讀或翻譯全文。這樣才算是基本掌握了這個單詞,還有相關的短語、例句和語境。
背單詞書不是不可以,但是效果有限,裡面的例句也太少。而運用聽寫讀和熟悉語境的學習方法,識記單詞的效果肯定比背單詞要高得多,唯一的問題,就是需要同學們堅持不懈地努力。
畢竟,再好的學習方法,如果沒有積極的學習態度,也等於零。
2、整體分析
在我們自學的過程中,很容易出現各種突髮狀況。有時候身體不舒服,有時候家裡網絡不好,有時候不管怎麼學就是沒狀態;從而導致自己在學習中情緒不穩定,心情煩躁易怒,卻又無可奈何。
在這種時刻,我們一定要著眼於整體的學習進度和效果,不能被某個時間段或細節上的錯誤而延誤了整個自學計劃。而我們在制定學習計劃時,也要注重長短結合,勞逸結合。
比如這一周我們要完成哪些學習任務,讀幾篇課文,背幾章單詞?具體到每一天,最有效的學習方法,應該是早晨起來在周計劃的框架下,合理制定當天的學習任務,到臨睡前應審視學習效果;在第二天起床後,再根據前一天的完成情況和當天的時間安排,對每日學習計劃進行細微調整。
這樣長短結合的學習計劃,不但兼顧自己每天的學習和生活狀態,並且能從每天的計劃執行狀態中總結經驗、不斷進化,非常適合面臨中考和高考的學生。
又比如我們學習鋼琴,即便已經不是初學者,但是在練習指法和樂章的時候,難免會有按錯鍵和敲錯節拍的狀況出現。這時候我們不能停下來,如果一彈錯就停下來,那麼一首曲子可能練習一個月也練不完。
學習也是如此,既要在細節上盡力而為,學會分解長期計劃和繁重任務,將具體的學習目標,分化和簡化成每日每時自己可以獨立完成的步驟細節;又要從整體和宏觀的角度,審視和分析學習效果,合理選擇決定自己的學習方法和過程。
比如我們進行文言文和英語閱讀訓練的過程中,可能有很多詞彙和搭配自己根本沒見過,如果我們每次讀到生詞都要停下來查字典、問老師,那可能一天下來除了讀兩篇閱讀材料,學習其他課程都沒時間了。
畢竟讀書學習,最怕的就是中斷和干擾。
讀一篇文章,如果總是暫停,那麼不但注意力需要不停地轉移,很難保持專注力,而且每次查完單詞短語,很可能剛才看的詞句都已經忘得差不多了。這樣進行閱讀理解訓練,效果肯定不會好。
所以學習不但要注重整體效果,還不能死板,要培養提高自己理解思考的能力。就文言文和英語的閱讀理解來說,就算是遇見生僻詞彙,暫時不查字典,如果仔細閱讀材料,那麼根據上下文語境也能猜出個八九不離十。
我們在進行閱讀訓練的時候,首要的學習原則是注意力集中,不中斷、少反覆,避免時間和精力的浪費。一篇閱讀材料擺在我們面前,我們不可能認識和理解每一個生僻詞彙,但我們可以鍛鍊自己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學會從整體和立意上感悟理解閱讀材料的內容意義。
而這,不正是自學的意義嗎?
3、針對薄弱點
學習中的薄弱點,自然是偏科的結果。
很多同學在學習中,某一門課或是幾門課比較好,但其他的課程卻不盡如人意。對於中小學生來說,如果不及時糾正,面對日益迫近的中考和高考,「偏科」的現象只會愈演愈烈。
「中國式教育」的核心就是「應試教育」:以分數論英雄,以各科總分論成敗。
在這種教育環境下,如果孩子的分數排名高,在老師和父母眼裡就受尊重也受讚賞,就是「別人家的孩子」;而如果孩子出現偏科,導致總成績排名低,那在老師和父母的眼裡就是差學生,就會遭受冷眼相待,甚至是惡語相加。
中考和高考,是相對公平的考試,分數高可以上好學校,學歷高就可以找到好工作;而分數低就只能讀差學校,學歷低就很難有機會從事相對體面和優越的工作。因此,偏科不但會影響孩子的自尊自信,更會讓孩子的人生陷入迷茫和困惑的境地。
孩子偏科怎麼辦,如何克服「偏科」這個橫在學習途中的「攔路虎」?
大多數孩子偏科,都是因為不喜歡某個老師;或是自己對這門學科不感興趣,考試成績差,形成惡性循環,最後越學越不愛學。但其實,任何一個科目只要你想學,有求知慾也有足夠的動力,願意投入時間精力,在提高學習成績的促進下培養興趣,那就一定能學好。
但是前提是:你真的在高效學習。
我相信每個學生和家長,都知道自學的重要性,但是清楚了解,並不代表能夠堅持努力;自主學習,最關鍵的不是集中注意力,也不是善於分解步驟、整體分析,更不是避免偏科,將自己訓練成「全能戰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jOHZBXEBfwtFQPkdEzUu.html自主學習,最關鍵的就是「開始」學習;想沒有用,做才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