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考古,對於路縣故城,相信小夥伴們都很好奇。
考古工作具體如何進行?
一座距今2000年、埋藏地下的西漢路縣故城如何重見天日?
今天,發改君就請出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的老師來現場揭秘。
讓我們先帶著好奇,造訪位於遺址南側的臨時考古工作站。
工作室里,考古工作者正在忙碌地對文物進行清理、修復。
旁邊的架上,修復完成的出土文物整齊排列,每件文物已經被拍照存檔,身邊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身份證件」。
這些文物,對我們講述著路縣故城曾經的歷史。比如——
出土的瓦當、陶豆、陶瓶、陶紡輪、錢幣等器物,重新拼湊出了當年城鎮的生活場景:山雲紋瓦當等建築構件,證明附近可能有高等級建築;陶豆、陶瓶屬於日常生活器皿,陶紡輪是紡線的工具,共同佐證著出土區域為漢代居住區。
西漢山雲紋瓦當
西漢陶紡輪
考古中發現的器物以兩漢時期為主,其中陶器占了多數。但也有戈這樣的金屬器物,成為城防功能的佐證。
城址外的東部和東南部,發掘了3000餘座戰國至明清的墓葬,此外還有一定數量的各時期水井、道路、窯等遺蹟。將通州有文物印證的信史提前到戰國時代。
戰國豎穴土坑墓
西漢豎穴土坑雙人合葬墓
在臨時工作站,老師給發改君展示了這張照片,猜猜看,這是個什麼?
原來,這叫做瓮棺葬。瓮棺葬是以陶釜或陶瓮等器物為葬具,將屍體容納其中的一種墓葬形制。下圖可能更直觀一點
西漢瓮棺葬
這些文物中的精品,將成為路縣故城遺址公園博物館的珍貴館藏,敬請期待。
現在,請跟隨發改君到考古挖掘現場走一走吧~
這就是傳說中的「探方」了
探方中,不同時期的土層清晰可辨
西漢道路遺蹟,低洼處是路邊的排水溝
這是一處河流的遺址,與上面的道路遺址不同,類似探方的底部多是淤泥和沙礫,下一步,考古工作者將進行評估,必要時繼續向下挖掘。
下面是一處漢代的水井
而這個很容易誤認成大缸的大傢伙,其實是一片西漢的灰陶板瓦
最大的驚喜還在下圖,這個探方展示出了漢代民居的樣貌
據介紹,目前路縣故城保護範圍內發現的民居遺址,小的約七八平米,大的約30餘平米。在不少民居的附近,都發現了排水的溝渠,看來當時的市政設施還算完善。
最後來答個題吧?考古工作者這是在做什麼?
答案是探測土層。旁邊的圓柱形土塊就是鑽探出來的土層樣品。在考古現場,這樣的圓柱形土塊還有很多。
發改君俯身摸摸小土塊,很興奮地說:「呀,感受下漢代的土壤。」
西漢路縣故城一日游結束,給發改君這個導遊打個分吧!
感謝:北京市文物局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