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火神山醫院已正式在歷史留名,
可我們對它的了解,
大多限於些許圖片和視頻中大致的輪廓。
因此,為了讓大家更清晰、更詳細的認識它,
小編搜集整理了相關資料,
讓大家更深層次的了解,
這所「超級醫院」,設計背後的門道!
傳染病醫院建立是有自己的一套標準的,作為一家傳染病醫院,需要重點滿足防疫和治療兩個功能。其設計重心在於滿足使用需求的區域劃分、避免交叉感染的流線組織,以及利於康復的室內外環境營造。
傳染病醫院基本流程圖 來源:《傳染病醫院建築設計規範 GB50849-2014》
1、設計原則
與一般的綜合醫院建築設計有所不同,傳染病醫院設計的原則是,在病原、宿主、環境這三個方面切斷傳染鏈,控制傳染源。
2、平面布局
傳染病醫院要明確功能分區,明確各部門潔污分區與分流。
平面布局上,醫療區要明確劃分出三區:清潔區、半清潔區或半污染區、污染區;
流線上要明確劃分出三種流線:清潔路線、半污染路線、污染路線。
特別要重視醫療區內患者活動區域,與醫務工作人員工作區域的相對劃分,減少潔凈與污染人流、物流的相互感染機率。
3、設計難點
傳染病醫院設計主要存在幾個難點:
一是局限污染區,就地消毒;
二是控制中間區,少受污染;
三是保護清潔區,不受污染。
此外,設計上要考慮患者就診的醫療環境,同時也要考慮:長期在此工作的醫護人員的環境空間,儘量創造人性化的、綠色生態的室內外環境。
傳染病醫院作為醫院中要求最嚴格的的類型,我們從小湯山醫院設計中,也能體會到醫院建築設計,與一般建築設計的明顯不同。
1、小湯山醫院總平面布置
小湯山醫院以生活區、限制區、隔離區三大區域,明確劃分使用功能,潔污分區明確。
生活區主要為工作人員的生活設施,遠離隔離區;
限制區為醫院的主要配套設施區,如藥房、中心供應室、供養站、廚房及洗衣房等,就近服務主要的診療隔離區;
隔離區為主要的診療處和病人收治處,為本次工程的重中之重。
結合北京冬季多西北風,夏季多東南風的情況,三大區的布局方式相對合理,順應主導風向,能最大減少污區對潔凈區的影響。
小湯山醫院平面圖
2、設計細節靈活性
小湯山醫院由於工程的特殊性,設計施工周期非常短,從設計到交付僅用時7天。在建築設計上,設計師儘可能地採用了模數化和標準化的設計方式。
設計中以一個標準病區(約40~50床),作為標準模塊,在實際的專業配合過程中,根據醫院的規模、及具體使用要求進行排列組合,使得複雜的醫院建築,在功能上能夠最大化考慮靈活性和可變性。
當年的小湯山醫院模型
3、建築間距要求
傳染病醫院建築設計有獨立規範要求。隔離區在建築布局上,將這些設施均考慮獨立設置在外,既減小對主體建築的干擾,又保證了這些設施流線的獨立性。
小湯山醫院在總體規劃中,考慮各個區與各區內建築物之間的必要間隔,例如限制區與隔離區保證30m以上距離;隔離區內各排病房之間建議採用20m間距;但小湯山醫院建設年代較早,同時由於工程情況緊急、用地限制,病房間各排最終採用了12m間隔。
2003年5月14日 小湯山醫院病區內的非典患者 王建民 攝
1月23日,武漢市政府要求中建三局、中信建築設計研究總院等四家建設公司,按北京「小湯山」醫院模式,在蔡甸區武漢職工療養院附近,建設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集中隔離治療點,武漢蔡甸火神山醫院。
1、火神山醫院選址有講究
火神山醫院在建設之前,它是武漢職工療養院北側的一塊空地,遠離武漢市區;且與漢江、武昌、洪山、三大高人口密集區形成四邊形,基本上可以實現1小時車程,能保證物資運送。
北側雖有商品房,但其尚未交付,屬於非人群密集區域,且與商品房間距遠大於傳染病醫院規範規定。
火神山醫院效果圖
最為重要的是,該處以前就已經有污水處理廠等凈化設施,為傳染病醫院的污水凈化排放提供條件。
為了容納更多的床位,也要與水系保持合理距離,所以,在多方面考量之下,火神山醫院選擇L型結構,還有,武漢市的主導風向為東北風,從效果圖來看,醫院三面環水(東、西、南),因此醫院產生的污染對城市影響很小。
2、整體功能分區明確
從圖紙,以及色彩分區圖中,我們可知曉,火神山醫院整體功能分區包括:重症監護ICU、負壓病房樓、醫技部(各技術科室)等。其中的負壓病房樓分為一號樓和二號樓,一號住院樓為單層,共8棟;二號住院樓為兩層,共4棟。火神山醫院的病房總數,包括ICU病房在內,一共863個。
至於醫療單元的間距,理想距離應該做到20米,但本次項目出於容納更多床位的考量,只有15米,大於小湯山醫院的12米。
3、「 三區兩通道」的平面布局
傳染病醫院平面布局的基本要求是「 三區兩通道」,三區是指:清潔區、半污染區和污染區。建築平面採用魚骨狀形式,在分區劃分時考慮到醫務人員要有自己的清潔工作區和對應的連續通道。
目前平面布置上正中間的一條軸便是清潔區、通道和工作區,中軸兩側的布置都是病房單元。
在清潔區與病房單元之間是半污染區,病房單元中的病房為污染區,即醫護人員和病房接觸的過渡段,醫護人員的很多工作都在半污染區里來完成。
病人的通道是在每個護理單元的外側,因此病人通道,與醫護人員的通道是各自獨立的,由此保證醫護人員不被感染。
4、為什麼要使用「負壓病房」?
上文中提到的「負壓病房」,即指病房內的氣壓,低於病房外的氣壓的病房。這樣的話,從空氣的流通來講,就只能是外面的新鮮空氣可以流進病房,
病房內被患者污染過的空氣,就不會泄露出去,而是通過專門的通道及時排放到固定的地方。這種病房最適合搶救,類似非典這樣的呼吸道傳染性疾病病人。
5、其它設計的小細節
火神山醫院的病房,與醫護走廊之間設有傳遞窗,一種可雙側開啟的中空構造,兩側不可同時開啟,一般藥物及三餐的配送均可通過傳遞窗完成,避免交叉感染。
火神山建設速度雖快,但是其細節的處理,無一不體現著設計的溫度與力量。
「沒想到小湯山醫院的圖紙還能再用一次,
雖然我們不希望它再被使用。」
——小湯山醫院的設計者、醫療首席總建築師黃錫璆。
無論是17年前小湯山的建立,
還是17年後火神山的誕生,
都離不開全國知名設計師黃錫璆的一份功。
1941年出生的黃錫璆如今已年近八旬,17年前他帶領的中元醫療團隊臨危受命,在7天內完成「小湯山」醫院設計建設任務。
17年後他再次找出當年的圖紙,結合當年的經驗,提出了相應的修改意見。
從壯志青年到有成中年,
再到如今的白髮老人,
他心心念念的就是:
為中國人建造自己的現代化醫院
改善中國人的就醫環境!
在黃錫璆的背後,
還有著無數位日夜奮戰的一線設計者們,
共同詮釋了一句經典名言:
中國人總是被他們之中最勇敢的人保護的很好!
災難來臨,我們依靠的是無數默默付出的英雄!
向無數的幕後英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