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2020年初的時刻,若說最奪人眼球的景點,當屬已經600歲的故宮。
這不,隨著網上一組故宮新老照片對比照的持續大熱,歷經600載歲月的故宮,也成了熱搜榜上的「釘子戶」,引發了大量的關注。
為了迎接故宮600歲華誕,故宮的慶生計劃已經曝光。
2020年,故宮策劃了一系列精品展覽,堪稱重磅。
到時候,人們可以看到傳說中的《清明上河圖》《韓熙載夜宴圖》,一睹歷史文化瑰寶的芳容。
屆時蘇軾行書治平帖卷也會展出,對北宋第一「網紅」蘇軾的粉絲來說,這可是追星的大好時機。
皇帝「辦公」的養心殿、明清帝王祭祀祖先的奉先殿等大部分之前「閉館」的宮殿,也將陸續開放。
其他宮殿也會成為不同主題的展廳,比如說神武門主打海外文物回家展示,鍾粹宮主打古琴文化展示……
而「命運多舛」的延禧宮也修繕完成,改造為外國文物館。
可見,故宮這次600歲慶生計劃空前隆重,故宮的珍貴藏品將會「傾巢而出」,加入慶生大軍。
這對於中華傳統文化的仰慕者們而言,真是個大福利。
拋卻好奇或是臆想,故宮對我們最大的意義,是活生生的歷史文化烙印,以及六百年的民族歷史縮影。
一部活歷史
世界上有著許多著名的宮殿,可如果要挑一座非去不可的,那一定是故宮。
這座我國古代皇家宮殿,承載了太多世事變遷,堪稱一部「活歷史」。
從正門進故宮,必經之路是午門。
還記不記得以前的電視劇里,常會有一句話:「推出午門斬首!」
其實那都是杜撰出來的,因居中向陽,位當子午而得名的午門,是皇宮的「正門」,這樣的風水寶地,怎麼可能行殺伐之事。
都說「大嘴吃四方」,午門共有五張「大嘴」一樣的門洞。
不過從正面看,是三個,還有兩個掖門開在東西城台里側,從背後看,便是五個,因此有「明三暗五」之說。
午門的東西兩城台就像兩條長臂,走到跟前,猶如要被環抱著送到它的大嘴裡一樣。
不過在古代,午門的正門可不是能輕易接近的,當中的正門,只有皇帝可以出入;
皇帝大婚時,皇后可以進一次;
殿試考中狀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從此門走出一次。
如今世事變遷,普通大眾可以享有皇帝般的「殊榮」,從午門進入這座宮城,會不會感覺幸福來得太突然?
走進故宮,諸多宮殿中,延禧宮肯定是最熱門的一個。
遊客們已然從「要去看看嬛嬛的金髮塔」換成了「魏瓔珞的延禧宮在哪裡?」
過去的一系列清宮劇,讓平時冷門的延禧宮著實火了一把。
看看清宮劇里都誰住過延禧宮?
《延禧攻略》的女主角魏瓔珞;《如懿傳》里的如懿;《金枝欲孽》里的玉瑩小主;《甄嬛傳》里的富察貴人、淳兒。
為什么小主、娘娘們扎堆住延禧宮?難道這裡是福地?其實恰恰相反,延禧宮是故宮裡「最悲催」的宮殿。
延禧宮在東六宮中是一座比較冷僻的宮院,離皇帝的寢宮較遠,從「爭寵」的角度來說,地理位置相當不占優勢。
而且詭異的是,延禧宮經常發生事故。從初建到清朝,延禧宮就發生過三次大火災、一次被炸。
宣統元年,隆裕太后下令重修延禧宮,但修到一半,辛亥革命爆發,清王朝覆滅,延禧宮便成了紫禁城裡的爛尾樓。在眾多宮殿中,顯得孤單、落魄。
如今故宮裡的那些宮門、殿宇,少了神秘莫測和波詭雲譎,正以全新的面貌出現在世人眼前,變得敞亮又活潑。
皮一下,很開心
故宮雖然已經有六百歲,但還是個淘氣的寶寶,他的每一幀歷史,既有著宮廷文化的外殼,又代表了當時的主流文化。
尤其是這幾年,這個「大寶寶」不喜平靜,總是不斷「搞事情」。
為了與時俱進,故宮努力去做最大的網紅,「本宮」感覺自己就是這麼萌萌噠。
「皇帝」也不再一臉嚴肅,轉頭玩起了剪刀手賣萌,跑到表情包里「相愛相殺」、耍寶逗樂起來。
而作為一座建成六百年的超大「四合院」,「網紅」故宮裡的故事又多又好聽。
它為了跟上視頻風潮,就秀了一波諸如《我在故宮修文物》、《國家寶藏》,還有《上新了!故宮》等記錄片。
而除了視頻這種新玩意,故宮旗下也湧現出了不少網紅貓咪。
這裡的「貓主子」雖然不再像過去的御貓那樣,主人都是身份尊貴的主兒,但同樣都是登記在冊的貓中貴族。
它們個個出身不凡,睡的是皇城,枕的是祖宗江山,還能世襲罔替。
當然,這些網紅「貓主子」走的路線各不相同。比如,鰲拜是「顏值擔當」。
還有出場自帶BGM的魯班。
你品品,這派頭如何?
當下雪時,故宮又露出了靜的一面。它會發些「自拍」,把每一個落滿了雪花的廊檐上的故事,講給大家聽。
這還不算完,故宮的「帶貨」能力也是一流。
若是故宮早會這一手「帶貨」的本事,那些歐美大牌就得靠邊站了。
首飾服裝、美妝零食、手帳圖書,故宮的周邊產品樣樣俱全,甚至出現了「玩轉故宮」這樣的小程序,實在是深得年輕人的心。
有了現代數字科技加持,再游故宮根本無需導遊。
從神武門進,想到延禧宮去,小程序會給你標出最合適的行進路線,不但能規避遊客擁堵路段,還能幫你找尋沿途公廁,絕對實用又貼心。
故宮跨越歷史,卸掉了嚴肅和威嚴,變成了又「萌」又接地氣的時尚網紅,以更輕鬆愉悅的方式,進行著文化傳承。
鮮明的文化符號
故宮,作為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樑。今天,被數位技術顛覆的巍峨宮苑,正在成為全新的文化符號。
有很多人已經邊追綜藝節目《上新了故宮2》,邊開始「補課」了。
畢竟,解讀故宮文化,現在成了新時尚。
如今的故宮,有點像金鑾殿上那把龍椅,曾經在古代是皇權的象徵,貫穿了整個清朝的興衰演變。
後來王朝覆滅後被廢棄在倉庫內,直到後來精心修復後,被賦予了新的意義和價值。
她不再厚重冰冷,走下「廟堂」,踏足「江湖」,穿越600年,在新時代重新煥發魅力,再一次為中國傳統文化代言。
昔日尊貴皇族居住的重重殿宇,那些豐富精美的藏品,皇族使用過的生活用品、祭祀器具,也慢慢褪去了神秘的面紗。
你會驚訝地發現,故宮博物院裡那些文物、古籍上的文字都「活」了起來:
它們的顏色成為口紅、眼影的彩妝色號;它們的花紋,成為了衣服首飾上的藝術圖樣;它們的形狀,也被仿製成了可愛的小玩具。
故宮的一朝覺醒,從摸不得碰不得的珍貴文物變成時尚宮廷范兒,走進了千家萬戶的尋常生活。
故宮的崛起,又豈止是發展出多種多樣的商品那麼簡單,其實她的野心大的很。
「故宮貓」、「故宮雪」這些萌寵、美景迷住了人們的眼,「故宮秋日」、「故宮上元夜」這些皇家文化傳承讓人心嚮往之。
就連宮裡的皇帝、貴妃娘娘也紛紛比著剪刀手,在朋友圈裡活躍非凡。
她早已不再從前那個一本正經的故宮,她變得富有生命力,成為年輕人都喜歡的文化代表和顏值擔當。
古今中外、文物遺址、傳說逸事,你想知道什麼,她都能說與你聽。她不光陳列過去,還折射出美好的未來。
任時光流逝,朝代更迭,紫禁城帶著歷史的記憶,迎著精彩的未來,在一代代國人心中,烙下使我們驕傲自豪的文化印記。
如今,600歲的故宮歷久彌新。我們聽聞她的歷史,有幸遇見她的今天,在這世界上,恐怕沒有和她一樣,越「老」越嬌俏,越「老」越有韻味的了。
600年光陰似水逝去,600歲的故宮風華正茂,她盛裝出席,邀你赴一場盛宴。
幸運的你,準備好了嗎?
▏ END ▏
本文作者:微度&青草
責任編輯:青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jHoUw28B3uTiws8KZyJ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