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時刻
National Day
2017年8月18日,杭州網際網路法院掛牌成立,成為全國首家網際網路法院,集中審理杭州轄區內基層人民法院有管轄權的六類涉網際網路一審民事、行政案件。起訴、調解、立案、送達、舉證、開庭、判決……每個環節全流程在線。當事人「零在途時間」「零差旅費用支出」,足不出戶就能完成訴訟。它的成立,開啟了中國網際網路案件集中管轄、專業審判的新篇章。
2017年5月1日,杭州鐵路運輸法院先行先試,集中管轄杭州地區五類涉網一審民事案件。在杭州鐵路運輸法院的基礎上,2017年8月18日,全國首家網際網路法院——杭州網際網路法院正式掛牌成立,集中審理杭州轄區內基層人民法院有管轄權的六類涉網際網路一審民事、行政案件。
作為全國乃至全世界第一個網際網路法院,杭州網際網路法院的成立,為司法領域貢獻「智慧法院」杭州樣本。
涉足全新領域
全國首個網際網路法院成立
黃忻是杭州網際網路法院網際網路審判第一庭的副庭長。2000年,黃忻從寧波大學法律系畢業後,來到杭州鐵路運輸法院。當時,雖然法官不多,但案子也少,工作還算比較輕鬆。就在兩年前,黃忻的工作和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忙碌成了主旋律。
「2017年三四月間,我接到通知即將開始審理涉網案件。」這是一個全新的領域,也沒有案例和做法可以參考,但黃忻的第一反應不是緊張和擔心,而是有點興奮。「這種跨越時空的感覺,很有意思。我是70年代末出生的,是伴隨著網際網路初期發展成長的一代。當時對自己充滿信心,適應起來應該沒什麼問題,只需要熟悉操作平台就可以了。」
為了更加得心應手,正式接手前,黃忻做了些準備工作。前幾年,杭州已經試水「網上法庭」。杭州中院、西湖法院、濱江法院、餘杭法院成為「浙江法院電子商務網上法庭」的試點法院。黃忻來到其中一些法院裡,參觀、學習,並借鑑它們的優點。
2017年5月1日,杭州鐵路運輸法院開始集中管轄杭州地區部分涉網案件,黃忻是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審理涉網案件的法官。所有的案子壓在一個人身上。這一年,黃忻已經數不清加了多少次班。「有時晚上十一二點還在辦公室,當天的事情必須當天完成。每個月60個案子也就是個基礎數。」後來,法院陸續借調和選調了其他法官,共同工作。
據統計,2017年杭州網際網路法院成立後,累計立案受理4825件,審結3422件,網上立案率85%,一審服判息訴率達98.5%,平均審理天數48天,線上庭審平均用時28分鐘。
從線下到線上
90%的案子採用電子送達方式
杭州網際網路法院訴訟平台的首頁,有這麼一句話:在杭州點擊滑鼠,聯通的是整個世界。
起訴、調解、立案、送達、舉證、開庭、判決……每個環節全流程在線。只需一台電腦或者一部手機,當事人「零在途時間」「零差旅費用支出」,足不出戶就能完成訴訟。
既然是全新的模式,免不了出現各種各樣的考驗。邊辦案、邊摸索,網際網路法院一次次讓大家對它刮目相看。
「送達難一直是困擾法院審判執行工作的頭號難題。由於現在『人戶分離』的現象比較普遍,導致無法切實向當事人送達法律文書。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做了很多努力。」黃忻手上一個關於電子送達的案子入選2018年最高人民法院第一批十大涉網典型案例。
這是個小額借款合同糾紛的案子,雙方在簽訂合同時對電子送達方式、地址等做了明確約定,審理過程中,法院向被告的手機號碼推送起訴狀副本、開庭傳票等資料,平台系統提示發送成功。可是被告未按期到庭參加訴訟,法院依法缺席審理並作出判決。
從2017年6月,法院就已經開始陸續試著用簡訊、郵箱、聊天工具、電子商務等平台,進行電子送達。
2018年4月10日,杭州網際網路法院宣布全國首個大數據深度運用電子送達平台全功能上線。「原本,電子送達還需要書記員手動輸入內容再發送。現在這個系統能自動檢索受送達人名下常用電子地址,針對實名手機號碼、寬頻地址、預留郵箱地址、電商平台帳號等,實現一鍵點擊多通道同時送達。」黃忻說。
平台的智能程度也很高。它會與立案時的當事人提供的信息進行比對,如果一致,則默認為文書送達地址。如果不一致,則要自動對當事人名下的手機號碼、寬頻地址、電商收貨地址等信息進行深度挖掘。
目前,網際網路法院裡90%以上的案子都採用了電子送達方式,將原本可能需要20多天完成的任務,縮短到現在十幾秒。除此以外,杭州網際網路法院還上線了全球首個「異步審理模式」。法官、當事人、代理人可在不同時間、不同空間、不同地點,利用零碎時間完成訴訟審理,顛覆了傳統的訴訟審理模式。
商報記者:駱靜怡 通訊員 吳巍
值班編輯:史卓旎
每日商報(ID:hzmrs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