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小哥坐個地鐵卻差點喪命

2019-08-04   義大利華人街

相信昨天在馬德里市中心Arguelles地鐵站發生的一幕大家都有耳聞了,一個西班牙小哥好好的在等地鐵,誰知背後卻突然被人踹了一腳,不小心跌入站台下,差點喪命...

更不幸的是,當時地鐵已經馬上就要進站了,這個西班牙當地的小哥在被踹下鐵軌後,迅速做出反應,跑到空隙處才逃過一劫...這名所謂的惡作劇者是名巴西籍男子,之前有過犯罪前科,還打過警察,神經病嘛??總之這次的事件真的是很讓人不寒而慄了...


北美留學生日報曾經報道過,據nydailynews.com的數據表明,在美國2015年共有50人被人推下或是自發跳下地鐵鐵軌死亡,2016年11月以前共有44人被推下或自發跳下地鐵死亡。平均每個月就有4人喪命於地鐵鐵軌。如果真的掉下地鐵站台的話,首先很重要的一點:儘可能的鎮定,看看地鐵是否快要到達。

如果地鐵還沒來,一定要馬上大喊救命讓別人拉你上來。紐約地鐵站台很深,一般來說憑自己的力氣應該爬不上來,所以一定要請人幫忙拉把手!


2016年3月,3名男子跳軌救下一名暈倒落軌老漢(圖片來源:aboluowang.com)

如果地鐵要來了,已經來不及逃離站台,其中一個方式就是擠在列車與站台的空隙中,就像上文中成功逃生的中國姑娘一樣,緊貼站台邊,讓列車從你的側面通過。


也可以就地在兩條軌道的空隙中迅速趴下,讓列車從頭頂經過。


2007年1月2日中午,一名癲癇病人在曼哈頓一號線地鐵內突然發病不慎掉下鐵軌,一名男子勇敢跳下鐵軌,抱著病人滾到排水槽里,疾速駛來的列車從兩人上方5cm處經過,所幸兩人毫髮無損。(圖片來源:搜狐新聞)

另外,很多掉下地鐵站台的人並不是被地鐵撞死的,而是被電死的。因為地鐵站台里除了兩條鐵軌之外,還有第三條粗一些的軌道,帶有很強的高壓電,是給地鐵供電用的,碰上基本必死無疑。千萬不要試圖穿到對面站台逃生而觸碰到了這條粗軌道!


那麼時至今日,到底為什麼西班牙甚至是很多歐洲國家都不願意裝在地鐵站台上裝「屏蔽門」呢?

在「子豪看看」的文章中,我們得知:

其實屏蔽門是近20年才開始出現的,全球第一個安裝屏蔽門的地鐵站是1961年4月29日,在列寧格勒地鐵2號線的勝利公園站安裝的,並不是沒有安裝,而是在建造地鐵的過程中,這項技術都沒有被發明出來,也沒有人想過需要屏蔽門。而國內的地鐵大多建成時間都比較晚,所以已經考慮到了屏蔽門的安裝。當然北京地鐵1、2號線建設很早,自然沒有考慮到屏蔽門。

另外,建設時間不是影響屏蔽門安裝的唯一因素。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地鐵站的通風方式。在1987年,新加坡地鐵的第一條線路南北線開通;1個月後東西線開通。這兩條線的所有地下站都設有屏蔽門和空調。因為新加坡是非常典型的熱帶氣候城市,室內空間沒空調會很要命。然而,以前新加坡的電力有很大一部分是從馬來西亞購買、後來才終於實現自給自足的;雖然擁有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煉油技術,但本身又不產石油。而空調的耗電量是非常大的,但是新加坡的能源供應又不是充足到可以揮霍的地步。因此,新加坡地鐵安裝屏蔽門,優先考慮的不是安全,而是節能。


再有就是是性價比的問題了,很多地鐵公司非常精明,會算計成本。如果一個站客流不是特別大,不裝也無所謂。畢竟叫你站在黃線外面等車就保證不會出事,所以有的站台安裝了屏蔽門,有的就沒有,而裝的站台要麼客流太大,要麼貼正線通過列車速度太快,要麼自殺頻發。屬於事故多發地段。典型例子京王線、京急線、武漢1號線。二個是施工難度大周期長,如果是一開始就計劃建造的話難度不大,但是已經投入使用了,施工只能在晚上,最後也就不了了之了。三個是線路上面車子不統型。國外有的線路上會行使不同型號的列車,而屏蔽門是固定的,不能和所有型號的列車匹配。

不過近年來由於跳軌事故頻發,很多市中心老線路開始裝門。見諸報端的有地鐵東西線,都營新宿線和淺草線,JR京濱東北線,東急線等。此前地鐵兩大元老銀座、丸之內和JR的山手線早已經全線加裝了屏蔽門。但是對於線路複雜車站特別多的鐵路公司來說,屏蔽門可不是說裝就裝的。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的安全意識也在逐步的加強,這些沒有安裝屏蔽門的線路,不論是沒錢,沒技術,亦或是是其他原因都抵擋不住不斷推進的屏蔽門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