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給小雅艾灸,灸的是八髎。用的是懸灸,距離上讓她感覺到不燙,溫熱感非常輕,這個時候她的注意力就會非常集中在八髎,這樣的艾灸是會發生互感的。而我是用眼睛盯著那個穴位,按照打坐的方式凝神專注,這樣就很容易感受到她的身體。
當時她感到小腹不舒服,灸了之後她說子宮和會陰有感覺,那次灸後月經來了,想來之前的不舒服是堵住了。
大約灸了十分鐘後,八髎開始有一股氣推動艾條,這是非常細微的感受,如果你用機器艾灸或者盒子,是辦不到的。於是我就放鬆,讓這個氣帶著我的手移動,我想看看她的身體的需要。
她的氣把我的手往恥骨方向帶動,緩慢的移動,到了恥骨後,繼續往外推,推到身體的外延。我換了命門繼續灸,氣感把我的手帶動到左側一直帶出身體的邊界,又試了一次,朝右帶動,帶出身體的邊界。
我明白了她身體的意思,是說,「可以了,不需要更多了,再多就過了。」
這並不是我和她二人如何如何有能力,這也完全不神秘,只要按照這個方式去嘗試,每個人都會感受到對方的氣,感受到對方的身體的內在的一種運動。
我們在和人交往的過程中也可以略微感受到他們的身體語言。一個嘴上說著高深道理的人,如果他的脖子是縮著的,眼睛是飄的,腳是惦著踩在地板上,或者是不斷的扭動屁股,這樣的時候,我們會很自然的忽略他所說的道理,因為我們其實知道他的心並不在這裡。這個時候他的氣就浮著,他的呼吸是從胸腔上去的,而且,很短,或者不規律。
但是,我們越來越不知道自己的身體在做什麼。
我們和身體完全在一起的機會越來越少,當我們的心馳騁在遙遠的地方的時候,人們似乎就只剩下三件事有機會完全讓心和身體在一起,一個就是親密,一個是吃,而且還必須是很好吃的平常不經常吃的,還有一個就是病。
當我們開始愛上一個人,我們會期待著他把手放在我們的肩膀上,把臉靠近我們,當四目相對時,我們期待著他的唇貼上來,即便他還沒有這麼做,我們的唇部已經開始微微顫動,這個時刻哪怕是輕的像羽毛一樣的吻,我們對這種身體的感受都非常敏銳和清晰,那個時刻心和身體完全在一起。
我們吃好吃的東西的時候,比如什麼牛排,麻辣小龍蝦,酸辣粉,你看我們的神情,是很專注的,是真的人和這個食物在一起,和自己的身體在一起的,這個時候身體很自然的分泌津液,也就是口水幫助消化這個食物。那個時刻心與身在一起。
連看我們吃的人身體都會有氣的運動,他吞口水的動作,他感覺到的餓的感覺都是氣的運動完成的。他的心與身也在一起。
但是因為文化和規則的原因,我們經常會避開親密的話題,又由於吃這件事會讓我們被套上「不節制」的一個標籤,所以我們克制又渴望著這兩件事。
雖然這是很複雜的動力,但是身體是很直白的,它幾乎沒有面具,想吃的時候就是會流口水 ,想去親吻和擁抱的時候,就是會有一種強大動力讓自己去做,攔不住的那種動力就是心帶動身體去做的。
我並不是說,我們必須要完成身體的指令。而是我們必須知道身體需要我們知道,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我們又為何需要如此?而大多數超出正常的需要都是因為我們的心跑的太遠,身體想要用這些方法把它拉回來。比如吃自己消化不下的食物,吃了積食還想吃,比如有不正常的伴侶關係。
中醫講形與神俱是健康的根本。意思就是一個人身心常常在一起,心不馳騁,這個人就健康,就有正氣。你看我們吃麻辣燙的時候多麼滿足,我們和愛人親密之後睡的多麼踏實?這些都是神與形俱帶來的飽足感。
如果親密關係也不好,也沒有什麼食慾,然後就身體還有一個方式,那就是生病,就是讓我們痛,讓我們的身體感受變得更加清晰。
大多時候,只有人的身體部位感到疼痛和病的時候,我們才真正的清楚身體的那個部位,比如說關節內側,我們平時知道關節內側是什麼樣的嗎?我們刷朋友圈的時候會知道關節內側的感受嗎?是熱的還是涼的?是松的還是緊的?我們常常不知道。
但如果有一天這個地方生病了,非常疼痛,我們就總是會注意到它。如果我們鼻塞厲害就總是會注意到鼻子。身體在試圖引起我們的注意,意思是,別忙活了,回來吧。這個時候,我們就不能忽略它,要仔細的感受,把心拉回來,這個病就很容易治療,病就會走。
如果生病了以後我們還是不注意,那麼這個病就很難好,怎麼治療都好像都不行,總是反覆。所以很多好中醫會治心,先解決你的憂慮,病就水到渠成。
所以要經常知道心在哪裡,這樣我們就不要通過生病和痛苦來讓身心團聚。
學中醫其實是一個很好的讓身心團聚的道路。我們研究身體的氣,血的動態和狀態,有很多中醫會一些心理治療,這些都是為了讓我們的身心重聚。你在思考身體的時候,你的心自然在身體里。
又比如我們一開始學中醫很強調生病忌口的問題。其實正常的身心是知道需要吃什麼不需要吃什麼的,是有本能的,不需要特彆強調的。但是問題是我們更多人,包括孩子們,都是按照書本上吃,按照某某標準去吃,而且完全忽略自己想不想吃,吃了舒服不舒服。
也就是說一個不管吃了舒服不舒服還是按照什麼標準來吃東西的人,這個人的身心肯定是分離的。那他就需要外在的某種規則制約。
強調忌口的原理是減少身體的負擔,減少食物會給人身體帶來的壓力和堵塞,還有一個重點是:你知道要忌口的時候,你會想著,哎呀我要好好享受這頓飯,或者你會想,這些食物適合我嗎?我吃下去會不會難受?這個時候你會對身體會有密切的覺察。
即便你在偷吃,你也會想,我只吃一點點,然後你全然的享受偷吃的那個當下,而且你也會在不舒服的第一時間知道,知道的時候,你或者身體就會做出措施,這個難受也會很快過去。這個就是形與神俱。
以前老一輩的人總是讓家人「注意身體」,注意身體的意思就是真的去注意到,留意到身體的每個感受和變化。你注意到了,形神一體,就可以避免生病。
還有為什麼我們學中醫要讓朋友們自己觀察自己的吃喝拉撒睡,包括做孩子的觀察,每天看看大便,聞一聞口氣,摸一摸手心有沒有汗,臉色如何?睡眠如何?有什麼夢境?情緒上是緊張還是鬆弛?尿是短的還是長的?有沒有力氣?因為其實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的大便。問起來都回答正常,什麼叫正常呢?什麼顏色,多長?什麼氣味?很多人也不知道自己一天的狀態,有人說,你看你這麼緊張幹嘛,他會回答我哪裡緊張了?但身體上他可能把腿併攏的很緊,手是濕的,語句是短促的,而且急於表達的,他完全不知道自己緊張,也更不知道為什麼緊張。
我們在仔細觀察身體的時候,身心就會在一起,這本身就是一種治療了。很多媽媽說反饋喂養後孩子生病少了,其實觀察本身就是對身心的治療。
有一個畫畫的朋友,有一次見到一個孩子總是狂吃,他就過去蹲下來,用手輕輕的敲那個小朋友的肚子,說:你好小肚子,你吃飽了沒有?然後把耳朵放在這個小朋友的小肚子上,用另外一個細嫩的聲音說,我吃飽啦。這個小朋友那一刻都注意力被拉回到了身體,拉回到了肚子,然後當即就停止了吃東西。後來這個小朋友很少吃撐過。
我們學過很多知識,很多關於科學對於健康的研究,包括中醫的西醫的,學過很多食物的功效禁忌,但是這些也都只是為了讓我們去了解身心的關係,去向這個身體學習 。因為身體總是坦誠,總是及時應變,總是極力保護,還因為身體沒有任何條件的包容我們的這顆亂跑的心。
幾個形與神俱的方法:
1.運動,選擇自己喜歡的運動,因為運動的時候我們總是會知道身體的感受。堅持運動的人對身體會有敏銳的感知,大人孩子都是一樣。
2.學習中醫,每天對自己的身體進行觀察。觀察氣血的運動狀態,觀察情緒與氣血的關係,尤其是情緒來臨時,不要著急躲避,就觀察它們是怎麼發生的,怎麼影響到身體的。這樣去練習。
3.打坐,把頭腦放空,讓心回到身體,感受身體。打坐的時候想睡覺就躺下睡,代表你平時睡的不夠,念頭雜亂的時候就讓他雜亂,代表你的心馳騁的慣性。
4.最後,去做。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轉發給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哦!關注羊爸爸,教你實用的育兒知識,陪你健康養娃,用中醫的方式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