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14歲初中畢業就被家裡送到了澳洲讀高中,在墨爾本的某個私立女校。後來高中畢業考上了雪梨大學,現在大二,家裡已移居美國,這是背景。
看了上面那麼多理性的回答之後,我想感性地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對我就是這樣的人。上高中的時候,身邊的同學以及結交的朋友絕大多數都是高中就出來讀書的,甚至更早。那個時候(現在也是)的主要矛盾是【父母對於我回國的堅決反對】和【同學朋友對於回國的熱情】之間的衝突。而且自然是想要回國的那一方。
說來也奇怪,我父母雖然早就離婚並且互相極度看不順眼,卻在以後要我留在國外這件事上出奇地一致???我與他們談過很多次,也起過爭執,最後的結果永遠都是絲毫沒能改變對方的想法並在心裡覺得對方是二傻子。我爸媽的想法我不是不能理解,無非就是zf的問題,環境和食品安全問題,還有就是醫療問題。我早就聽了百八十遍。
我和同學這邊都是在年紀較小的時候就出了國,每年也就回國兩三次,可能是越得不到什麼就越渴望什麼吧,國內的生活對我來說就是天上那輪白月光。我喜歡國內的生活,有煙火氣,有市井氣,我羨慕國內高中時大家可以在同一間教室里學習,課間了相互打鬧,是心照不宣的默契。我喜歡放學後和同學去路邊攤兒點幾個串兒回家路上邊走邊吃。我喜歡早上路上熱氣騰騰的早餐鋪,喜歡夜晚時的街上的喧鬧,喜歡那種寒冬臘月也蓋不住的人情味兒。
在國外生活了這麼久,我也喜歡路人的禮貌;我也喜歡那些主動為我讓路的汽車,我會給他們輕輕點個頭或者擺手笑一下;我也喜歡沒人干擾的自由。可是啊,我被家裡人嫌棄拖拖拉拉不趕緊吃飯的時候;聽見路人用方言交談吆喝的時候;聽計程車司機看到堵車滿嘴抱怨開始嘮家常的時候;看到小孩子在街上纏住媽媽非要一串糖葫蘆的時候,我覺得我真的喜歡這片土地。再精緻的米其林三星牛排,都趕不上家鄉的那一筷醬牛肉。
維州高考 (VCE) 時中文科目有個口語考試,是一篇Detail study,題目自定,要求演講稿中包含三個論點並各有一個中國的文學作品作為支撐,演講時長5分鐘。我當時最後決定的題目是《中國人要有中國味》,講到最後時眼淚都帶著淚花。讀楊絳先生的《我們仨》時,看到一段話印象很深:「一句話,我們是倔強的中國老百姓,不願做外國人。」我當時把這句話分享給了一個畢業於國防科大的軍官朋友,他表示當時看的時候並沒有多大觸動,大概是因為沒出過國。有些情感出了國比在國內看得更清楚。
我大學的專業是護理,上課的時候老師有時會出示一些全世界的發展狀況。總有人說國內醫療條件不行,醫保福利完全比不上國外。可我想說,那人口基數呢?有沒有考慮過中國在擁有如此巨大的人口壓力之下,能做到如今這一步有多不容易。我還記得在老師出示的那幾張圖上,中國的醫療安全水平在地圖上的顏色為顏色第三淺,美國等已開發國家為顏色最淺(顏色等級被劃為十等)。雖然不是全世界最好的,但我覺得這是目前中國能做到的最好的。
至於對未來的規劃,我希望等我有了在國內立身的能力後就回國。我總跟別人說,在國外這麼多年的感覺就像飄萍,每次回國時才感覺心安,吾心安處是吾鄉。
給它點時間吧,它才70歲。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東,莫欺少年窮。
————————分割線—————————
日常1:
感覺國內發展真的很快啊,記得有一年高一還是高二時回國,那個時候我還沒開通支付寶,微信錢包里也沒幾塊錢,打心底覺得根本用不到。結果第二天早上我揣著十塊錢紙幣去商業街買早餐時發現所有人都在用支付寶。我當時就像個第一次進城的留守兒童,「你掃我還是我掃你」這種話聽起來像什麼接頭暗號。排隊買早餐的隊伍中大爺都拿著手機流露出了泰然自若的神態,只有我在後面狗狗祟祟地研究付款碼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