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看日俄戰爭的必然性

2019-06-02     魚知吾

20世紀初的日本,在經過明治維新之後,廣泛吸收西方先進文明,逐步走上了帶有帝國主義色彩的大國之路。而代表封建主利益的沙皇俄國也為擴張領土而四處征戰。兩國不約而同地將貪婪的目光聚焦於國土豐饒卻又貧弱交加的近鄰中國身上,雙方為了爭奪這塊肥肉而在1904-1905年間展開了惡戰,這就是日俄戰爭。實際上從當時的國內國外條件來看,此次戰爭不可避免,以下兩個方面就昭示了當時危急的情勢。

一、兩國侵略擴張的政策及產生的矛盾

1.沙俄的霸權主義——遠東政策

自19世紀中期以來,中國便飽受西方侵略者的掠奪,先後經歷了兩次鴉片戰爭、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國家滿目瘡痍,人民也身處水深火熱之中。北方的鄰國沙俄雖然還是農奴制封建國家,但憑藉著強大的軍事實力,意欲染指我國領土。第二次鴉片戰爭以來,沙俄利用恐嚇威脅的手段,先後從我國北部邊疆割走15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成為一隻饕餮的北方熊。俄國深知本國工業落後,為了追求遠東霸權,決心以廣袤的國土來彌補經濟的不足,因而不斷變本加厲的掠奪鄰近弱國的國土。在占有邊疆地區大片土地之後,俄國還不滿足,又聯合英美等資本主義強國強迫清政府簽訂條約,獲得了領事裁判權、居留權、片面最惠國待遇等特權。甲午戰爭後,俄國無法容忍自己早已虎視眈眈,垂涎已久的遼東半島這塊「肥肉」成為日本口中的「大餐」,立即出面干涉,聯合法國和德國,迫使日本將遼東半島歸還中國。隨後,俄國又以干涉還遼有功,誘使清政府簽訂了《中俄密約》及其他條約,攫取了大量特權,打壓了日本在中國東北的勢力。1898年,俄國又強租旅順、大連,將長城以北的中國劃入它的勢力範圍,進一步蠶食了日本的利益。對此,俄國陸軍大臣庫羅巴特金曾不無得意地吹噓:「我們的這一行動使日本人蒙受了奇恥大辱,他們遭到嘲笑,因為我們從他們手中奪去了他們通過勝利而獲得的旅順,並且據為己有。」15除了和日本爭奪中國以外,俄國還將魔爪伸向了朝鮮。在中日甲午戰爭爆發的同時,朝鮮也爆發了反對日本的東學黨起義。俄國政府趁機在朝鮮積極展開了活動,和朝鮮政府簽訂了大量協約,承諾幫助朝鮮發展軍事和經濟,積極在朝鮮扶植親俄勢力,力圖取代日本在朝鮮的地位。

2.日本侵略的野心——東方政策

日本雖然只是小島國,但一直野心勃勃,夢想著四處征伐,揚威四海。德川幕府末期,伴隨著西方列強帶給日本的民族危機不斷加深,日本出現了一股強烈的民族主義思潮。有識之士鑒於本國的危機,提出了攘夷論等極具侵略性的主張。其代表有佐藤信淵,吉田松蔭等人。他們的思想大體有兩個特點,一是對付西方的外來壓迫,二是積極對外擴張,建立以日本為中心的世界帝國。1868年,日本開始明治維新,通過推行富國強兵,殖產興業,文明開化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使日本擺脫了即將淪為殖民地的厄運,發展成較為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可是作為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的日本,先天發展經濟的資本並不完備,可謂一無所有,缺資本,缺勞動力,缺市場,幾乎什麼都缺。為了加速發展速度,趕上第一流的強國,日本急於依靠軍事手段來壯大自己的實力,正如明治天皇在其發表的「天皇御筆信」中公開宣稱那樣,「日本乃萬國之本,要繼承列祖列宗的偉業,開拓萬里波濤,布國威於四方。」為帝國的萬世基業計,天皇及其政府精心制定了一個征服朝鮮和中國的台灣,東北和內蒙古直至內地,進而征服亞洲乃至世界的政策—「大陸政策」。

明治政府發展生產,擴軍備戰,幾十年如一日,終於積累了足以應對戰爭的資本。1874年日本展開了侵略的第一步,發動了侵台戰爭,雖然未能達到預期目的,但卻從中國勒索了50萬兩白銀的賠款,日本的擴張嘗到甜頭,自然也就進一步增長了其擴張貪慾。次年日本將矛頭轉向朝鮮,用武力打開了朝鮮的閉關大門,為日本向大陸推進提供了立足點。1879年日本完全吞併了琉球,實現了大陸政策的第一步。到了19世紀80年代,日本進一步加快了對外侵略步伐。1890年,內閣總理大臣山縣有朋提出中國滿蒙地區為日本的利益線,「利益線」的施政方針標誌著大陸政策的最終形成。1891年3月,俄國為了控制遠東地區而宣布修筑西伯利亞鐵路,日本朝野受到極大震動,認為日本的利益線受到極大威脅。因此,日本要想控制朝鮮及滿蒙,實現其大陸政策之目的,就必須打敗俄國這個競爭對手。

3.日俄之間的尖銳矛盾

甲午戰爭之前,日本羽翼未豐,國力弱小,不便獨自出頭要求分割戰利品。而它和俄國在侵略朝鮮和中國上存在著共同利益,因此對俄國採取了妥協之態,任由俄國頤指氣使。甲午戰爭中,日本一舉打敗了大清帝國,將朝鮮置於日本的保護之下,基本肅清了中國在朝鮮的勢力,這是對俄國掠奪朝鮮的野心的一次嚴重打擊。可是日本還不知足,又強迫清政府割讓遼東半島,又一次讓俄國的如意算盤落了空。儘管兩國於1898年簽署了《關於朝鮮問題的協議書》,但是依舊心存芥蒂,明爭暗鬥。日本對俄的行為感到強烈不安,尤其是俄迫使日本退還遼東半島,更被日本視為奇恥大辱。三國干涉還遼事件之後,明治天皇及日本統治階級憤憤不平,他們決心使用武力重新奪回這個地區。明治天皇對其首相伊藤博文袒露出心聲:「不用著急奪取遼東半島,在這次戰爭中,我們已經了解該地的地理、人情,不久將在朝鮮或其他地方再發生戰爭,那時再奪取也不為晚。」199在臥薪嘗膽的口號下,日本擴軍備戰,精心準備,以求對俄一戰全勝,進而稱霸遠東,實現大陸政策。至1903年時,日本陸軍常備兵力達20萬人,海軍艦隻總噸數達26萬餘噸,儼然已成為遠東不可小覷的軍事大國。發動戰爭除了要求充足的兵源,還離不開充足的後援保障。經過十年的發展,十年的準備,日本的經濟實力尤其是國營軍需工業顯著提高,為進行對俄戰爭打下了物質基礎。

二、戰前的國際局勢

1.英日同盟給予日本極大的國際支持

甲午戰爭獲勝使日本具備了同俄國抗衡的實力,但是如果得不到國際大國的支持,日本也不敢貿然與俄國決裂。1900年爆發的義和團運動給侵略者以口實,八個帝國主義國家組成聯軍侵華。俄國趁亂出兵滿洲,並企圖獨霸這一資源富饒的地區,引起了在這一地區有著重大利益的英國的不快。對共同利益的追逐使得英日之間迅速接近,有了英國作靠山,日本對俄態度也強硬起來。為了抑制俄國,組織俄國在遠東的過分擴張,英國積極支持日本以共同對付俄國。1902年1月30日,英國外交大臣蘭斯多恩和日本駐英公使林董,代表雙方政府簽署了《日英同盟協約》,其中規定:「兩國相互承認各自在中國及朝鮮的特殊權益;若兩國之一國因在華或在朝利益受到侵犯與第三國發生戰爭時,另一國應嚴守中立,若第三國超過一國,另一國應出兵援助。」該條約以「維持和平」「機會均等」為幌子,實質上是針對俄國的軍事攻守同盟約定。英日同盟的建立為日本在國際社會中贏得了重要支持者,為日本對俄開戰作了最重要的外交準備。

從條約內容上來看,這個同盟其實也就是對俄戰略同盟。在英日結盟的形勢下,法國雖然暗地支持俄國,但自身實力有限,難以和英日同盟對抗,當然不會為了俄國的利益而與英國交戰;德俄之間本來就存在複雜的矛盾,同樣不會為俄作戰;美國在門戶開放的口號下,要求中國東北對各國開放,自然不願意看到俄國獨占滿洲的局面。當時的美國政府把日本看成是「俄國在遠東的一個巨大平衡體」,支持日本發動對俄戰爭以削弱俄國。這樣;在即將爆發的戰爭面前,俄國陷入了孤立的境地。這樣有力的國際形勢,促使日本政府下定了開戰的決心。為了給發動戰爭找到藉口,1903年4月,日本政府決定以「滿洲交換」原則同俄國進行談判。這一原則旨在使日俄相互承認對方在朝鮮和滿洲所擁有的特權,但俄國必須從東北撤出全部軍隊,俄國豈能容忍這些有百害而無一利的條款。雙方態度堅決,日本對俄強硬派聲稱:「為日本生計,滿洲絕不容放棄。俄國苟據滿洲亦不能忘情於朝鮮,況朝鮮當局夙媚俄,將助俄以排日耶!俄國內務大臣,主戰派首領普列維聲稱:「俄國的興起是靠刺刀,不是靠外交;解決同中國與日本爭執的問題,我們必須靠刺刀,而不能靠外交筆墨。」由於日俄雙方互不退讓,戰爭是不可避免的了。

2.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

1900年世界經濟危機的爆發對於正一心爭霸的日俄兩國來說不啻於當頭一棒,兩國都是後起資本主義國家,發展工業生產所需的資本,如土地、勞動力等並不充足,在突然襲來的經濟危機面前,紛紛敗下陣來。面對癱瘓的國內經濟,日俄均是一籌莫展。國內損失國外補,既然本國無力自救,那也只能靠掠奪他國來緩解一二了。日本在這次危機中大量工人失業,餓殍遍野,民不聊生。工業生產總額也是大量下滑,如生鐵產量就下降了64%,而棉紗產量下降了14.8%。飢餓的人民怨氣高漲,和政府產生了激烈衝突,階級之間的矛盾愈加深化。為了平息民怨,日本政府決心以一場戰爭來轉移人民視線。另一邊的俄國也好不到那裡去,社會問題層出不窮,弄得沙皇焦頭爛額。戰爭爆發的前四年之中,俄國就有約1 000次工人罷工,起義更是連綿不斷,僅1904年就有340次。農民運動在俄國也風起雲湧,大有一觸即發之勢。因為軍費所造成的財政危機和對人民群眾的大肆掠奪,釀成了革命的危機。為了向外轉移這個國內矛盾,轉移國人目光焦點,沙皇也需要發動一場對外戰爭。兩者的意圖不謀而合,這樣在國內經濟形勢不利的情況下,日俄只得向外尋求出路了,而這個出路就是戰爭。

綜上所述,日俄戰爭的爆發有著深刻的歷史必然性。兩國在走向帝國主義之路中所展現出的侵略野心,國內外政治、經濟格局的變化都加深了兩國之間的矛盾。面對利益衝突,兩國爆發了戰爭,並最終以日本取勝告終。戰勝國日本基本肅清了俄國在遠東地區的壟斷勢力,開始成為亞洲東部最赫赫有名的資本主義大國。這場戰爭不僅僅對日俄兩國在20世紀的命運打下了基礎,也同樣的改變了20世紀遠東乃至世界的格局,意義頗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j4VjtmwBvvf6VcSZ6zQ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