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洪災告急,看這些防洪建築是如何與洪水抗爭的

2020-07-15     睿途旅創

原標題:南方洪災告急,看這些防洪建築是如何與洪水抗爭的

北方還籠罩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陰影中,南方又一腳踩進了洪災里,這個2020註定不太平......

今年六月份進入主汛期以來,我國南方經歷了五輪強降雨過程。據央視焦點訪談報道,截至6月26日,全國共有26個省區市遭受洪澇災害,受災人口1374萬人次,直接經濟損失278億元。而強降雨的過程還將繼續侵襲我國南方地區,洪澇災害勢必再次升級。

你很難在記憶中搜刮出一個沒有洪水的夏天,只是聲勢有些差異。而面對洪水災害,很多時候我們只能眼看著財產或生命被沖刷走。雖然在天災面前,人類能做的十分有限,但縱觀世界範圍內,在建築上下功夫算是有效抗洪的方法之一。不少建築設計師也在雨水頻發地區進行了建築實驗。今天我們搜集了幾個防洪建築,一起來看看它們是如何通過設計與洪水抗爭的!

瓜達盧佩河度假屋

瓜達盧佩河(Guadalupe river)是德克薩斯州最受歡迎的旅遊目的地之一,是玩漂流類項目的好去處,依著河岸建起了不少專門悠閒度假的住宅,瓜達盧佩河度假屋就是其中之一。

這裡擁有一處蜿蜒的水上景色,將度假村和如同漂浮著的公園交織在一起,形成了這個度假屋的環境特色。三個兄弟姐妹想為他們的家人在此創建一個聚會點,要求設計一個能夠使他們的孩子、自然光和河岸景觀緊密相連的地方,以此創造、共享許多回憶。

這座清新自然風的房子隱藏在小路的盡頭,周圍生長著一些柏樹,柏樹一直延伸到瓜達盧佩河的泄洪道。雖然河流的流量可以由在上游的峽谷大壩來調節,但考慮到氣候的變化,項目的設計則需要未來能適應極端時比平時高4米的洪水水位。所以在保持與場地親密關係的同時,以低成本高效的方式完成這一任務成為了項目的核心設計理念,並且利用專業材料、細節和組件來突出空間布局,增加客戶一家與戶外空間的交流和體驗。

該住宅是一個復合住宅,合併成兩個矩形形式,並根據河流景觀位置和老樹的生長而旋轉朝向。通過公共區域和私人套房之間的相互作用,這種旋轉式的空間布局讓生活空間和走道門廊由靜態的建築變為了動態的生活樂趣。

房屋門窗採用了大面積的玻璃結構,午後的陽光鑽過森林中重重疊疊的樹影落在建築立面上、竄進房屋內,整個生活空間都變得通透明朗。

將集會、放鬆和沉思的空間懸掛在多個層面上,並使用自然通風和遮陽設計來提高建築的能源使用性能,居住其中,可以感受真正的環保生活。

越南朱篤之屋

項目位於越南南部的安江省(AnGiang province)的朱篤市郊區(Chau Doc town)。該房子為三個相互有親屬關係的核心家庭共用。項目預算受當地標準嚴格控制,意味著房屋需要用金屬波紋薄板建造。儘管如此,設計師仍然希望設計出能契合當地地域精神,還能提供一種充滿陽光、綠色植物和自然通風的生活方式的建築,猶如住在一個半戶外的花園裡。

從胡志明市搭乘長途巴士和渡船到達朱篤大約需要七個小時。朱篤靠近柬埔寨邊境,是一座沿著湄公河的支流發展起來的小城鎮,每年有 4、5個月的雨季,洪水的頻繁程度可想而知。

建築場地的地區環境有4個層次。第一層是上百座漂浮在河面上的房子;第二層,沿著河岸兩邊的築堤道路,逐漸發展為當地的主要交通幹道;而在第三層,從道路一直延伸到小型私人橋樑,散布著大量底層架空的房子;最後一層則是大片綠油油的漂亮稻田,一直蔓延到視線外。

通常,當地底層架空的房子地面採用石頭或混凝土柱子,框架則採用金屬波紋薄板包裹的懸挑木質框架。由於柱子高度限制,只能支承房子高於洪水水位。同時,為了滿足當地日常席地而坐的生活方式,因而對木質框架有最小尺寸要求。每年雨季時期,除了築堤道路道路外所有路面都常常位於水位之下。

洪水也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諸多不便。一個明顯的證據就是幾乎所有的居民都放棄了他們的地面層。因為那些房子的天花板都太低且沒有隔熱層、開窗太小難以滿足自然通風。

基於上述的這些情況,設計師結合當地風俗,提出三點新建築目標。

1、室內空間向周邊環境開放。倒置屋頂形狀,由原來正三角屋頂變為倒三角屋頂,剖面猶如蝴蝶展翅狀。再將三個蝴蝶狀屋頂利用高差不同進行組合覆蓋整個基地。

2、每個屋頂和立面牆交接的開窗部分,都安裝落地式的旋轉金屬窗,可以根據陽光和自然風的多少進行開窗大小的調整。

3、將所有室內固體牆更換為活動隔斷,創造出一個更大的連續空間。

上述三條建築原則是為了實現一個半戶外的現代空間,使之充滿自然元素,比如陽光、清風、流水、土壤和植被。同時,也表達了設計師希望保護蘊藏在這座房屋裡的地域風俗和精神,包括席地而坐的生活方式、人體尺度大小以及懸挑橫於混凝土柱上的木質框架的願望。

現在在越南,這種風格的建築正在改變他們地域性獨特的文化、景觀和生活方式。這種方式提出現代生活方式的另一種可能,即繼承他們的文化,而不是任由他們的地域文化消亡。

泰晤士河畔納拉拉之屋

鋼鐵高蹺抬起了納拉拉之屋(Narula House),這是英國人居住在泰晤士河支流河畔的一處住宅,由約翰·帕迪(John Pardey)建築師設計,可承受洪水。

木質的Narula House旨在喚起Wargrave附近的Loddon河旁邊的一個抽象物體,該河被確定為洪水區。但屋主希望能在這樣一個位置擁有一套可以俯瞰河景的住宅招待朋友,因此如何解決雨季的危機成為 JPA 建築工作室首先需要思考的問題。

Narula House是JPA在Loddon河畔建造的第三座住宅,它熟悉洪水區建築帶來的挑戰和要求。設計師採用了鋼柱作為底部基礎抬高整個建築,以使房屋及其服務保持在預期的洪水位以上。

在雨天和艷陽天,屋底可以作為通透的停車場。洪水到來時,Narula House 則像踩了高蹺一樣站立在水中,居住在屋內如同懸空在河流上,在洪水泛濫的日子裡,他們就像在郵輪上一樣享受生活!

Narula House的特點是單一的線性形式,與南北基點對齊,以使河流的對角線朝南,而住宿面向南。這種直線式房屋與蜿蜒的河流完美地相映成趣。

Narula House的物質性意在喚起一個盤旋在草地上的抽象物體,並以甜栗子殼和半透明的防腐劑塗層為特色,具有淺白色的光潔度。這與在其玻璃區域周圍的纖維水泥面板填充物以及從地面燒烤區域延伸而來的土灰色磚煙囪結構結合在一起,與窗外翠綠的森意相得益彰。

院子的西側是一個寬敞的開放式起居區,可欣賞河景。它被一個由懸挑的屋頂所遮蔽的陽台所包圍,夏日也很涼快。

房屋的東側懸掛著相同的屋頂,其中包含住所的私人起居空間。而在整個家庭中,室內設計特意採用簡單,淺色的飾面,以營造開放感。

紐約長島Kiht'han房屋

Kiht'han房屋以Mohegan部落的「海洋」一詞命名,位於長島的海濱村莊Sagaponack。房屋坐落在占地1英畝的土地上,橫跨農業和沿海景觀。

該房屋由建築師貝茨·馬西(Bates Masi Architects)設計,其任務是創建一個自然環境的房屋,包括採用防洪措施。

房屋占地5,000平方英尺,由以不同角度放置並由玻璃封閉的橋連接的「垂直體積」組成。設計師將房屋抬高並將其分解成不同的部分,以便水可以在房屋周圍流動,從而降低了「沿海洪水的水動力壓力」。

設計並沒有隱藏防洪措施,而是利用了它們的優勢,從而將濕地景觀的二元性與自然和建築形態交織在一起。每個體積的放置都受內部程序的控制,以及提供自然景觀的願望。

在房屋的北側,建築師創建了一個兩層高的建築,其中包括四個客房。住宅的南部部分在底樓設有一個開放式烹飪,用餐和起居區,並在上方設有一個主人套房。

連接不同體積的玻璃橋使居住者能夠欣賞他們之間的巨大空間,無論是在潮濕時期被淹沒,還是在典型的乾旱時期都被本地種植的樹木所互聯。

立面的最低部分由板條製成,板條形成了一個屏障,可以使水在房屋下面流動。中間部分由木板和板條組成,它們形成不透明的表面,擋住了相鄰房屋的視線。頂層包括板子,板子之間的縫隙很窄,使光線可以通過。不同的外牆處理也起到美學作用。

墨爾本Seddon House

Seddon House 是由墨爾本的公司 OSK Architects 設計的,他們將一處棄用的停車場轉變成一個集成的住宅。用戶是一個祖孫3代的家庭,為了回應它作為周圍建築的中間部分,建築形式讓它從外部看去只是一座單層建築。

讓建築在從不同的視角,呈現不同的尺度,是本項目的一大挑戰。猛一看這就是一幢簡單的單層建築,符合周圍街道的邏輯。從北側,你會發現還有一個以屋頂形式出現的二層......當你圍著房子走一圈,建築的尺度將會變化。

項目強調了屋頂作為統一建築元素而存在的價值。屋頂的幾何形體上界定了房屋的尺度與建築表現,同時控制了全年的光與溫度。它還收集雨水,產生橫向通風,並通過整合的太陽能系統提供電力。

場地位於洪水區。為回應這個問題,建築懸於天然的地面層之上以防止被淹。高度工程化的混凝土板懸浮於園林之上,被螺旋狀的支撐柱支撐,使建築一層被抬升到了百年一遇的洪水高度。

為了給這個充滿熱情與創意並具有環保意識的三代人一個完美的家庭,建築採用了主被動結合的科技來減少能量損失。空氣、水與材料都在設計過程中得以回收再利用。

大型的可伸縮雨棚窗在北立面敞開,南立面則是小型的局部開窗,保證了良好的通風。房子內的材料細節都經過了精緻的手工打造,從而在空間裡呈現細膩的個性。

德國河濱走廊Niederhafen

這條625米長的河濱走廊位於漢堡易北河畔的Niederhafen,是城市防洪系統優化和加固的重要組成部分。1962年2月發生的風暴潮導致315人死亡,致使6萬居民流離失所,在1964年至1968年間,漢堡在易北河畔的Niederhafen修建了一道屏障,以防城市再次受到洪水的影響,其防洪高度可達7.20米。

進入 21 世紀後,現代水文和計算機模擬已經能夠更準確地分析和預測城市的洪水特徵。計算表明,為了保護漢堡免受未來冬季風暴潮和極端浪潮的侵襲,既有河堤的高度還需要增加0.80米,再加上各種老化問題,其基礎需要全面的加固。於是,漢堡市發起了重建防洪河堤的設計競賽,最終扎哈·哈迪德建築事務所贏得競賽。

漢堡的Niederhafen防洪河堤位於一個十分突出的位置,和城市著名的河濱走廊融為一體,成為漢堡最主要的旅遊景點和最重要的公共空間之一。步道位於防洪河堤的頂部,帶來朝向易北河與港口的壯觀視野。

建成後的漢堡Niederhafen防洪河堤重新連接了河濱走廊和城市周圍的城市環境,成為備受歡迎的河岸步道空間的同時,也加強了與鄰近社區的聯繫。該線形結構東段高度8.60米,西段高度8.90米,旨在保護城市免受冬季風暴潮和極端浪潮的影響。

步道最窄處的寬度也足有10米,可以為行人、慢跑者、街頭表演者、小吃店和咖啡館提供寬敞的公共空間。商店和公共設施也被安置在面向城市的街道上。在鄰近街道與河堤相接的地方,設有形似小型露天劇場的寬闊樓梯,從這裡可以同時看到沿著圍欄散步的行人,以及易北河上聳立著桅杆結構的遊船。

街道上的自行車專用車道貫穿整個河堤,Baumwell和Landungsbrücken的寬闊坡道將河濱走廊與街道連接起來,提供了可供所有人使用的無障礙通道。除此以外的中央坡道為車輛提供了通向河濱走廊和Überseebrücke的路徑。

河濱走廊被分為兩段,具有不同的空間品質。西段的規模較大,可以將河流下游景觀及其航行的船隻一覽無餘。東段的港口碼頭創造出更親密的氛圍,人們可以經由圓形劇場旁的長坡道,步行至河岸邊。

河堤上還坐落著一個三層的餐廳和兩間小吃店。餐廳頂層懸挑在旁邊的樓梯上,客人可以在此飽覽易北河的全景。河濱走廊的步行區鋪設有炭黑花崗岩,與淺灰色花崗岩台階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洪水是全球建築面臨的重大問題,而上述的防洪建築設計,其不論是將建築升高至泛洪水位線以上,還是尊重當地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的建築風格,又或是採用抗洪材料、環保材料建造,使用塗層、密封劑以及飾面薄板防止水入屋內等環保的做法,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借鑑的地方。

文章素材來源一夜美學、築視、dezeen、archdaily網站,由睿途旅創整理編輯,轉載請註明出處

圖片來源網絡,僅供分享學習,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上海睿途文化創意有限公司(註冊商標:睿途旅創)是專注於旅遊創意研發與實踐的專業機構。公司總部設立於上海,在丹麥哥本哈根、新加坡、北京、成都設有分支機構。公司由旅遊產品創新研發中心、策劃與規劃設計中心、創意孵化中心三大板塊組成,主營小鎮/鄉村/景區等各類策劃、規劃與創意設計、旅遊創新產品研發與IP輸出。

睿途理念: 小創意改變大旅遊

睿途使命: 以優質創意內容革新中國旅遊

睿途精神:Innovation consciousness(創新意識) Innovation thinking(創新思維)Innovation ability(創新能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j3HmWHMBiuFnsJQV0C5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