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臟,是泌尿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承擔著以下重責:
生成尿液、排泄代謝物
維持體液平衡和體內酸鹼平衡
生成腎素等激素
……
鑒於它的無可替代性,我們勢必要對它引起重視,並且,對專門治療它的科室有一定了解。所以,今天小薇要科普的科室是——腎內科
腎內科看什麼病呢?
看科室名就知道了,腎臟上出現的毛病,都可以在腎內科就診。而腎臟上的毛病,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 腎小球疾病:急性/慢性腎小球腎炎、IgA腎病、腎病綜合徵、狼瘡性腎炎、微小病變性腎炎等;
- 腎小管疾病:急性腎小管壞死、低鉀血症腎病、高滲性腎病等;
- 腎血管疾病:高血壓性腎病、血栓性微血管病等;
- 腎間質性疾病:腎間質腎炎、過敏性間質性腎炎、腎盂腎炎等;
- 腎臟相關疾病:腎衰竭、尿毒症等。
可以說,雖然腎內科只專攻一個器官,但所要面對的疾病還是非常多的。
由於泌尿外科
也可以治療部分的腎臟疾病
所以有不少人
會將泌尿外科等同於腎內科
實際上,這是兩個不同的科室
泌尿外科和腎內科有什麼區別?
腎臟、輸尿管、膀胱及尿道共同組成了泌尿系統,而涉及到泌尿系統的主要有兩個科室腎內科和泌尿外科。
這二者的區別,主要有:
1、針對的疾病的區別
【腎內科】基本只針對腎臟出現的問題,如各種腎炎等;
【泌尿外科】則涵蓋整個泌尿系統,輸尿管、膀胱及尿道出現的問題,不管是炎症還是結石,都在泌尿外科就診。
並且,腎臟疾病如腎結石、腎腫瘤等需要手術處理的,也在泌尿外科看。
2、治療方式的區別
【腎內科】主要是通過內科手段如藥物來治療腎臟疾病,不涉及手術治療;
【泌尿外科】則是主要以手術方式來治療泌尿系統疾病,同時也包括了藥物、理療等內科治療方式。
總結來說:
- 凡是腎臟的疾病都可以先去腎內科,若內科手段不奏效,醫生也會安排外科(可以是泌尿外科,也可能是其他外科科室如綜合外科)介入;
- 凡是輸尿管、膀胱及尿道的毛病,優先選擇泌尿外科就診。
出現哪些症狀可以掛腎內科呢?
很多人覺得腰痛是腎臟出問題的症狀,但實際上腎臟疾病很少會出現腰痛。若是腎臟出了毛病,比較典型的症狀是:
1、水腫
- 眼瞼、面部水腫:早晨睡醒後,若眼皮腫脹一直不能消除,就要小心是腎小球腎炎等腎臟疾病;
- 下肢水腫:水腫往往發生在位置低的部位比如小腿,一按一個坑,半天都不能恢復,並且水腫一般都是對稱性的。
2、蛋白尿
- 尿液里出現蛋白質,表現為尿尿的時候出現細小、經久不散的泡沫。
- 蛋白尿常與水腫一同出現。
3、肉眼血尿
尿尿發紅,甚至看起來像淡淡的鮮血,還可以看到血凝塊。
但是尿液發紅,也可能是飲食導致的,如吃了甜菜、火龍果等食物。
所以,若排除了飲食因素,發現血尿,一定要及時就診,警惕腎臟出問題。
4、尿量改變
一般來說,正常人一天的尿量在1500ml左右。若24小時尿量>2500ml,是多尿,<400ml就是少尿。
不管多尿還是少尿,特別是少尿,都有可能是腎臟疾病引起的。
除此外,以下症狀也要注意可能是腎臟疾病引起的:
- 高血壓:年輕人出現高血壓,一般都要尿檢以確認是否是腎臟疾病引起的;
- 貧血:腎功能減退也有可能會引起貧血;
- 反覆發生骨折:腎臟受損會影響鈣元素的吸收,於是出現缺鈣、反覆骨折。
那麼,腎內科就診要做哪些檢查?
主要是以下3項檢查:
1、尿常規
Ps:早晨空腹第一泡尿,更為準確。
檢查尿的顏色、透明度、酸鹼度、紅細胞、白細胞、上皮細胞、管型、蛋白質等項目。其中,重點要看的是:
- 紅細胞:看血尿的嚴重程度,超標越多越嚴重(尿隱血存在較大的假陽性,判斷是否為血尿,醫生主要看紅細胞);
- 蛋白質:蛋白質加號越多,通常表示蛋白尿越嚴重;
- 白細胞:白細胞若是陽性,再加上若有血尿和蛋白尿的症狀,要警惕是腎炎。
2、腎功能檢查
需要抽血化驗檢查,特別要注意的是一個指標:血肌酐。
血肌酐通常是很穩定的,若是它的值出現了大幅的上升,意味著腎功能肯定出現了問題。
另外,有些醫院還會根據血肌酐計算腎小球過濾率(GFR),這個指標更能準確反映腎功能。
Ps:由於各醫院用的試劑等的不同,所以肌酐的正常範圍會有所差異。因此,如果要進行血肌酐的比對,最好一直在同一家醫院進行檢查。
3、腎臟彩超
腎臟超聲檢查,需要憋尿,可以反映腎臟的大小、形狀、構造等是否正常,有沒有積水、囊腫、結石、腫瘤、創傷等。
以上是腎內科最常見的3個檢查,若是出現異常,有可能還會進行更細緻的檢查,如24小時尿蛋白、糖化血紅蛋白、腎臟ECT、腎臟穿刺等等。
腎內科看什麼病
出現哪些症狀可以看腎內科
相信小夥伴們都有所了解
下期「就醫指導」
小薇將要科普的是
「手術室里的秘密」
比如,為什麼要全裸做手術
期待看到下期內容的小夥伴,
歡迎文末右下角點贊~
參考資料
[1] 蔣季傑. 腎臟病鑑別診斷學[M]. 人民軍醫出版社, 2004.
[2] 李清初, 尹友生, 李小勵, et al. 腎內科四種常見病合併院內感染的比較研究[J]. 華夏醫學, 2008, 21(3):446-448.
版權聲明:本文為健康之路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j03vbG8BMH2_cNUgil9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