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許孩子哭,是為人父母最溫柔的愛

2019-10-29     親子溝通如何說

作者:桐桐媽


昨晚,我帶桐桐去小區的公園玩,遠遠聽到一位媽媽大聲地呵斥著自家兒子。

「哭!哭!哭!就知道哭!有什麼事你就不能好好說嗎?」

只見,這位媽媽正用食指用力地指著孩子的頭,孩子則一臉委屈低頭抽泣。原來,這個男孩想去和小朋友們一起玩球,而別的小朋友仿佛不太樂意接納這位不速之客,幾個輪迴下來,男孩便委屈地向媽媽求助。

男孩原本或許還想著媽媽能理解他、安慰他、幫助他,卻沒想到遭到媽媽一頓批,一直噙在他眼中的淚水,就在媽媽開口間奪眶而出。

其實,這樣的場景很常見。

  • 孩子喜歡的橡皮泥丟了,哭!
  • 孩子玩的不想回家,哭!
  • 孩子達不到自己的小心愿,哭!

看著小小的人兒突然嚎啕大哭,我們做家長的很多時候就煩躁不已。孩子哭,在很多父母眼裡,意味著懦弱、膽小,甚至是孩子變相的要挾。

家長之所以習慣性剝奪孩子哭的權利,大多是因為自身的原因,家長會因為孩子的哭鬧懷疑自己教養孩子的能力,會有深深的焦慮感和挫敗感。

就如同德國教育專家麥克所說:我們不喜歡看到孩子難過哭泣,不僅是哭泣讓我們覺得麻煩,而且也懷疑自己的價值。

殊不知,很多時候孩子哭只是一種情緒的表達,孩子認識和掌控自己的情緒是需要一個過程的,而這本身就是一種收穫和體驗。

孩子來到這個世界,發出的第一聲就是哭。

在人生的每個階段,孩子的哭聲也代表不同的需求。

1歲以內,孩子的哭聲代表他們可能餓了、冷了、熱了、尿褲子了或生病了等一系列生理和情感的信號。

而2歲左右的孩子,自我意識開始崛起,哭的原因多半是因為以下兩個方面:

原因一:孩子的情緒腦沒有完全長好。

孩子到3歲,智力腦80%左右發育完成,但情緒腦大的發展還很不完全,要到青春期才能完全發育好,18~20歲左右才能擁有相對完善的情緒控制能力,這就是為什麼孩子的心情就像六月的天,陰晴不定說變就變。

原因二:語言表達能力有限。

孩子的言行都是在表達最真實的自我需求,當他們想要某樣東西,或想去做某件事被拒時,他們因語言表達能力有限不能清楚表達訴求時,哭泣、抗拒和叛逆就成為一種延伸的表達,其實,他們的內心是在呼喚父母的理解和引導。

面對孩子,家長想到最多的就是「止哭」,讓世界安靜,可真的只要孩子不哭,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哭,實際上是孩子在向父母「求救」。

如果長久被制止,會讓孩子沒法學會正視和控制自己的情緒;

會讓孩子失去安全感,讓孩子覺得父母不關心我、不在乎、我不愛我。

如果一直壓抑這種情緒的釋放,實際上對於孩子而言,百害而無一利。那麼,面對孩子哭,家長應該怎麼辦呢?

1、認可孩子的感受和情緒,不去否定情緒;

2、引導孩子認識情緒,比如:難過、害怕、委屈等等;

3、啟發孩子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具體來說就是:

首先,「看見」孩子的情緒。

看到孩子哭,不要強行打斷,更不要制止,而是陪伴孩子,蹲下來,拍拍孩子的背,告訴他:無論發生什麼,媽媽都會一樣愛你。如果孩子哭起來「油鹽不進」,那就讓他好好的哭一場吧,我們要做的就是陪伴、不責備,給孩子一個大大的擁抱和溫柔的表情。

關鍵一點,就是讓孩子明白:害怕了、擔心了、難過了、孤獨了是可以哭泣的,我可以將這種不好的情緒表達出來,我的父母並不會因為我哭泣就不喜歡我或生氣,他們會接納我的全部。

對孩子的感受和表現,要體現出一種「全然的接納」。

其次,「聽到」孩子的心聲。

法國教育學家帕梅拉•德魯克曼說:即使孩子有不對的地方,父母也有責任傾聽並且領會他們的動機。

這個世界沒有無緣無故的哭泣,多一點耐心,去理解孩子哭泣的原因。

這讓我想起一件事,有天晚上,我帶桐桐出門玩,過紅綠燈時,這孩子突然就像頭小牛般,使出全身的勁朝反方向去,我緊緊拉著她的手,眼看著綠燈在閃爍,我急著一把抱起她飛快過了馬路,好了!這孩子哭的撕心裂肺,我當時一臉懵,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麼。

沒一會,她又開始試圖掙脫我的手朝來時的路跑去,我連忙問道怎麼了,原來是她從家裡帶出來的橡皮泥掉了。

等綠燈時,我又帶她過去撿了起來,這時,她才破涕為笑。

所以面對孩子哭,我們要用溫柔的目光、期待的語言、認真地傾聽等鼓勵孩子與我們交流。只有真正了解孩子哭鬧背後的原因,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解決問題。

最後,「連接」孩子的內心。

面對問題,父母可以啟發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父母予以適當的協助。

正面管教理論強調:父母的命令會招致抗拒,讓孩子參與問題的解決,可以讓孩子和父母從對抗轉向合作。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思考能力、判斷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主動性也會得到相應發展。

家有小孩,想哭,就讓他哭把,我們要做的就是陪伴他,幫助他們在哭泣中學會勇敢和堅強。


作者簡介:桐桐媽,一個可愛女孩的媽媽,頭條號簽約作者。

本頭條號擁有27位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傳播學背景的專家學者,將與活動號(微信公眾號:育兒交接棒)一起,致力於通過線上線下課程和活動,推動有品質的親子溝通,微信公眾號的「問答」功能已經開啟,歡迎提問,專家一對一解答育兒疑問。歡迎關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iiXjHW4BMH2_cNUgGIS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