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老君《清靜經》原文、譯文

2019-10-20   唐風宋韻賞詩詞

《清靜經》譯文

第一章

老君曰:天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譯文:

老子說:大道本來無有形象,但是能夠生天育地;本來無有情感,可是能夠運轉日月的周流。本來無有名稱可以標記,但是能夠燮理陰陽,生髮消長,養成天地間的萬物。如此玄妙,我不知道他的名字是什麼,又怕後人無所是從,就依據天理來推測,起了一個定而不可移的名字就叫做「道」。

第二章

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

譯文:

這包羅萬象的道理,無微不至,無所不含。也有純潔,也有渾濁,也有動機,也有靜意,不過在它沒有發現出來的時候,知男秉乾道而成,所以為清為動,女秉坤道而成,所以為靜為濁,一切動靜清濁的真理,都是由根本上分賦下來的。陰陽相感,真理寓乎其中,自然會生出天地間的萬物來。

第三章

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譯文:

這玄妙無邊的大道理,就含著清濁動靜呢,可是細心追究,輕清的天還是重濁之地的起源呢。因為九重宗動天,本系一氣流行,屬於動,可是確為地靜之基呢。人若是能夠至誠無息的常清常靜,自然連天地都要歸納在你 的本性中呢。

第四章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

譯文:

上帝所賜給的元神,本來是純潔無染,虛空無礙的。因為受到人心的憂亂,便將靈明的元神給蒙蔽著了。人降生後的初心,無嗜無欲,也是很安靜的。因漸漸的長大起來,知識漸開,薰陶漸染,有了私慾之念,要受到俗情物慾的牽動引誘,便將人心驅使的如失韁之劣馬了。

第五章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

譯文:

如果能夠永久的將一切私慾雜念格除了去,人心自能平靜不妄動了。心不妄動,再加上澄清的功夫,元神能洒洒陀陀,虛空寂靜,一點掛礙也沒有了。那麼不用去造作勉強,色、聲、香、味、觸、法,六欲也就不會生出來了。貪、嗔、痴,三毒也就消失無蹤影了。

第六章

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

譯文:

能字含有深遠的意思。如其能的時候,則可以一性圓明,復合無極。不能的原因,是因為心中的雜念還沒有澄清,私慾沒有除盡的緣故。

第七章

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無,唯見於空。

譯文:

能夠遣除物慾的人,迴光返照,內觀自心,連心也沒有了,那還有什麼欲呢?外觀其形,連形也沒有了。遠觀其天下的物,連物也沒有了。心,形,物既然都沒有了,唯能現出來的,只有自己真空的自性。心,形,物其沒有的原因,是自己一性圓明,超然物外,不為浮欲所繞,明了身心幻境,萬物無常,不被聲色所迷,朗然天真,妙意得存。這樣玄之又玄的性理,真是不能一言而盡其義呢。

第八章

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

譯文:

上章所說的「三者既無,唯見於空」。這個「空」,乃是空洞一無所有了。如果若是能空到極點,無所再空了,所余者是一個「無」字,然而這個「無」字,亦應用功夫,把它沒有了。到此地步,連這「無」的功夫都不應存在。因為有所在,即不為真空,如何能生妙有呢?既然「無」的名字「無」的功夫都沒有了,這時方算入於清幽常久的安靜呢。但是寂靜到了極點。亦不知道其所寂了。此時的心性,已然離開塵俗的境界。私慾雜念 ,怎能夠再生起來呢?私慾雜念之心,既然不能再生,這才是真實的清靜呢。

第九章

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

譯文:

用那真常不變的理,來應付萬事萬物,能夠真實不虛的去作,便能得萬物的性理。不但是平時如此,即便是應於萬事,亦是事來則應,事去則靜。果能這樣的平靜,自強不息的作下去,便能永長虛空無礙,寂然安止的不妄動了。

第十章

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譯文:

既然是達道如此的清靜,就可以漸次的步入真道了。既然得入真道的門徑,便可以說是得著真道了。雖如此說,確也毫無所得。還必須普度有情眾生,同登彼岸,方可稱為得道。能悟透了這個道理的人,才可以傳布聖人的心法呢。

第十一章

太上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執者,不明道德。

譯文:

老子說:上等的賢人,因他深明大義,故沒有什麼爭貪。下等的愚人,因執著己見,不察情理,總是好起爭貪。上等有德的人,有了有功於世,有恩於人的事,還不以為是德。下等無德的人,有心積德,作一點有德的事,便要自持有德了,因他是不明道德的真義呢。

第十二章

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

譯文:

現今真機普渡,道降庶民。凡是善男信女,皆有得道的機緣。然而眾生仍是認假不認真。推其原因,唯有妄 心所致。因妄心一動,道心難現,離道很遠,所以不能得真道呢。

第十三章

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

譯文:

上章說的眾生不能得悟真道,就是因為有貪妄之心。一有了貪妄心,就要驚動那喜動而不喜靜的「識神」。識神被驚,心意外弛,便要執著於萬物了。既然接觸了萬物,就要生出不想離開,而要索取的心。但是天下的事,哪能盡如所願呢?如果求之不得,立刻就是無窮的煩惱。

第十四章

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譯文:

對於萬事萬物,如有求不到的時候,便會生出煩悶惱怒的事情來,由煩悶惱怒中,便要想入非非,妄念一動與身心添了無窮憂愁和苦惱,便要遭受到許多的污濁恥辱。惹得飄泊下流,轉變生死,永久沉淪在無邊的苦惱境 遇中,永遠的迷失了真常不朽的道呢。

第十五章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譯文:

真實不虛,常久不變的聖道,能夠有悟性的人,自然會得著真意。能夠悟透道理的人,便能永久皈依清靜,不 生不死了。

結 語:

老子的慈懷遠大,關念著一切眾生,作《道德》振耳啟瞶。作《感應》講明因果,作《清靜》指點玄機。真是因人發教,無微不至。這番濟世的苦衷,真是以泰山之高,淪海之深,都不能比喻盡的。按歷代以來,每次倒裝降世的神妙,人莫能測,故孔子曾有「猶龍之嘆」。《清靜》的真意,也就是佛家所說的「無餘涅盤」,儒家所說的「達於至善之地」。老子願人人皈清靜,不再受污濁的沾染。所以首先就倡導本來清靜之說。始 從大道無形,無情,無名,直至降本流末生出萬物來。惟恐迷人失根忘本,故此又說到「清者濁之源,動者靜 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這就是讓人知本的意思。因為明本方能返本,知根始可歸根。又說到人神人心,本來也是好清靜的,不過受了一切物慾的引誘,才惹得不安靜了。欲使皈依,還須從根本治療,才能得 到效果,所以必須澄心遣欲才能行呢。然而怎樣才能做到澄心遣欲的功夫呢?須把身、心、物,都看空了萬可。但是老子又恐學道的人,趨入於頑空之境,所以又說「真常應物,真常得性」的道理。又恐獨善己身,不能兼善天下。故老子又說:「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由此看來必須推己及人,方能達於 至善。又說:「能悟之者,可傳聖道」。這正是給後人開門引線呢。今多少愚人,仍然墨守舊法,終日參禪打坐,妄想超生,不體老子的遺言。咳!睹此執迷不悟的人們,只有付之一嘆而已!再看老子說的「爭」字「德」字,都是含有很深的意思。為人若是空空得道,不能拋棄假相,妄起爭奪,則必不能建功立德,終久不能歸 本達源,亦不能明道德的真意。值此皇天悲憫。普及眾生。然而倘有不求真道者,實乃堪憐堪嘆。遠隔塵緣,靈根自昧,夙世塵勞何日可了?故而佛曾有云:「心未調伏,何能往生」?耶穌有雲「身背著罪,不能回天國」。眾生如此迷昧,難免輪迴轉變,流浪生死。老子又恐慕道者信心不堅,知難而退,望洋而返。復又再三叮囑,說是「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自然可以皈依清靜,不生不死了」。按此清靜一經,不但是修道之至寶,也是治世之秘決。三教聖人,都是出世兼入世,明體而達用的。世人多有誤解偏論。故清靜者,可得道也。

圖文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