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神木:從數字激增看發展巨變

2019-09-17     神木新聞

建國70年來

神木市實現了

從國家級貧困縣到

全國百強縣的跨越

從昔日物資短缺的

地區變為消費快速升級的地區

從「縣」邁向縣級「市」

群眾生活一步步走上全面小康……

這70年,神木人民在各屆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穩步夯實農業基礎地位,大力推進工業城鎮化建設,有序加快服務業發展,神木市上下同舟共濟,奮發圖強,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地方財政收入增長近6.3萬倍

70年來,神木市經濟總量呈逐步上升發展趨勢,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在全國資源成長型城市中處於前列,經濟實力顯著增強。

現代化生產線,讓神木工業經濟持續增長

據統計,神木市地區生產總值(GDP)從1978年的3474萬元,增加到2018年1298.03億元,增長了近3736倍,其中地方財政收入從1949年的14萬元,增加到2018年的87.6億元,增長了近6.3萬倍。農民人均收入從1985年的260元,到2018年,城鎮、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34275元、14586元。

錦界鎮為國家循環經濟示範園

從三次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由1990年的0.72億元增加到2018年的19.87億元,增長了近27.6倍。第二產業增加值由1990年的1.10億元增加到2018年的934.21億元,增長了近849倍,第三產業增加值由1990年0.69億元增加到2018年的343.95億元,增長了近498倍。

光伏發電項目

三次產業占比由1990年的28.62:43.74:27.64調整為2018年的1.53:71.97:26.50。三次產業發展逐漸趨於均衡,經濟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不斷增強。

交通運輸「外達內聯」

1947年,國民政府修筑西包公路,神木境內27.12公里,路況差不能通車,這段公路成為神木第一條公路;到七十年代末,神木境內有幹線公路3條:西包公路26.4公里、榆府公路98.3公里、府新公路68.2公里,且均為土石路面,坡陡路彎,僅能通往內蒙和榆林;縣鄉公路共393公里,等級低,無法通車。

神木新建的濱河西路,如今的神木交通外聯內達

從九十年代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日益深入和神府煤田大開發,經濟社會全面發展,交通運輸事業更是日新月異。

2018年底,神木市公路總里程達3675.24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57公里,一級公路268.25公里,二級公路374.03公里,三級公路695.57公里,四級公路2127.807公里;行政村通瀝青(水泥)路達100%,公路密度48公里/百平方公里;並創建為「四好農村路」省級示範縣。

通村公路

神木市境內建成包西鐵路、包神鐵路、神延鐵路、神朔鐵路、准神鐵路、紅檸鐵路等6條幹支線鐵路和23條鐵路專用線,形成「四縱二橫」的幹線鐵路網,境內干、支線鐵路通車裡程達298.32公里,占榆林市干支線總里程30.44%,鐵路網面積密度為3.86公里/百平方公里。

同時,航空運輸也迎來零的突破,神木市通用機場正在建設中。

從不通公路,農民出門靠雙腿、牲畜,到如今航空、鐵路出行方便,連通全國各地,市民出行方式選擇性更多,公交、公共自行車服務日益高效,建制村全部通了班車。目前神木市有公交運營車輛130台,運營線路12條,總線路長達174餘公里,年客運量達3782.46萬人次;公共自行車90個站點,2500輛自行車,3588個鎖車樁,全年使用722.16萬次;計程車677輛,全年客運量1549.3萬人次;境內共有4家客運企業,205台客車,營運線路94條(其中省際34條、市際34條、縣際30條、縣內20條),全年客運量337.7276萬人次。

建成區面積擴大45平方公里

神木市是國家級陝北能源化工基地的核心區域。1978年以前,神木縣城建成區面積僅為8.89平方公里,城區總面積不到2平方公里,人口不足1萬人。到2018年,神木市建成區面積擴大到53.9平方公里,比1978年擴大了45.01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區面積29平方公里,市區居住人口21.8萬人,城鎮化率達72.4%。

濱河新區夜景

70年來,神木的城市基礎設施不斷改善,更多的休閒綠地場所的建成,讓神木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豐富,居住條件越來越優越。

諸多廣場的建成,成為市民休閒娛樂好去處

目前,神木已建成和諧廣場、人民廣場、東興廣場、精煤路廣場、迎賓廣場、楊家將文化廣場、杏花灘公園和大興遊樂園等12個公共活動場所,面積達142萬平方米;建成長18公里的集城市防洪、道路、綠化、景觀於一體的窟野河帶狀公園。建成區綠地面積1053.28萬平方米,綠化覆蓋面積1151.68萬平方米,公園綠地面積259.42萬平方米,建成區綠地率達36.32%,綠化覆蓋率達39.71%,城市道路綠化普及率達95%,道路綠化達標率達85%,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1.8平方米。城區集中供熱入網面積達1027平方米,道路、廣場、遊園照明裝置率達99%,一座美麗宜居的新城正在崛起。

農民人均收入增長55倍

70年來,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農民人均收入,從1985年的260元,增加到2018年的14586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經達到34275元,居民收入的增長,促進了居民消費需求的變化,城鄉居民消費構成向營養化、休閒娛樂化發展,醫療保健、交通通訊、娛樂、教育、文化等支出所占比重明顯上升。今年,神木市入圍「2019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候選名單。

農業現代化

此外,醫療衛生服務水平不斷提升。建國初期,神木只有一所衛生院,有中、西醫生4名,護理及藥劑人員4名,設備簡陋,只開門診,未分科室。如今,神木市有各類註冊醫療衛生機構445個,其中縣級公立醫院3所,民營醫院21所,鎮(街)衛生院21所,村衛生室267個,診所及其它醫療衛生機構112個。神木市衛生技術人員3850人,住院床位3169張,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7.5人、床位6張。2018年,新農合參保居民人數為385975人,參保率為99.52%。市個人繳納90元/人。2018年,神木市城鄉居民累計報銷650317人次,累計報銷資金為3.7億元。

神木市醫院

教育事業蓬勃發展。由解放前的7所小學、1所初級中學發展到覆蓋各學段、各學科的181所學校,增加學位近12萬個,神木目前有職業技術學院1所、中等職業學校1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普通高中3所、初級中學8所、九年制學校12所、小學27所、公辦幼兒園41所、民辦幼兒園87所。通過不斷改善辦學條件,全力實施「教育優先、學有優教」戰略,積極推進各類教育。

傳統手工編織手藝成了村民致富好路子

此外,在精準扶貧工作推進以來,神木市曾有貧困村24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9635戶20584人,到2018年底,貧困村全部出列,目前剩餘在冊貧困人口2269戶3332人。在產業、就業、企業「造血式」幫扶下,貧困群眾有了自己的產業,增強了自身發展的動力和後勁,為老百姓打開了致富大門,邁向康莊大道。

原創作品 未經授權 不得轉載

文 / 王金梅 圖 / 來源於新聞中心資料庫

編 輯:王林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ib54P20BJleJMoPM6jY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