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群英譜|龍岩這群人,不只是在收集垃圾!

2020-03-30     閩西日報

在龍岩抗擊疫情的戰場上,有這麼一群人——

他們雖然不需直接接觸新冠肺炎病人,但感染的機率卻和醫務人員一樣高;

他們雖然不需要使用醫療器械,但每天都會接觸沾有病毒的醫療器械;

他們沒有固定的工作時間,只要一個電話就要馬上到位……

他們,就是負責處置醫療廢物的龍岩綠洲環境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員。

這段時間以來,他們在人們看不見的地方,默默堅守抗擊疫情的防線。


義無反顧勇於擔當


龍岩綠洲環境科技有限公司負責龍岩市所有新冠肺炎定點收治醫院和醫學留觀點的醫療廢物的收集和處理。

「我們也知道這個工作有風險,也會害怕,但是必須有人來做,我們不能退縮。」面對記者的採訪,龍岩綠洲環境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黃煥華說。

元月25日一接到指令,他就第一時間就從老家漳州趕回龍岩,並且駐守在生產第一線。「我要讓公司所有人員知道,疫情並不可怕,我與你們同在。」

他還不斷重複叮囑每個人要加強防護意識,一定要確保自身安全。「如果我們沒做好防護,只要有一個人倒下了,那麼龍岩所有的醫療垃圾都岌岌可危。」

疫情期間,黃煥華親自開展防護知識培訓


作為公司的唯一黨員,負責車輛調度及對接各醫院的賴坤,也是第一時間返回公司。疫情前期一天要接打兩三百個電話,到了後面電話沒響的時候都會產生幻覺,都以為又響了……

「這個時候更不能掉以輕心,我們沒碰到這種事,醫院更沒有,還好平時公司有不斷的應急演練,這個時候真正要做到醫院和公司的無縫對接,不能在醫療垃圾上產生任何問題,電話一個不夠就三五個,三五個不夠,就直接去現場交流,我們的交流要保證接觸醫療垃圾的所有人員的安全。」

工作人員收運涉疫醫療垃圾


在過去的整60多天裡,所有司機一天都沒休息,加班加點,為了讓涉疫垃圾及時銷毀,做到日產日清,原本按照規範兩天收一次的,及時調整成每日收運。

為了當日收運回來的垃圾能夠及時在當日銷毀,跑各縣城的司機基本上每天3點就要起床,做好準備,穿好防護,4點出發。

涉疫垃圾運達集中焚燒地點

疫情期間又適逢春節,中途沒有飯吃,只能啃著冷饅頭,麵包等,到下午三點多才能回到工廠,將垃圾卸下,基本都要到5點才能完成工作,回到家都將近6點。

「請公司放心,保證完成任務!」負責對接康山醫院的陳景川師傅,接到這個任務時,義無反顧,只說了一句話;

負責生產的主管林昌干及妻子童小惠,第一時間狠心扔下兩個年幼的孩子,從寧德自駕趕回公司支援,協調現場工作;

負責安全防護的朱文福,原本值班到年三十,回家和家人再團圓的,因為疫情,連家都沒回,一下又整整兩個月;

……


認真負責科學擔當


新冠病毒會經呼吸道飛沫傳播和接觸傳播,即使醫療廢物已經使用特定的廢物袋裝好且消毒密封,但作為距離新冠肺炎病毒最近的人,防護工作依然不能馬虎。

「幾乎每天都要與可能沾有病毒的醫療廢物打交道,把防護工作做好、做仔細,是對自己、對家人、對社會負責。」只見陳景川打開防護服的包裝袋,把服裝抻一抻,捲起褲角把腳伸進去……動作快速且嫻熟。

「日常的醫療廢物分為損傷性醫療廢物和感染性醫療廢物兩種,疫情期間我們公司新增了新冠肺炎患者使用的這兩種醫療廢物的分類,並會在袋子上貼上『高危』的標誌。」工作人員說。封袋、稱重、簽字之後,工作人員便開始將廢物袋搬運上車子的後箱。

收集康山醫院的涉疫垃圾


看似簡單的動作,但每一個步驟都需要小心翼翼。如果單純用蠻力會非常累,手發軟把桶摔開了,有可能造成二次污染。「雖然醫院已經對醫療廢物進行一次消毒,但為了安全起見,把廢物桶裝好之後,還需要對後箱再一次進行消毒。」工作人員說。

工作人員同步開展消殺


上車前,工作人員拿著酒精對自己再次進行消毒,之後便前往下一個點。

醫療廢物處理的最後一步,便是焚燒。醫療廢物放入垃圾焚燒爐後,將經過長達12至16個小時的焚燒。「焚燒的溫度在850℃至1100℃之間,焚燒的時間要充足,保證所有的醫療廢物燒盡。」黃煥華介紹說。

抗疫群英譜|龍岩這群人,不只是在收集垃圾!

工作人員正進行涉疫垃圾焚燒處理


據統計,1月24日至3月27日以來,他們共收集龍岩市11家定點醫院醫療廢物266.6噸,其中包含涉疫醫療廢物9.3噸,收集15家隔離觀察點醫療廢物12.6噸。

在疫情期間,他們無怨無悔,他們不被人所知,當周圍有部分人知道他們這個職業時,面對周圍人擔心害怕的眼神,他們只能默默地把自己「隔離」,甚至有些原本不住公司的人,因擔心連累家人,也拿被子到宿舍住……



龍岩全媒體新聞中心、閩西日報新媒體中心聯合出品

記者:蔡添高

通訊員:賴坤

編輯:林加濤

檢查:黃清花

審核:陳良錦

監製:林琳

版權歸閩西日報社所有,轉載時請註明「來源:閩西日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ia6FLXEBiuFnsJQVN8o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