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協的U23政策就是一把雙刃劍,對很多年輕人來說,既要感謝這個政策,也要抱怨這個政策。這個政策讓此前沒有太多機會出場的U23球員在中超賽場可以展現自己的能力,同時也靠著這個政策賺了不少。可是當過了這個年齡,就知道什麼叫現實了。
在2019賽季中登場的U23球員中,一共有18人出生於1996年,也就是說馬上就是24歲的人了,享受不到U23紅利了。那麼,這18個人又有多少個還能踢得上球?
這完全可以參考去年的例子。在2018賽季還是U23到了2019賽季就過年齡的球員里,很多很多,可是很多也是銷聲匿跡了。例如唐詩、巴頓,最典型的就是蘇寧的龍成,龍成在江蘇蘇寧出場總計2分鐘,歲月教育了他們什麼叫社會現實,趁著年輕趕緊賺錢才是真。
還有恆大的何超,過了年齡之後踢不上球就被恆大給租借了,可租借在蘇寧也還是平庸。
同理,明年步入24歲的這18人,有人將會很悲哀,直接進入沒球可踢的倒計時,可有的人還是有點競爭力。例如重慶力帆的楊帥,天津泰達的楊帆,大連一方的汪晉賢,廣州恆大的張修維,以及北京國安的王子銘等等,可能球隊不會一下子就放棄他們,可他們一旦熬不過明年聯賽的上半段,也不會有太好的未來。
感覺這個U23政策取消還是比較好的,經過u23的錘鍊一年後,下賽季沒球踢了,那可是很煎熬,這人生的起起落落實在太大,猶如坐過山車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