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1月24日宣布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機制,全市各地區、各部門嚴格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以對人民高度負責的態度,採取最嚴舉措,細化落實各項聯防聯控措施,堅決遏制疫情擴散,切實保障市民健康和城市公共安全。圍繞市民關心的問題,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主任鄔驚雷和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上海市預防醫學會會長吳凡今天(25日)接受了媒體採訪。
Q
記者:上海目前的病例情況怎樣?
A
鄔驚雷:1月24日0-24時,上海市新增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確診病例13例。截至1月24日24時,上海市累計發現確診病例33例,其中30例目前病情平穩,2例病情危重,1例出院。另有72例疑似病例正在排查中。
Q
記者:今天的病例報告數較前幾天有所增加,談談上海目前的防疫形勢怎麼樣?
A
鄔驚雷:今天上海增加確診病例報告數13例,較前幾天有增加。隨著本市監測和排查力度的進一步加大,納入排查病例的絕對數會有所增加,所以近期檢出的確診病例和疑似病例數也會有上升。
Q
記者:上海如何加強交通道口的疫情防控?
A
鄔驚雷:各區衛健委配合公安、交通等部門嚴格做好道口監測,在全市各機場、火車站及所有進入上海的公路、水路道口,對重點地區來滬航班、車次、輪船及過往社會車輛所載人員開展體溫測量及相關信息登記工作。對發熱人員採取臨時隔離、轉送定點醫院等措施。
Q
記者:上海如何加強對外來人員的早發現、早報告?
A
鄔驚雷:落實屬地責任,對已在滬的重點地區來滬人員,加強社區排摸,動員引導來滬人員主動報告。加強疫情防控重點地區來滬人員管理,嚴格實行居家或集中隔離觀察14天的要求。各區已經啟動落實集中隔離觀察場所以及必要的設施設備和物資。
Q
記者:醫療衛生機構如何進一步加強病例篩查?
A
鄔驚雷:對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尤其是發熱門診開展了全覆蓋督導、督促,加強對來自重點地區就診患者的識別篩查。增加醫務人員力量配置,做好業務和安全防範培訓,增加發熱門診和隔離用房備用空間,加大藥品、設備和防護用品物資配備。嚴格落實防控院內感染的措施,加強醫護人員個人防護。疾控部門增加流調人員力量,加強病例的流調和密切接觸者的排查。
Q
記者:本市防病的物資保障情況如何?
A
鄔驚雷:經向有關部門了解,本市發改委、經信委、商務委等部門積極行動,建立了重點物資保障的應急聯動響應機制,協調相關企業增加醫用防護服、醫用口罩的產能,保證供貨。同時,全力做好口罩、藥皂、消毒液等防護用品和主副食品的市場保供工作。
Q
記者:本市公共場所、大型活動和組團旅遊如何加強管理?
A
鄔驚雷:上海已經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機制,經向有關部門了解,本市公共文化旅遊設施已經實行閉館或停止開放,景區關閉,同時停止各類演出活動,停止組團赴武漢旅遊,對全市旅遊住宿企業開展重點地區來滬遊客排摸。本市各宗教活動場所暫停開放並停止集體宗教活動。各類體育場館暫停開放,在此期間不再舉行體育賽事活動。
Q
記者:啟動一級響應,具體有哪些防控措施?
A
吳凡:根據《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的規定,「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實行分級管理」。根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性質、危害程度、涉及範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劃分為特別重大(Ⅰ級)、重大(Ⅱ級)、較大(Ⅲ級)、一般(Ⅳ級),一級是最高響應級別。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的情形共有8種,滿足其一即可啟動。當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是新發現傳染病,已被列為乙類法定傳染病,參照甲類管理。符合應急預案Ⅰ級響應啟動條件之一「發生新的傳染病或我國尚未發現的傳染病發生或傳入,並有擴散趨勢,或發現我國已消滅的傳染病重新流行」。為此,1月24日,本市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機制,對疫情實行最嚴格的科學防控措施。
同時,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條例》規定,在發生傳染病暴發、流行時,各級政府可以根據疫情控制需要,選擇採取以下幾方面措施。如:限制或停止人群聚集的活動;停工、停業、停課;封閉可能造成傳染病擴散的場所;控制或撲殺染疫野生動物、家畜家禽。為防止傳染病通過交通工具及其乘運的人員、物資傳播,實施交通衛生檢疫。可緊急調集人員或者調用儲備物資,臨時徵用房屋、交通工具以及相關設施、設備,等等。
Q
記者:當前防控的關鍵點是什麼?
A
吳凡:傳染病防控的三大原則: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根據本次疫情的特點,本市現階段疫情防控的關鍵環節是二個:一是及時發現病人和感染者,二是切斷可能的傳播途徑。對來自重點地區的人員實行交通檢疫,採取隔離14天的措施;對1月10日後重點地區來滬人員進行主動申報和社區排摸,及時發現可疑病人;所有醫療機構,尤其是發熱門診強化篩查病人;對病人可能接觸的人員開展及時、細緻的流行病學調查,界定、排查密切接觸者;對密切接觸者實施14天居家或集中隔離醫學觀察。
Q
記者:對重點地區來滬人員,如何落實社區防控?
A
吳凡:一是嚴防輸入。在各類進入本市的交通道口(如,火車站、機場、道口)設置健康觀察點,實施衛生檢疫(填報信息、症狀篩查)。對其中無異常症狀的人員,進行居家或集中隔離醫學觀察;對有發熱等症狀的人員,佩戴口罩,到指定醫療機構的發熱門診就診,進行診斷。二是排摸控制。發揮部門、行業作用,各種渠道排摸已經在滬的重點人員線索信息。發動街道、居委等基層力量,對線索進行排摸核實,組織實施居家或集中隔離醫學觀察。
Q
記者:隔離14天的具體措施是什麼?
A
吳凡:在隔離期間具體措施包括:負責醫學觀察的專業人員每日上、下午各一次對隔離對象測試體溫,同時了解有無發熱、咳嗽、流涕、咽痛等症狀,並按照規定做好記錄。指導隔離期間隔離場所(居家或集中)做好消毒工作。指導隔離對象做好個人防護工作。
Q
記者:重點地區來滬人員為何要配合開展衛生檢疫和隔離觀察?
A
吳凡:從保護自身健康的角度,可以通過健康觀察等措施,及早發現症狀、及早得到診斷和治療。從保護家人和親友的角度,可以儘可能減少被感染的風險。從維護公眾健康的角度,可以儘可能降低疾病在社區的傳播風險。
此外,從法律責任的角度,《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明確,發現甲類或參照甲類管理的乙類傳染病疫情時,為控制疫情,對有關人員應在指點場所進行醫學觀察和採取必要的醫學措施。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第七十七條規定:單位和個人違反本法規定,導致傳染病傳播、流行,給他人人身、財產造成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根據《上海市傳染病防治管理辦法》第四十五條規定,不服從強制隔離治療或者醫學觀察措施導致傳染病傳播流行的個人,給他人人身、財產造成損害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Q
記者:到醫療機構就診,如何減少交叉感染?
A
吳凡:醫療機構是人群密集的公共場所。近期如需到醫療機構,無論是就診、陪護或探訪病人等,都必須做好個人防護,最主要的措施是二條:1、戴好口罩,2、注意手衛生,要佩戴手套,回家後第一時間徹底洗手。
Q
記者:個人防護基本要求?
A
吳凡:包括兩個方面:1、何時需要佩戴口罩?正確選用口罩,以及正確佩戴口罩。2、佩戴手套。
關於佩戴口罩:有發熱、咳嗽等呼吸道症狀的人,應儘量不要外出,外出時最好配戴醫用口罩、醫用外科口罩。沒有的話,可以用織物口罩替代;一般市民出門時,尤其去醫院、去人流較多的公共場所或乘坐公共運輸工具,最好配戴醫用口罩、醫用外科口罩,不要佩戴織物口罩。佩戴口罩前和脫掉口罩後應立即洗手或用免洗手消毒劑消毒雙手。
Q
記者:如何正確戴口罩和脫口罩?
A
吳凡:正確使用口罩會很大地影響口罩的防護效果,戴口罩時先判定哪面戴在外面,一般有顏色的一面在外面,白色的一面靠嘴巴、鼻子;其次,佩戴時要將鼻夾朝上;再次,醫用口罩的彈力帶掛在兩隻耳朵上,醫用外科口罩系帶一般下面系帶系在頸部,在頸部後面打結,上面系帶系在頭頂上打結;還有,口罩要很好的貼合在面部,要將鼻夾用雙手食指從鼻子往兩邊按壓,使口罩與臉部貼合。
口罩佩戴期間不要調整口罩,不要接觸口罩外面,以免污染手;一旦口罩受到分泌物等污染應立即更換,並洗手或用免洗手消毒劑消毒雙手。
脫口罩時,雙手同時將兩隻耳朵上的彈力帶掛取下;外科口罩,要先解開頸部的系帶,再解開頭頂系帶,防治口罩翻轉污染。
Q
記者:家庭消毒如何進行,常用消毒液有哪些(指市場有售的)
A
吳凡:隔離期間,隔離人員沒有出現症狀,家庭一般不需要特別的消毒措施。主要是加強開窗通風,做好家庭衛生。日常可使用市售84消毒液(5%)與水按照1:99比例配比稀釋後,擦拭隔離人員接觸過的物體表面,拖拭房間;用衣物消毒液對隔離人員衣物進行消毒,天氣好時勤曬被褥;使用碗筷消毒櫃對隔離人員的餐飲具進行消毒。隔離人員在隔離期間應勤洗手。正常家庭也可參照以上進行日常消毒。
常用的消毒液有:84消毒液、衣物消毒液、洗衣槽和空調消毒劑等。
資料:上海發布
編輯:王姝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iVLB3m8BjYh_GJGVIeW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