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是瘟疫,治療並不難,奧司他韋、連花清瘟有何區別?哪種好?

2020-01-03     用藥無小事

從1918年導致全世界數千萬人死亡的「西班牙大流感」,到2020年初的流感瘋狂來襲,人們始終積極尋求有效防治流感的藥物。其實,中醫在應對流感等呼吸道傳染疾病方面,積累了兩千多年的臨床經驗,形成了行之有效的用藥法則,在今天國家推出的流感防治方案中仍然有著充分的體現。

古代中醫如何應對流感

古代中醫將流感歸於「瘟疫」。東漢末期(公元200年)瘟疫流行,名醫張仲景三分之二的家人都死於瘟疫,他為此潛心創製了千古名方「麻杏石甘湯」,麻黃可以通過發汗散外邪,石膏可以清瀉體內毒火,從而迅速緩解流感引發的發熱、咳嗽等症狀。張仲景被後人尊稱為「醫聖」,麻杏石甘湯也成為後世治療流感的基礎方藥。

明代崇禎十四年(公元1641年),全國瘟疫橫行,十戶九亡。這一時期名醫吳又可發現了使用大黃清瀉臟腑、使邪毒由大便排出的用藥經驗。實踐證實,這可以迅速截斷流感病勢,防止流感病毒引發肺炎、心肌炎等嚴重病變。人們從此認識到大黃在流感等瘟疫治療中的重要性。

清代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京都大疫流行,多人喪生。名醫吳鞠通為此創製了以清熱解毒、清宣透表的金銀花、連翹為主要藥物的「銀翹散」,能夠快速消除流感患者發熱、全身疼痛、乏力等全身症狀,以及咳嗽、咽痛、鼻塞流涕等呼吸道症狀,被後世稱為「論治溫病第一方」。

流感疫苗是目前預防流感的主要措施

目前,接種流感疫苗是國際上普遍採用的流感預防手段。每年流感發病高峰期來臨之前,各地衛生站都會組織人們接種流感疫苗,尤其是年老、體弱、慢性病患者、醫務人員、6個月~3歲的兒童每年都應該接種。接種疫苗後需要大約兩個星期的時間,身體才會產生抗體,可以起到預防流感病毒感染的作用。

但需要注意的是,已經接種過流感疫苗的人群,也不可對防治流感掉以輕心,因為疫苗配方是在對當年流行病毒毒株預測的基礎上製成的,而流感病毒毒株幾乎每年都發生變異,影響疫苗的預防效果。

比如2018年初發生的甲型H1N1、H3N2以及乙型流感混合流行,就有研究表明季節性流感疫苗對這幾種病毒的免疫效果分別為67%、27%和49%,預防效果並不能令人滿意。

另外,流感疫苗並非適用於所有人,如對蛋白過敏者、處於發燒或急性疾病的患者以及6個月以下的嬰兒等,都屬於限制接種的人群。

抗病毒藥物是現代醫學治療流感的主要武器

奧司他韋是抗流感病毒的有效藥物,其主要作用是抑制甲型、乙型流感病毒在人體內的繁殖和釋放。有研究表明,奧司他韋對未接種過流感疫苗的人群預防有效率超過70%,在流感患病兒童中的實際有效率為86.36%。

但是,奧司他韋並不能直接改善發熱或高熱、咳嗽、咳痰、嗓子疼痛等流感症狀。所以醫生們一般會建議流感患者在服用奧司他韋時配合其他能有效改善流感症狀的藥物,見效更快。如發燒體溫超過38.5℃時,配合對乙醯氨基酚、布洛芬等解熱鎮痛藥物。

另外,奧司他韋是處方藥,應在醫學專業人士的指導下購買服用。奧司他韋的主要毒副作用為噁心、嘔吐、頭昏等,但一般停藥後會消失。

現代中藥連花清瘟匯聚三朝名方

連花清瘟是抗流感治感冒的現代中藥,其組方中匯聚了三個朝代治療外感熱性病流行的著名方劑,如漢代張仲景的麻杏石甘湯、清代的銀翹散等。

其中麻黃、薄荷可以發散風熱犯衛證患者的外邪;銀花、連翹、板藍根、貫眾等可以治療嗓子痛;杏仁、魚腥草可以治療咳嗽、咳痰;生石膏、大黃可以清肺泄熱,讓熱毒襲肺證患者體內蘊積的火毒通過大便排出,整個藥方組合,可以改善發熱或高熱、咳嗽、痰黏不能順暢咳出、嗓子疼痛等流感症狀。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州醫學院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多個科研機構實驗證實,連花清瘟對甲型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甲型H3N2、H1N1流感病毒等都有很好的抑制拮抗作用。循證醫學研究也證實連花清瘟抗甲流H1N1病毒的效果與奧司他韋無差異,但退熱及緩解咳嗽、頭痛、乏力、肌肉酸痛等流感症狀優於奧司他韋。

目前,連花清瘟已進入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二期臨床研究,成為我國第一個進入美國FDA臨床研究的抗流感中藥,也是全球首個進入美國FDA臨床研究的大復方中藥。

國家級流感診療方案17次推薦連花清瘟

近年來,連花清瘟先後被選人17個國家級流感診療方案。在由國家衛健委最新推出的《流行性感冒診療方案(2018年版修訂版)》中,對風熱犯衛、熱毒襲肺這兩個流感證型推薦了連花清瘟膠囊。事實上,這也是臨床上流感患者最為常見的兩個證型。

如果流感患者初期表現為發熱或未發熱、咽部發紅、輕咳、無汗等症狀,就屬於風熱犯衛證;如果患者一開始發病就表現為高熱、咳嗽、痰黏不能順暢咳出,口渴想喝水,嗓子疼痛、眼睛結膜充血等症狀,就屬於熱毒襲肺證。這兩類流感患者都可以選擇連花清瘟膠囊作為治療藥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iVHQbm8BMH2_cNUgbBU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