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君(ID:changan-j):31日,仍有激進分子在香港各地製造暴力事件。下午,大量示威者衝擊政府總部及立法會,並投擲汽油彈。
香港到底怎麼了?
是誰讓一些年輕人變得偏激無知?
一位香港80後詰問道——
自香港特區政府開始推動《逃犯條例》的修訂工作之後,香港動亂已經持續了兩個多月。四十幾場的上街遊行示威,讓這個城市幾乎失控。
當示威者化身成為黑衣暴徒,不斷打砸政府設施,玷污國旗、國徽,妨礙正常市民的生活,圍攻反對者,這場打著「反對修訂逃犯條例」旗號的遊行示威活動,已經完完全全變質了。
作為在香港出生、讀書的香港80後,剛開始對這場示威活動持中立態度,如今慢慢變成了激憤、傷心、感慨而又無奈的複雜心情。
舉世聞名的繁華都市「東方之珠」,似乎面目已非。
我真的很想問問那些施暴的同鄉一句:你們到底在幹什麼?
我真的很想問問:是誰讓那些香港年輕人變得偏激無知?
在香港生活多年,我知道本土始終存在著不滿大陸政府的人。有時候逛街,我都會看到街邊的橫幅,情緒過激地「揭露真相」並加以斥罵。
對此種「真相」,我都是一笑置之。
因為我的家鄉在珠三角地區,從中學就經常回大陸度假的我,對於內地的生活非常熟悉。我知道什麼是真,什麼是假。
但是,這些橫幅也讓我了解到,香港是允許「反中」「仇中」的人存在的。1997年香港回歸前後,部分香港人擔心自己不適應回歸之後的生活變化,選擇了移民到外國。
據香港移民局的統計,當時大概有60萬人離港。不過,香港回歸中國後的實際情形,又讓一些離港者紛紛選擇回港,並為自己的「無知反應」而感到可笑。
然而這一次,另一部分「無知」的香港人,再一次產生了恐懼心理。
據我所知,很多示威反對修改《逃犯條例》的人,其實並不清楚條例的具體法律條文。但《逃犯條例》的修訂,激起了這些港人的擔心,擔心香港的人身自由得不到足夠保障。
甚至有人以為,一旦條例通過,某些香港人會被帶到大陸受審,安上莫須有的罪名。
《逃犯條例》只是用來懲罰1%犯罪的人,對99%的人完全沒有影響。在香港泛民主派人士推波助瀾的鼓動下,那些有「恐中」情緒的香港人,最終都紛紛走上街頭遊行示威,反對條例的修訂。
迫於壓力,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只好宣布,《逃犯條例》修訂工作正式「死亡」。
不過,反對人士卻並不滿足。在這個基礎上,他們繼續提出各種訴求,要求林鄭政府立刻回應。於是一場又一場遊行示威在香港持續上演。
或許很多人會奇怪,為什麼香港會有人「仇中」「恐中」呢?
有歷史的原因,也有教育的原因。
上個世紀,由於中國的內亂、饑荒或政治鬥爭等原因,很多人逃難去香港,其中不乏對中國政府不滿的,我爺爺就是其中一個。他們在香港闖蕩,安身立命,我爺爺也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旺角地區,開了一家製衣廠。
在這群香港人看來,是港英政府統治下的香港,讓他們得到了這樣的發展機會,而不是中國政府。
這些思想在香港社會傳播開去,就會形成一股隱形的「反中力量」,很多人對於大陸政府的看法,就會產生先入為主的意識形態立場,總是戴著有色眼鏡去評價中國政府,而沒有與時俱進地看待中國的進步和變化。
上世紀90年代初期,大陸改革開放,香港的產業結構急速轉型升級,製造業逐漸式微,被金融業和服務業取代,爺爺的製衣廠也因此關門大吉。
退休之後的爺爺,經常回鄉祭祖,慢慢看到中國的改變,曾經的不滿已經換成了坦然接受,甚至還在家鄉投資買了一套房子。
只是,並不是所有的香港人,都願意回去大陸走走,感受一下大陸的變化。
無論中國政府如何給予香港支持,又設立大灣區給香港創造持續發展的機遇,部分香港人都看不到,卻認為政府在利用香港。
其實,很多出來遊行示威的年輕學生,飽讀詩書,最具思考能力,理應並不屬於「仇中」的那一群人。但沖得最前,叫喊得最厲害的,往往是這些年輕一輩。
香港的青年生存壓力大,對於社會環境的變化非常敏感。他們對很多社會問題的容忍度也最低,對政治議題的反應都會比較大。
這跟香港的教育脫不了關係。事實上,香港的教育,幾乎很少全面客觀地講述內地社會的情況。
我是2000年之後讀的中學,那時我學習中國歷史科目,書本會大概介紹中國發展歷程,也說到香港被割讓給英國的來龍去脈,這些並沒有明顯的政治立場。但如果講授的教師,對於相關內容有自己的立場,就很容易把自己的思想灌輸給學生,影響到他們。
我依稀記得,當時英文老師在講到香港和英國之間的關係時,她認為香港割讓給英國是中華民族的屈辱史。但香港在英國的統治下,能夠成為聞名世界的「東方之珠」,又好像有一種感激的心情。
這位英文老師人很好,性格和善,卻對英國帶有特殊的感情。這種感情一旦擴大去灌輸給學生,就會產生很大的影響。這種情況,在香港首任特首董建華2009年推行通識科教育之後,已經有了明顯的「擴散效應」跡象。
原本董建華推行通識科,是旨在提高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而科目的一些單元,就涉及到「現代中國」和「今日香港」等議題。由於通識教育科的教科書無須送審,很容易造成內容錯漏百出,摻雜著有作者主觀的立場。例如把中國的「一黨執政」,看成是邪惡的「一黨專政」。
只要通識科老師帶著主觀的政治傾向解讀,年幼的中學生天天接觸,對中國的理解自然就會產生錯誤甚至偏激的思想。
香港接收資訊的渠道並不多,免費的電視台只有三個;市民主要收聽的電台,也只有兩三個。儘管報紙多達十幾份,但香港人來來回回閱讀的,也只有固定那幾份。
而香港的年輕人,多數都是通過網絡渠道了解最新的資訊,或跟隨著那邊的KOL(意見領袖),去獲得對事情的認知。
當傳播資訊的渠道和KOL,並不是以一種中立、持平、客觀的態度去報道事件時,那麼一部分不願意主動尋找真相的香港市民,在這些偏頗信息的不斷影響之下,自然而然就會形成「仇中」「仇警」的思想,繼而合理化暴徒的所作所為。
其中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遊行示威活動結束之後,很多示威者變本加厲到處破壞,那麼香港警察出來維持秩序,甚至發射催淚彈驅散這些示威者,這是很自然的結果。
但當地某些媒體卻集中報道「警察如何殘暴執法」,傷害手無寸鐵的示威者,甚至認為警察胡亂釋放催淚彈,才導致示威者變成「暴徒」反抗,倒果為因,於是很多持中立態度的市民,因此而站在了暴徒的一邊,譴責警察。
至於警察被暴徒追打、咬斷手指、燒傷身體等事情,當地媒體則甚少報道。
但發現示威者「下跪」,他們就動用各種資源製造輿論,引起大眾同情,獲取社會支持。
不懷好意的勢力控制著傳播,不明真相的青年成為了他們的「馬前卒」,抗爭示威。最終,政府只能一直處於被動,成為各種問題的「背鍋俠」。
香港這個困局要怎麼解決?
我記得有一次看香港新聞,警察在抓捕一個女示威者時,示威者一邊掙扎一邊在叫嚷:「香港沒前途,我也不會有前途了!」
當時警察回應她一句:「香港有沒有前途,也不是你用這樣的方式能改變!」
香港真的如那位女示威者所說,沒有前途了嗎?當然不是!
為了香港有更好的發展,國家設立大灣區,幫助香港進行第三次產業升級,把香港融入到國家的發展戰略當中。
希望香港人自己醒悟過來,看到未來切實可行的路向。
聲明:本文轉自中國青年雜誌(id:YOUTH-POWER),在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