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人民教育家」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最美奮鬥者」建議人選……《教育家》報道過的老師們獲得一個個殊榮,我們為他們點贊。。
祝賀這些老師!在此也將《教育家》雜誌記者通過採訪了解到的他們的故事呈現給大家。相信你能從他們的成長故事中獲得啟示。
新華社北京9月17日電 國家主席習近平17日簽署主席令,根據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17日下午表決通過的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授予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的決定,授予42人國家勳章、國家榮譽稱號。
根據主席令,授予于敏、申紀蘭(女)、孫家棟、李延年、張富清、袁隆平、黃旭華、屠呦呦(女)「共和國勳章」。
授予勞爾·卡斯楚·魯斯(古巴)、瑪哈扎克里·詩琳通(女,泰國)、薩利姆·艾哈邁德·薩利姆(坦尚尼亞)、加林娜·維尼阿米諾夫娜·庫利科娃(女,俄羅斯)、讓-皮埃爾·拉法蘭(法國)、伊莎白·柯魯克(女,加拿大)「友誼勳章」。
授予葉培建、吳文俊、南仁東(滿族)、顧方舟、程開甲「人民科學家」國家榮譽稱號;
授予於漪(女)、衛興華、高銘暄「人民教育家」國家榮譽稱號;
授予王蒙、秦怡(女)、郭蘭英(女)「人民藝術家」國家榮譽稱號;
授予艾熱提·馬木提(維吾爾族)、申亮亮、麥賢得、張超「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
授予王文教、王有德(回族)、王啟民、王繼才、布茹瑪汗·毛勒朵(女,柯爾克孜族)、朱彥夫、李保國、都貴瑪(女,蒙古族)、高德榮(獨龍族)「人民楷模」國家榮譽稱號;
授予熱地(藏族)「民族團結傑出貢獻者」國家榮譽稱號;
授予董建華「『一國兩制』傑出貢獻者」國家榮譽稱號;
授予李道豫「外交工作傑出貢獻者」國家榮譽稱號;
授予樊錦詩(女)「文物保護傑出貢獻者」國家榮譽稱號。
以上獲得國家榮譽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的人員中,屠呦呦、於漪的事跡曾被《教育家》雜誌報道。
此外,由中央宣傳部、中央組織部、中央統戰部等9部門聯合組織開展的「最美奮鬥者」學習宣傳活動,近日公示了「最美奮鬥者」建議人選,教育領域有不少先進模範入選,其中黃大年、曲建武、張玉滾等人也曾被《教育家》雜誌報道。
(點擊了解教育領域的「最美奮鬥者」建議人選)
讓我們一起走近他們,聽聽他們的故事。
「共和國勳章」獲得者屠呦呦
2019年9月17日,屠呦呦被授予「共和國勳章」。
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屠呦呦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
2017年1月9日,屠呦呦獲得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曾經,她的頭上沒有太多的光環,不是院士、不是博士,甚至沒有發表過很多論文,但她卻一鳴驚人地奪得了諾貝爾大獎。
屠呦呦生於1930年,浙江寧波人,藥學家。她1955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 現北京大學醫學部)藥學系,到衛生部中醫研究院( 現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工作至今。
她1997年任中藥研究所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1980年被聘為碩士研究生導師,2001年被聘為博士研究生導師。1978 年,屠呦呦領導的中醫研究院中藥所「523」研究組受到全 國科學大會表彰。1979年,「 抗瘧新藥青蒿素」獲得國家發明獎二等獎。
因為發現了青蒿素這種用於治療瘧疾的藥物,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數百萬人的生命。
——《教育家》雜誌2016年6月刊
「人民教育家"於漪
2019年9月17日,全國首屆語文特級教師於漪榮獲「人民教育家」國家榮譽稱號。
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決定,授予100名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於漪老師作為基礎教育改革的優秀教師代表獲獎,是100人中唯一的基礎教育界代表。
從「改革先鋒」稱號到「人民教育家」國家榮譽稱號,我們應該向於漪老師學什麼?一起看「人民教育家」的成長之路。
於漪有句名言:「我上了一輩子課,教了一輩子語文,但還是上了一輩子深感遺憾的課。我做了一輩子教師,一輩子在學做教師!」作為中國首批語文特級教師、當代著名語文教育家,於漪一輩子都執著於專業的提升,虛懷若谷,始終保持著一顆謙卑、反思的心。
六十多年的教學生涯,於漪留下了無數經典教案和閃爍著智慧與人格魅力的教育思想,有著難以計數的各種榮譽,但在心底,她最喜歡的還是被學生親切地叫上一聲「於老師」。她說,講台是她這輩子最捨不得、最牽掛的地方,讓她覺得自己的生命在閃光。
在於漪眼中,沒有愛便沒有教育,教育之有愛,猶如池塘之有瀲灩,山嶽之有巍峨,江海之下百川。因為有愛,所以桃李滿天下,因為有愛,所以棟樑立乾坤。
——《教育家》雜誌2018年3月刊
「最美奮鬥者」黃大年
在生命的最後幾個月里,他吃救心丸進評審驗收現場,完成國家大型項目的評審驗收工作;辦公室暈倒,醒來後不顧身體繼續布置作業、趕火車;在北京到成都的飛機上痙攣昏迷,第二日仍堅持出現在會場;被查出膽管癌的當天還在病床上為學生答疑解惑,布置學習任務與工作計劃,惦記著「爭取兩周內重返崗位,治療期間不會對工作有影響」;拖著手術後時好時壞的身體為學生、同事錄製聖誕祝福語音,惦記著未完成的工作……
作為中科院院士評審專家,吉林大學早就催促黃大年申報院士,得到的回覆是「真的沒時間」「名頭不重要」。讓他填報榮譽材料,半頁紙都找不到;讓他進行學術會議或講座,十幾頁的材料卻信手拈來。
黃大年科研工作與國家利益緊緊聯繫在一起,一切有利於國家科技發展的事情在他眼裡都是義不容辭的工作,是重於一切的責任。這份責任感與緊迫感讓他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慷慨地投入到科研與教學中去,他顧不上自己的身體,更沒顧上自己的親人。
七年前雪花飛舞的冬天,黃大年毅然回國,投身科研與教育事業。七年中,他就像一枚永遠不知疲憊的超速運動的轉子,夙興夜寐,取得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填補了多項國內技術空白,將一個又一個高端科技項目推向世界最前沿。黃大年把一切都奉獻給了祖國,奉獻給了這片他熱愛的土地與人民。
——《教育家》雜誌2017年9月刊
「最美奮鬥者」曲建武
當他還在上大學時,就立志要做一名輔導員。30多年時間,他從一名普通的輔導員做到了遼寧省教育廳副廳長、正廳級巡視員。就在此時,他做出了一個令許多人不解的選擇:辭去領導職務,回到大學當一名普通的輔導員,他的名字叫曲建武。
「為什麼會如此選擇?」面對記者的疑問,曲建武談到最多的一個字是「愛」,愛教育、愛學生、愛事業。在他看來,愛是教育的靈魂。多少年來,他就像一團火,在熱愛的教育崗位上,燃燒自己,溫暖別人,幫助許許多多的大學生扣好了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您這又是何必呢?許多人窮其一生,追求廳局長光環,享受廳局級待遇,您為何要主動放棄?」當時,對於曲建武的選擇,很多人難以理解。「對我來說,最幸福的事就是和學生在一起。」曲建武表示,這是他深思熟慮後的人生選擇,也是他對幸福的理解與追求。
他說:「那一年我56歲,正好可以再帶一屆學生,如果再遲就來不及了!」
——《教育家》雜誌2018年6月刊
「最美奮鬥者」張玉滾
巍巍八百里伏牛山東麓,有一位「80後」小學校長,他叫張玉滾。2001年師範院校畢業後,張玉滾放棄在城市工作的機會,回到家鄉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高丘鎮的黑虎廟小學,從一名每月拿30元錢補助、年底再分100斤糧食的民辦教師干起, 一干就是18年。
在張玉滾任教前,黑虎廟村只有1個大學生,現在已經有22個大學生。張玉滾繼承了老校長的心愿,他也希望有人繼承他的心愿:「我的心愿就是希望更多的老師走入山里,為咱山區孩子傳授知識。」
——《教育家》雜誌2019年4月刊
— END —
來源|本文系「光明社教育家」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