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八佰》爆火的四行倉庫,是如何成為文物建築保護典範的?

2020-08-28     睿途旅創

原標題:因《八佰》爆火的四行倉庫,是如何成為文物建築保護典範的?

8月21日,根據真實歷史事件改編,取材自淞滬會戰的電影《八佰》上映,孤軍奮戰四晝夜的八佰戰士們讓很多人看完都一陣鼻酸。真實的場景還原,精湛的演技表現,讓《八佰》瞬間刷爆朋友圈,上映6天,票房已破11億,成為疫情後中國電影市場復工以來,首部破10億票房的大片。

而淞滬大戰真實歷史事件的發生地——上海四行倉庫也隨著電影的熱播火爆起來,成了魔都熱門的「打卡」地點,甚至有遊客專程從外地趕來參觀。出於防疫需求,當前展館每天最多接待遊客數量為2500人,並需至少提前一周進行預約。

那麼,關於四行倉庫的歷史及其改造你了解多少呢?

四行倉庫位於上海蘇州河北岸,河對岸就是英美公共租界。四行倉庫占地0.3公頃,建築面積2萬平方米,是民國四大銀行(中南銀行、鹽業銀行、金城銀行和大陸銀行)的聯合倉庫,也是當時上海閘北地區最高大、最堅固的建築物。

建於1931年的四行倉庫原本只是一個倉庫,然而一場著名戰役的發生,讓這裡的歷史從此發生了改變。1937年10月26日至11月1日,中國守軍第八十八師軍官謝晉元率領「八百壯士」,成功掩護國民革命軍八十八師及其他國民革命軍向西撤退,振奮了中國軍民的士氣,四行倉庫在國際上名聲大振。

然而,作為上海為數不多的戰爭遺址類建築,四行倉庫的歷史價值卻被長期埋沒。戰後以來四行倉庫只作為庫房用,1980年代後曾作家具城、文化用品市場等,外立面經過多次粉刷,中央通廊被層層封堵。雖然1985年四行倉庫被公布為抗日戰爭紀念地,1995年還成立了「八百壯士英勇抗日事跡陳列室」,以作為對70多年前四行倉庫保衛戰的紀念,但直到2002年,陳列室也只擴建至120平方米,展品有限,每周開放半天。導致很多上海的年輕人,知道蘇州河邊有四行倉庫,知道四行倉庫的抗戰歷史,卻也很難準確指出四行倉庫的位置。

直到2014年,四行倉庫迎來了真正的轉機。為迎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上海市政府決定對四行倉庫正式實施修繕改造。其中近五千平米空間改建成「上海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結合西側紀念廣場作為2015年抗戰勝利七十周年紀念活動的重要場所。同時,結合周邊規劃,將建築其餘部位整體改造為與紀念館空間更加匹配的創意辦公空間。

四行倉庫的改造設計以「尊重歷史,全面、完整、準確的再現當時戰爭情景」為理念,嚴格遵循上海市文物局提出對西牆、南北牆、中央通廊(中庭空間)等重點保護部位的保護方案和具體做法,執行我國、上海各項規定和國際通行的「真實性」、「整體性」、「可識別性」、「可逆性」等原則。

上海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

四行倉庫的1、2、3層被改造成抗戰紀念物陳列館,展出有關四行倉庫保衛戰的珍貴歷史資料。四行倉庫那堵彈痕累累的「西山牆」也將得到保護陳列,向世人展示當年戰鬥的激烈。還增設樓電梯、衛生間等設施以方便觀眾參觀。

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展廳以一封謝晉元在赴淞滬戰場前寫給妻子凌維誠的家書開篇,共分為序廳、「血鏖淞滬」、「堅守四行」、「孤軍抗爭」、「不朽豐碑」及尾廳六個部分。

展廳里有大量的歷史老報紙、老照片和歷史影視資料,總覽全局的沙盤模型,栩栩如生的蠟像,再現了八百壯士在四行倉庫抗擊日軍進攻的戰鬥場面。

一些電影中的情節畫面也能在紀念館裡找到原型。展廳的出口處還有全體四行倉庫參戰人員的名字牆,「八百壯士」中已有323人「有名有姓」。

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於2015年9月3日開放,通過運用實物、雕塑、現代科技等手段再現當年戰鬥場景,展現了以謝晉元為首的「八百壯士」在國難當前之際,舍家為國的家國情懷,展現出對抗戰必勝的堅定決心。展館開放僅20天,觀眾就達到65751人次,還吸引了大量台灣人士。

西牆及西側紀念廣場

展廳內,謝晉元手寫家書催人淚下;展廳外,西山牆彈孔遺蹟觸目驚心。西牆是四行倉庫保衛戰中戰鬥最激烈、受損最嚴重的部位,如何保護西牆是本次設計的重點也是難點。

當時,西牆在淞滬會戰時留下了大量的彈孔,但後期牆面被整片粉刷,封堵消失了。設計師先以紅外熱成像儀對西牆內是否有洞口進行無損勘由導熱係數相似的材料砌築;同時,以攝影測量技術分析記錄有戰鬥洞口的西牆歷史照片,在立面圖紙上準確還原洞口位置,深入探查西牆抗戰時炮彈洞口遺蹟,力求真實準確。

設計方先後完成了十餘個西牆保護方案。從恢復1935年建成時歷史面貌的實牆方案、創意展示、局部剝除粉刷外罩幕牆展示、直至最終實施的還原部分戰爭炮彈洞口展示戰鬥遺蹟的方案。

實施過程中,復原部分位於樑柱邊的炮彈洞口、復原戰鬥中受損而暴露的部分鋼筋混凝土樑柱以及磚牆、洞口內側增設保護牆,同時應用現代材料和修繕技術,進行詳細、深入的深化技術設計,以確保建築安全、內部使用不受影響。其中,對西牆粉刷定位切割等的程序設計、炮彈洞口加固與保護設計、受損樑柱板保護設計等是專門針對四行倉庫項目的創新型設計。最終,將這些彈孔的原貌一一還原,如今戰痕累累的西牆警世而立控訴侵略。

而「西山牆」下,被拆除的民居和超市的空地則改為晉元紀念廣場,用於舉辦各種紀念活動,並在其中豎立抗戰紀念雕塑,該場地在2015年8月開放。

在《八佰》熱播的帶動下,如今四行倉庫即便預約名額早已告罄,倉庫西側的晉元紀念廣場和西牆也吸引了很多專程慕名而來的遊客,在西牆下注目凝望,有人還會自發獻花,表達自己對英雄的緬懷和崇敬。

文化創意辦公空間

做文化創意辦公,四行倉庫很有競爭力:毗鄰「小資情調」的蘇州河,老倉庫式的空間布局,步行可達時髦地標「大悅城」,離人民廣場咫尺之遙。與台灣的特殊聯繫,更讓四行倉庫多了層優勢。

除了紀念館,倉庫的其餘空間被改造為創意辦公和商業配套。增設電梯、衛生間、屋頂室外平台等共享空間,提高了辦公功能的舒適度。

為展現無樑樓蓋的空間特點,室內直接暴露原有樓板結構;粉刷時也很小心的保留了原倉庫庫位文字標記等歷史信息;北立面已調低的高窗台也保留下來,以便於辦公使用。

中央通廊是近代倉庫建築的特色,改造時也恢復了此特色布局並配置天窗,形成明亮的新中庭空間,也改善兩側採光。

室內設計既保留原有簡樸元素,也注重烘托紀念館入口區氛圍,橡木板材鋪裝的大台階和背景牆背板成為中庭亮色。

為呈現整體建築歷史風貌,六層在東、西、南三面推進,灰色立面具有可識別性並與原建築立面協調。多處建築細部設計吸取了原倉庫建築的特點。

在保護的前提下,採取多項技術措施提高建築的節能性能:增設斷熱鋁合金中空玻璃窗扇、增設屋面保溫層、設置與使用模式相匹配的設備控制系統等。

屋面雨水採用外排雨水管系統,定製鑄鐵方形雨水管和方形雨水斗,其樣式均按照歷史原樣加工。

秉持「保護為主、合理利用」的設計理念,四行倉庫在恢復歷史原貌、確保建築安全的前提下,設置了抗戰紀念館、創意辦公等功能空間,並增設消防設施、現代化設備等以提高使用的舒適性,使其不僅展示歷史原貌,更能有機融入城市發展,真正讓文物建築「活起來」。2017年,四行倉庫的修繕工程獲評第三屆「全國優秀文物維修工程」,成為近現代文物建築保護再利用的全國典範。

文章素材來源文化上海、華建集團Arcplus、流行上海等平台,由睿途旅創整理編輯,轉載請註明出處

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上海睿途文化創意有限公司(註冊商標:睿途旅創)是專注於旅遊創意研發與實踐的專業機構。公司總部設立於上海,在丹麥哥本哈根、新加坡、北京、成都設有分支機構。公司由旅遊產品創新研發中心、策劃與規劃設計中心、創意孵化中心三大板塊組成,主營小鎮/鄉村/景區等各類策劃、規劃與創意設計、旅遊創新產品研發與IP輸出。

睿途理念: 小創意改變大旅遊

睿途使命: 以優質創意內容革新中國旅遊

睿途精神:Innovation consciousness(創新意識) Innovation thinking(創新思維)Innovation ability(創新能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iM-lW3QBURTf-Dn54vvA.html